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有哪些文化名人?

用戶68708500


[第28期]

中國鐵路之父

Meeting

一條窄窄的麻石巷子,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房子,太陽灑在滿洲窗上折射出彩色的光線。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輕輕推開了面前的趟櫳門。這是原廣州市荔灣區地方誌辦公室副研究員胡文中先生(下稱胡老師),這裡是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42號的詹天佑故居紀念館。

原廣州市荔灣區地方誌辦公室副研究員胡文中先生

講起詹天佑的生平和事蹟,胡老師總是滔滔不絕。

1861年,詹天佑出生於廣東南海縣(今廣州荔灣)的一個普通家庭。1871年,詹天佑父親詹興洪,從一位澳門經商的老朋友譚先生處得知,容閎要招考首批赴美留學幼童的消息後,起初是捨不得兒子遠赴外洋。但見多識廣的譚先生,覺得詹天佑資質聰穎,學成歸國必大有發展前途,因此力勸詹興洪送子投考,並承諾把自己的四女兒譚菊珍許配給詹天佑,待學成歸國後成親。詹興洪這才同意了詹天佑報考。1872年,年僅11歲的詹天佑,成為第一批赴美留學幼童。

1872年詹天佑(左)到達美國後與同學潘銘鍾合照

1881年,詹天佑回國。1884年10月,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邀請其回到廣東,在廣州黃埔廣東實學館(後改名廣東博學館)任外文教習。正是在1884年10月-1885年2月的這段時間裡面,詹天佑趁著空暇編修了家譜。這本家譜就成了後人考證詹天佑故居遺址以及事蹟的重要依據。

詹天佑在耶魯大學畢業照,第四排左三為詹天佑

1887年,詹天佑當真與譚菊珍結為夫妻。在納妾風氣濃厚的時代,他終生奉行一夫一妻。他專一的愛情觀常常受到後人點贊。據記載,詹天佑看到夫人譚菊珍平時吃飯較慢,常常飯未吃完,飯菜先已冷了,就專門設計訂造了一套保溫餐具,供夫人專用。

詹天佑家庭合影

1888年,詹天佑轉入了中國鐵路公司,從此把畢生貢獻給了中國的鐵路事業。

1905-1909年,短短四年時間,詹天佑負責設計並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首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投入營運的主幹鐵路。就是這條鐵路,讓詹天佑聞名中外。

詹天佑

1911-1913年,詹天佑在廣州黃沙任粵漢鐵路(廣東段)公司總理兼總工程師。在辛亥革命期間,他決心堅守崗位。在詹天佑的影響帶動下,粵路公司無一人離去,保證了鐵路的正常運轉。此後,詹天佑北上繼續推進鐵路事業。

1912年商辦廣東粵漢鐵路黃沙車站

詹天佑的8個子女出生於6個不同的地方,鐵路修到哪,詹天佑就把家安在哪,工作敬業、居所簡樸。胡老師指著一張老照片說到:“這個簡陋的房子就在鐵路旁,詹天佑就在房子前的吊床上休息。他一生為官清廉,從不接受錢財饋贈。他多次在工作上立功獲獎,總是把獎賞分予辛苦工作的下屬們。”

1899年在錦州路段工作時,詹天佑把家安在工地上

經歷近百年的社會發展後,1993年詹天佑的孫子詹同濟根據家譜記載,來到廣東尋找爺爺的故居,到了今廣東南海尋找“十二甫”,結果南海地誌辦說“十二甫”其實在今廣州荔灣,於是他又找到了荔灣區地誌辦。胡老師表示,他們接到線索,稱詹天佑的曾孫曾就讀於廣州市二中。結果他們在校友錄中真的找到了詹同偉的子女,從而聯繫上了詹同偉。詹同偉提供了一本詹天佑編修的家譜《徽婺廬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譜》複印件。胡老師說:“我們在家譜上查到,詹天佑祖父詹世鸞,為子弟申請入籍管轄居住地西門外十二甫的廣州府南海縣。這本家譜為我們提供了文物依據。但時隔這麼多年,很多地貌與以前根本不一樣,尋找工作陷入了僵局。”

直到1995年,詹天佑的外甥孫徐劍海先生找到胡老師,稱自己能找到詹天佑的故居。徐劍海是詹天佑四姐詹和仙的外孫,幼時曾常和父母來此故居。當時他根據回憶,特意畫了一幅草圖。在草圖上,他還註明“天佑天佐我舅公,世居西關柳坡湧。芽菜二巷出生地,柳坡橋向水月宮。”並特意帶著地誌辦的人員到十二甫認證詹天佑故居。為慎重起見,胡老師還特意到廣州市房地產檔案館,查閱了40年代十二甫西街經界圖,一系列地名和徐先生描述的都能對上號。這才確認了詹天佑的故居遺址!

現在的廣州詹天佑故居紀念館就是在當年的故居遺址上建成的,建築保留著西關屋的風格。據胡老師介紹,屋內陳設是參照一張北京詹天佑紀念館的舊玻璃底片來佈置的,一張八仙台、幾張老木椅,一側牆上還懸掛著一副對聯“幽芳淡冶仙為侶,傲骨嶙峋世所稀”,這對聯是詹天佑一生為人的寫照。紀念館內的鎮館之寶之一,是詹天佑珍藏的有自己傳記的耶魯大學同學錄,另外就是詹天佑編寫的家譜複製件,這正是詹天佑的嫡孫詹同偉提供的。

詹同偉今年94歲了,笑眯眯的臉龐,一身運動便裝,簡樸而精神。儘管詹天佑在他出生時已過世了,但爺爺傳下來的精神和家風卻影響著他的一生。“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這是爺爺留下來的總的家訓,自小父親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認真學習,盡力建設國家。”

詹同偉先生

從父親口中,詹同偉知道不少詹天佑的故事。詹天佑爺爺是暖男,他對妻子從一而終;他又是一個工作狂,總是廢寢忘餐地工作,甚至曾在工作忘我之時,拿起茶杯喝茶卻誤喝了墨水。

讓詹同偉印象最深刻的,是1982年作為嫡孫在北京參加了詹天佑遷墓儀式。詹天佑夫婦的棺柩清出土面後,從棺內撿拾的遺物有詹天佑翡翠帽花一枚,詹夫人首飾幾件,僅此而已,別無它物。隨後,夫婦二人的遺體連同棺柩一起被火化。“幾天後,三叔詹文耀捧著爺爺的骨灰盒,我捧著奶奶的骨灰盒,送到新墓道。為了讓後人知道這個事件,我寫了一首詩:公元一九八二年,詹公天佑墓移遷。起棺火化捧灰盒,葬在青龍橋站邊。碑文記載生平事,銅像屹立墓道前。一生業績人敬仰,繼承公志猛加鞭。”詹同偉回憶道。

北京詹天佑銅像及墓

詹同偉家裡的擺設跟大多數老廣別無二致,光亮、簡潔的客廳,幾件木質傢俱,老先生閒來喜歡看看電視打發時間。電視櫃上放著孫子結婚時與二老的合照,還有一個詹天佑故居紀念館建成開放的紀念碟,滿是溫馨。

由於生活工作的忙碌,過去,詹同偉很少跟子女提起自己的爺爺詹天佑。直到女兒詹佩霞三四年級時讀到關於詹天佑的課文,好奇之下問了父親,才知道詹天佑竟是自己的曾祖父,自豪感油然而生,也一直秉承著家訓的精神做人做事,教育後人。

詹佩霞女士

2001年,為紀念詹天佑曾在黃沙的粵漢鐵路工作,詹天佑銅像在黃沙落成。清明前後,詹佩霞夫婦都會到黃沙的詹天佑銅像前獻上鮮花,作為後輩對先人的心意。而自己小家庭的清明祭祖,詹佩霞表示,其實他們跟大多數普通家庭都一樣,準備些鮮花、燒肉和先人愛吃的食品就好了,沒有特別的儀式,不需要很濃重,一切從簡。

黃沙詹天佑像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學者、遊客慕名前往詹天佑故居紀念館參觀、學習,學校也會定期組織學生學習他的事蹟和為人處世的態度。詹天佑留給我們的,不僅有一項項偉大的鐵路工程,更有寶貴的精神財富。

遊客在參觀詹天佑故居紀念館

出品:廣州日報大洋網全媒體新聞中心

圖文:吳雪瑩

採訪:羅楓霖、吳雪瑩

部分圖片由荔灣區地方誌辦公室、詹天佑故居紀念館提供


大洋網


廣州出產的文化名人真的不少

洪秀全(1814~1864)小名夥秀,族名仁坤,後因避諱天父爺火華而改名秀全。秀全出生於花縣官祿㘵村一個農民家庭(一說出生於福源水村,後舉家遷往官祿㘵村),其祖先洪㳂三於康熙年間從嘉應州石坑村遷來花縣,洪秀全為第六代;其父鏡揚,勤勞樸實,為人公正,曾任官祿㘵的“堡尊”,對掌管村中事務,調解族人糾紛,都有較高威信。

朱執信,名大符,字執信,祖籍浙江蕭山,出生於廣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入讀廣州教忠學堂,與舅父汪精衛及古應芬等組織群益學社,探求新知。光緒三十年考取官費生留學日本,入法政速成科。留學東京期間,博覽群書,廣交朋友,結識了孫中山、廖仲愷等人,深受革命思想影響。光緒三十一年,經胡毅生介紹,參加了在東京舉行的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並在同盟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評議部評議員兼書記。


張維屏(1778~1857),字子樹,號南山,晚年又號老漁,廣東番禺人。父親張炳文,曾任四會縣學訓導,因而家學淵源,薰陶有素,幼即能詩。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時年十三,應縣試。同裡方姓者,家有園池一區,值白蓮盛放,招集名士賞蓮賦詩,張維屏時所作詩最好,方氏便以女許配給他。但尚未成婚,該女病逝,他寫詩哀悼,詞哀豔動人,為時人所傳誦。嘉慶九年(1804),參加廣東鄉試,中舉人。及至京會試,落第,返粵和番禺林伯桐、黃喬松、段佩蘭,香山(今中山)黃培芳,陽春譚敬昭,南海孔繼勳在白雲山築“雲泉仙館”,據蒲澗廉泉之勝,為日夕詩酒唱酬之地。廣州知府伊秉綬,特為之書“七子詩壇”匾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