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國號,那「中國」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許熒熒


“中國”一詞,其實出現得非常早,西周青銅器上就有“宅茲中國”的銘文。“中國”最早的含義,是指京畿地區,之後又擴展為指中原地區,之後又演變為指“中央之國”,含有文明正統的意思。中國曆朝儘管都有自己的國號,但中原王朝有時候也會自稱“中國”,以示自己是居於世界中央的正統之國。

如果我們去檢索歷史文獻,是可以是古文獻中找出大量“中國”的。這裡僅列舉《宋會要輯稿》出現的幾處“中國”:

1、禮部言:“佛法自東漢明帝時流入中國,前代以來,非不禁絕,然終不可廢也。”

2、“天都山本漢唐故地,久陷異域,今復歸中國。林木茂潤,氣象雄偉,神靈所宅,實鎮西土。”

3、雍熙三年八月六日,帝曰:“萬里長城,豈在於此 自古匈奴、黃河世為中國之患,朕即位以來,疆埸無事則有河堤之役。”

4、真宗曰:“外蕃遠來貢奉,不知中國條法,若深加刑辟,恐失懷遠之道。”

隨便說一下,“中國夢”一詞也是古亦有之。南宋遺民鄭思肖,在宋朝滅亡後,隱居不仕,仍用宋恭帝年號紀年。這年元旦,鄭思肖思念故國,寫下詩歌《德佑二年歲旦二首》,詩中有“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之句。這大概就是“中國夢”的最早版本。


吳鉤的鉤沉


首先要明確,中國這個詞語在古代的含義與今天的含義不同。基於此,我們再明確王朝與國家的區別。


一、最早的“中國”是指國中之國

由於華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故而商周時期的天子居於華北的正中部,而犬戎、東夷等部族居於商周的四方。為了與諸蠻相區別,故稱商周所在為中國,即國中之國也。到了周朝的後期,特別是從春秋以來華夏的勢力範圍已經遠遠超出原先的黃河流域了,所以華北平原的齊、晉等國都自稱為中國,而將南垂的楚、越等國稱為蠻夷。所以這個時候的中國指的是今天中國的北方地區。

二、2000多年前開始,用“中國”代指中國北方


秦漢兩朝南並百越,北討匈奴,將萬里河山連為一片,此時不僅佔有華北,更兼併了華南地區。所以大約從漢朝時期開始,就有人用中國的標籤進行代稱了,比如司馬遷在《史記》提到的匈奴“南與中國為敵”。既然秦漢自稱中國,那麼這個中國究竟是用來指秦漢的本身,還是指華北平原呢?關於這個還請繼續往下看。


到了三國時期,曹魏統治著華北,吳蜀則各分華南。《三國志》尤其寫到,孫權稱曹操率中國之眾,南征荊楚。由此可見,此時的“中國”指的還是華北地區,也可以說是統治著整個華北地區的政權。所以從秦漢以來,確立了佔中原者為中國正統的說法。

三、兩晉南北朝開始,“中國”這個詞逐漸成為象徵正統王朝的標籤



兩晉與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更迭太頻繁,加上不斷有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北方的5胡16國與江南的東晉都自稱中國,而南北朝劃江而治以後,南北的爭奪更為激烈。比如北朝鮮卑人罵南朝漢人為島夷,南朝漢人則罵北朝鮮卑人為索虜,爭著給自己打上“中國”的標籤。當然這種爭論也是無疾而終,最終的結局還是大一統得到了中國的稱號。


隋唐一統南北,中國之爭也就告一段落,隋、唐都自認中國正統,這是無可厚非的。隋煬帝討伐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在五胡16國時期搶佔了遼東半島,他要收回來,他說遼東自古屬中國之土也。但隋唐以後,由於兩宋過於脆弱,出現了北宋與遼對峙、南宋與金對峙的狀態,南邊稱北邊為北朝,北邊又稱南邊為南朝,歸根結底還是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正統之爭。不過可以明確的是,由於其他民族受到華夏文化的感染而脫離了原始野蠻的狀態,遼、金都向往中國化,說明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不再是指華北,而是一個有資格統治華夏地區的正統政權的標籤。

四、大一統時代,“中國”被用來指代政權本身


元、明、清都是疆域遼闊的統一王朝,他們在對外貿易中越來越多地稱自己為中國,表示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朱元璋給李成桂的的政權賜名的詔書中以中國指代大明,寓朝日鮮明之意,賜其名為朝鮮。明清交替後,由於滿族是少數民族,而他們渴望在正史中順理成章地接替正統明朝,所以也樂意稱自己為中國。


晚清以來,由於豪強的入侵,中國人的視野不再侷限於國內。在晚清與帝國主義的外交書信中,中國即大清,大清即中國。可見,清朝認為中國指的是清政權本身。可在近代一系列入侵面前,中國國內各民族的共同意識逐漸覺醒,緩解民族矛盾,凝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以後,史學界經過長期的討論,認為古代的“中國”的含義不只是傳統漢族與所居的13省,還應該包括在中國境內所建立的少數政權與衍生於中國的少數民族總體。




由於“中國”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依然使用。但不同的是中國、中華都已經演變為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名詞。中國這個詞語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為了今天這個擁有56個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代稱。

六、中國與自己的朝代

國家可以有多個朝代,而一個朝代只屬於一個國家(當然,其他相同國號的另當別論,比如我國的陳與越南的陳)。假如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實從夏商或者更早時期,中國就形成了。朝只是不同政權在不同時期統治中國的時代,我們所稱的漢帝國、唐帝國,其實是中國的漢朝與中國的唐朝。非常有意思的是,古代西方國家以國自稱,而古代中國對外則直接稱朝代名,這是由於那個時候還沒有今天這個大中國的概念,只能以朝而代國,這就導致了人們朝國不分或者有朝無國。




在明清以後才逐漸把朝代名與“中國”共用起來。我們過去把羅馬帝國與漢帝國放在一起,其實羅馬是國名而漢是朝代名,很多人不知道羅馬有4個王朝,如羅馬帝國的建立者屋大維建立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今天,羅馬帝國已經不存在了,而中國依然還在,所以說無論是號稱“千年古國”的拜占庭帝國也好,還是共和制與君主制加起來800多年的羅馬也好,甚至是已經在歷史上滅亡的古巴比倫國王也好,其實歷史文明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一直是中國。


中外歷史


現在我們經常說“我是個中國人”,可是你知道嗎,在過去,可不是什麼人都能這樣稱呼自己的,那是要看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在古代可是有赤裸裸的地域歧視的喲。

就說“中國”這個詞語吧,是什麼意思?

中央之國的意思,那這個中央之國在哪裡呢?

在河南洛陽一帶。

當時呢,洛陽是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周人自認為自己處於世界的中心之地,因而認為這片區域是“中國”,與之相對的,在洛陽周邊住的被稱為蠻夷戎狄。

這些蠻夷戎狄一般是哪裡呢?

蠻:這個詞語包含的地方變化非常大,早期主要指黃河中下游南方一帶,以及百越百濮等。

百越:江蘇南部直到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一帶。

百濮: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一帶。

夷:山東,安徽,浙江,蘇北一帶。

戎:河北,遼寧一帶(北戎,山戎),甘肅(姜戎,陸渾之戎),陝西,寧西部分地區。

狄:陝西,山西等部分地區。春秋戰國之後,主要代指匈奴,鮮卑族等少數民族。

特別有趣的是,蠻這個詞語的含義變化。

隨著歷史的演變,蠻夷戎狄只剩下了蠻,在晉朝,南北朝,唐朝多指越南等南方地區,到了元朝,南宋領土的範圍(杭州一帶)被稱為“蠻子國”,明代的時候,滿族人稱漢族人“蠻子”,清朝的時候,準格爾部又稱清朝人為“蠻子”。

早先漢族稱呼一些少數民族為蠻,後來自己被少數民族稱為蠻,清朝稱呼漢族為蠻子,自己又被別人稱為蠻子,真是“蠻子輪流轉,明年到我家。”

當然,西周之前還有黃帝炎帝,夏商等朝代,所以中國一詞應該出現的更早,不過目前來說,發現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我國的國寶何尊銘文上的一句話:“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圖片:中國國寶何尊銘文,禁止出國展覽的無價之寶)

在《尚書•周書•梓材》記載了周成王的一段話:“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在這裡也出現了中國一詞。

由於西周的強大,自認為是中國正統,自然也引來他人對這個詞語的覬覦。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周王室衰落,各個諸侯國爭霸天下,有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就把自己的都城稱為“中國”。

在《戰國策》一書裡,對中國的含義做了非常華美的描寫,說中國是聰明人住的地方,是富有的地方,是有文化的地方,是詩書禮樂的地方,是四方效仿的對象,這些話,放在今天看,可以說一句:“老鐵 ,沒毛病。”(原文:“中國者,聰明叡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楚之所義行也。”)

注意,此時的“中國”只是指代中原地區,但是當時的中國一詞的含義廣義性比較強,排他性也不強,例如孟子非常明確的把夏商周等稱為中國,同時又認為舜和周文王等是夷人,並沒有將所謂的夷人排除在中國之外。(原文:“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裡,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在春秋戰國時代,有哪些政權被認為是中國呢?

中國:周、衛、齊、魯、晉(韓、趙、魏)、宋、鄭等。

蠻夷戎狄:秦、楚、吳、越等。

請注意,秦在那個時候還被認為是蠻夷戎狄的一支,但是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自以為合法取代周政權,自此成為“中國”的正統合法政權,據多名學者考證,china一詞即為秦的音譯。

秦政權是中國一詞含義變化的一個關鍵點。

為什麼呢?

因為在秦朝之前,一直都是部落民族戰爭不斷,到了春秋戰國也是戰亂紛紛,中國這個詞語的含義是比較模糊的,主要指周朝都城一帶,後來又被許多諸侯國佔有,大家各說一詞,因而使中國這個詞語有地域,政治,政權,民族的融雜在一起很難嚴格區分的含義。

從秦大一統之後,乃至漢唐,中國一詞就逐漸成為了中原地區合法政權和合法統治的代表性詞語。

例如,在《史記》裡,“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猾夏,侵亂中國也。”在《後漢書》裡“安息國居 ,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王莽篡位,貶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多處出現“中國”這個詞語,全部指代的都是中原地區的漢政權。

例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蜀國,孫權在吳國,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仍然認為中國是指曹操所統治的地區。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曾經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國志》)

周瑜說曹操的軍隊“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三國志》)

在諸葛亮和周瑜等看來,中國即為當時的中國北方中原地區,當然,這個中國只是地理上面的意思。

在後世,對三國時代誰代表中國正統政權是有爭論的,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劉備的蜀漢是正統政權,這就是從中國的政治含義上來講了。

在兩晉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的含義再次混亂,很多政權自稱為“中國”,畢竟,中國是合法政權的象徵嘛。

五代十國的時候,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自稱“中國”,而吳越、楚、南漢等政權則沒有發現有史料自稱為“中國”的記載。

在宋遼夏金時代,中國一詞逐漸被塗抹上濃厚的政治色彩,所有的王朝都稱自己是中國,以此來宣告自己的政權合法性。

最好玩的是南宋和金朝對峙的時候,當時金朝佔了中原,所以開心的稱自己是“中國”,而南宋因為全部是漢人統治,行的儒家文化,也理所當然的自稱為“中國”,雙方各取中國一詞的政治,地理,文化含義來宣告自己是“中國”。

蒙古帝國時期,忽必烈正式建立大元,以北京為首都,也自稱是中國的合法繼承者,例如大臣劉宣勸忽必烈不要攻打日本,因為“日本僻在海隅,與中國相懸萬里。”(《元史》)

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中稱:“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史》)

不過,當時以漢族為主體構成的南宋並不承認元朝是“中國”,是以朱元璋後來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明朝之後,自稱大明為“中國”,現存史料中有明朝給日本的國書,例如:“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諮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

從秦朝至明朝,中國一詞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民族上的含義,而從清朝開始,中國一詞的含義才最接近今天我們所說的意思。

這是什麼意思呢?

清朝之前,中國一詞並不是專門指代某一個王朝,也因為戰爭,朝代更迭的原因比較混亂,到了清朝,中國才作為國號正式確立下來。在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裡面,明確的出現了以“中國”代表大清的文字,這是第一次中國作為國家的意義來使用的。

自此開始,中國一詞就和日本,俄羅斯,英吉利,米國等意義一樣,指代一個國家。

(圖片:1889-1912年的大清國旗)

有趣的是,“天朝”“中國”這兩個詞語曾經同時出自乾隆口中:“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

德齡公主和慈禧太后說歐洲很多女子都自己賺生活費,慈禧很驚訝:“此種文明,實為奇特。在我中國,父母既亡,為之子者,有撫養未嫁姊妹之天職……中國婦女,苟自出謀生,則人將傳為談助矣。”(《清宮禁二年記》)

1909年《大清國籍條例》第一次用法律確立什麼人才是“中國人”:

“凡左列人等不論是否生於中國地方均屬中國國籍:生而父中國人者;生於父死後而父死時為中國人者;母為中國人而父無可考或無國籍者。”

也就是說,不管你在哪裡出生的,只要你老爸老媽其中的一個是中國人,你就是中國人。

時至今天,我國政府確立國籍仍然沿用這條“血統”法則,所以,那些赴美產子的想拿雙重國籍,只是在鑽法律漏洞,真正意義上來說,不管你在哪裡生孩子,只要你是中國人,孩子就是中國人。

(圖片:清朝時期的時局圖,明確的寫出當時的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局面)

(圖片:《滿蒙漢合璧教科書》“我中國居亞洲之東,氣候溫和,土地廣博,人民繁多。五千年前,文化已開,地球上最有名之古國也。自我遠祖以來,居於是,衣於是,世世相傳,以及吾身。吾既為中國之人,安可不愛中國也。”)

(圖片:《南京條約》裡,大清皇帝的英文是“Emperor of China”,大清國的英文是“Chinese Empire”。)

1912年,《大清國皇帝退位詔書》稱:“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此後,中國的含義基本與現代所說的逐漸趨同。

總結

①秦朝以前:中國一詞的含義在和今天所說的其實很不一樣,沒有過於強烈的政治含義。

②秦至宋:主要代指中原地區的政權,主要是地理含義,也同時指代當時統治中原的政權。

③宋至明:漢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不斷的遭到少數民族的打擊消滅,因而中國一詞政治含義開始濃厚起來。

少數民族為了政權的合法性,也自稱為中國的繼承者。

④清:正式的把中國作為國家的含義確立下來,比較接近於現代人所說的“中國”的意思。


師明禮


“中國”這個名詞,現在最早的記錄是陝西寶雞發現的青銅器“何尊”上。其中有這麼一句“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說的是周武王滅商後,對上天禱告說自己要在“中國”定都。

當時一國就是一城,所以“中國”當時主要是方位概念,指代中原的城池。後來成王定都洛邑,這裡的“中國”即指殷商故地。相應地,“中國”之東被稱為“東國”,之南被稱為“南國”,在西周時期除了大多是東夷的地盤。可見當時“中國”還沒作為政治共同體概念。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國家對郊野的擴張,國家從點狀形態進化成為片狀。中原大地完全成為華夏勢力範圍,所以“中國”也就逐漸等同於“華夏”,成為政治共同體概念。而相對的勢力就被稱為“四夷”,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中國”有了濃厚的政治概念,而且具有天下之中、天下至尊的含義。

所以之後歷朝歷代,不管是華夏王朝還是在中原定都的外族,在建立自己國號的同時,往往都喜歡以“中國”自居。



林屋公子


瞭解“中國”的來歷,有必要弄懂“中”和“國”的含義。

“中”字的發展經歷了由甲骨文到現代楷書的演變,從出土甲骨文看,“中”字形如一面飄動的旗幟,左邊飄動著四條“旗遊”,中間呈現“口”字形狀,表示“中間”之意。在金文中,“中”字發生了微妙變化,四條飄動的“旗遊”偏向了右邊。小篆中的“中”則沒有了“旗遊”,整體呈現出現代漢語“中”字特點,只是在底部呈現彎曲特徵。東漢時期,楷書形成後,“中”字的現代形狀則完全形成,寓意“內”和“裡”,是“中間”的意思。

“國”字在甲骨文中,整體形狀呈“或”字形,左邊呈“口”字形,右邊呈“戈”字形,意為“以戈衛國”,可見自古以來,“國”離不開“或”。金文中“國”字,左邊圓圈表示國土,圓圈四周線條表示分界線,右邊“戈”字形依舊保留。現代楷書中“國”字繁體字則意將“或”用“口”圍起來,在古代,“口”發音wei,是“圍”的古體字,在“或”周圍加上“口”,強化了其界限的意義,就成了現代“國”的來歷。

“中”和“國”在一起就成了“中國”,意為“中央之國”,指古代王畿之地,因其地理位置便利又稱為“國中”或“中原”。史書中最早記載“中國”一詞在《尚書》和《詩經》中,在《尚書》中,周公訓導康叔的訓詞中說到,“皇天既付中國民越闕疆土於先王”,意思是:上天將中國及其子民給周代先王治理。但這裡的”中國“僅指關中一帶地區。並不等同於我們現代所說的”中國“版圖。嚴格意義上說,古代“中國”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它也不同於我們現代意義上所說的“中國”,從漢朝開始,人們通常都將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稱北朝為“索虜”,自己則自稱“中國”。

歷史學強調實證考究,一是依靠史書記載,也就是“信史”,其次是歷代出土文物。但史書記載由於人的主觀性,往往可信程度步入出圖文物那樣具有說服力。1963年於陝西寶雞賈村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何尊”上,就有了記載“中國”的銘文,武王克商後祭告上天說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薛民”,意思是自己承受上天,要在關中地區營造都城統治這一地區的人民。《史記》也認為,洛邑地區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此後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這一地區也多次成為都城選址首選之地。按照王國維“兩重證據法”,可以確認,在周武王時期,“中國”一詞就已經出現存在。

當然,古代“中國”概念遠不是現代意義的“中國”,它僅僅只指“中央之國”,是王權集中的地區,無論哪朝哪代都沒有將“中國”作為自己的國號,我們常說的“中原”“國中”等詞都可以等同於“中國”這一概念。我們現代所說的“中國”則更多是強調1911年後“中華民國”的簡稱。

“一玉口中國”,透過“中國”的歷史發展演變,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偉大中華民族歷史的淵博之美。


小勇讀史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名字,其實那時候的國號,多與創立國家的封地有關,比如唐朝。“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文物上,刻著“餘其宅茲中或”,而“中或”就是中國的意思。


秦國以後,人們便開始把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稱之為“中國”。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這些互相敵對的政權,都自稱“中國”,但是不承認對方是“中國”,所以,自古以來,“中國”都是強大的正統政權代表。

但是,古代的“中國”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我是中心,其他的政權雖然也是國,但都是圍繞我的,我才是正統。所以,我國古代的王朝並不會把中國當做國號,比如“大唐”、“大清”。



而現在的“中國”,與古代有著本質區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神州”、“華夏”等都可以代稱,如今,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作為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國家,繁榮而強盛!


歷史密探





想必現在大家應該都知道,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的。地球上只有一箇中國。一箇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但是這個詞語在辛亥革命之前是不作為國名來用的。因為在此之前都有國號。而這個中國一詞在古代指的就是九州之中的中原中州地區。

這個很好識別,就相當於現在說中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古代中原中國地區。

中國一詞雖然在之前有將近3000年的記載歷史,但它指的僅僅只是一個地域的觀念。我們可以從陝西省寶雞出土的何尊上看到。宅茲中國。這是最早有文字記錄的中國一詞。況且在先秦時期,這個國他有一個城邦的含義。中國指的就是中央之邦,中央之城。還有一種意思就是京師系首都。自漢代以後,人們常把漢族建立在中原王朝的朝代稱為中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黃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稱華夏。就是因此而來。華夏一詞最早見《左傳》“楚失華夏”之語,唐代孔穎達“華夏為中國也”至此可見中國就是源於黃河流域,中州腹地。古代的時候,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

那個時候,中國並不等於今天的中國範圍。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切記切記,全世界只有一箇中國,只有一箇中國,他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因為網絡上入門太簡單,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所以要做好自己,努力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心態陽光的人,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用正能量激發自己,也感染身邊的朋友!看人長處、幫人難處、記人好處!跟著行者,走向光明。


行者視野


中國用現在含義解釋的話就是中央之國,位於許多國家中間的那個國家,科技,軍事,政治,經濟方方面面優於其他國家,換言之就是天下霸主!例如周天子之於各諸侯國,像秦國也好齊國也罷,他們是沒有資格稱作中國的。隨著時代發展,秦國得天下以後設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中國一詞對於當時的統治者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了,因為在他們已知的世界裡天底下好地方全成了天子直接統治了,剩下的區域用當時人的眼光看似乎連人類都算不上!以後均以朝代命名國號!但每逢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候,總會有人以中國自居,這更多是一種文化意義上或者說政治意義上的名號了,大概代表自己是正統吧!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的視野打開了,也意識到原來世界除了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強國,我們又得把他們當人類來看待啦!中國這個名字也就再度被拿來用啦!這個名字又好聽又霸氣,反正咱家人都挺喜歡的!是不是?


不正經價值觀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者“邦”。“中國”即中央之城或者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有幾種解釋:一是京師,即首都;二是天子直接統治的地方;三是中原地區;四是指國內,內地;五是指漢族居住的地方或者是漢人建立的國家。

自漢朝以來,人們常把漢族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統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如南北朝時期,各自把自己的國家叫做“中國”,北宋與遼,南宋與金亦是如此。北

宋自稱中國,遼也自稱中國,南宋與金同樣的。

唐朝的李賀在《李憑箜篌引》中吟道:“李憑中國家彈箜篌”。這裡的“中國”即是京都,意即琴聲傳得很遠。

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答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今天說的“中國”跟古代說的“中國”它們的含義和管理的範疇是有區別的。中國實際上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他們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化和文明,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綺閣書生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但當時說的是國中之國,當時周朝是分封諸侯制度的國家,當時說的中國只是一個地方的名字,中央政權搬到這個地方後就被稱為是,中間之國,並非如今中國之含義,雖然叫法一樣,意思相差十萬八千里。

中國一詞,成為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帶名詞語,也就是近現代的事情,清滅亡後,孫中山成立了中國民國政府,總是說那麼長的國號太麻煩,所以就開始簡稱中國,中華或者民國。

現在的國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也是中國!

好比西方國家,在我們口中的簡稱一樣。我們口中的美國、英國、德國等,都是簡稱。

美國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要是每次都叫這麼長的名字,可能會瘋掉)

德國全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