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鼎盛的佛教爲什麼在世界範圍內衰落了?

汪鶴真


與佛教親和的社會階級大概是下層和上層,佛教的曲深教理可以讓大多數經歷廝殺拼搏,自我精神認知層面達到新境界的成功人士產生共鳴,這是空,放下執著的影響,而佛教在演化中產生的直白思想又直接影響得到貧苦和受困人士的共鳴,這是忍的影響。

對於中層階級的人,大多生活在鬥爭當中,是佛教致力於幫助的,卻又是最迷茫於其中的,目前情況下反對佛教的情況也源自於中國人社會經濟有所提升,絕大多數人過著要不斷奮鬥,才能謀得生活有所安定,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味的妥協與寬容恰恰是最反感的,佛家說放下,他們當然反感,放下了,佛家佛理又養不活我。當某一天中國人只要工作6到8小時就可生活無憂,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的時候,情況又會不一樣,這是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的一種衝突,也是佛教理論與社會現實的矛盾,同時也是佛理中和人必須要經歷的一個蛻變過程,設想比爾蓋茨不捐了而是更加變本加厲的用手段和途徑試圖徹底壟斷世界電腦等高科技,你用的各種電子產品都是微軟家的,那又是一種什麼感覺,當然那是另一個極端世界佛說的末法時代。

辯證分析佛教思想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思想是個人自我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消極的思想在於脫離社會現實存在,大多數人們現實下困難於達到,可能後一部分就是因為過於神秘化的原因,而現代佛學及學佛者都在致力於闡述和修正的原因。


kentcooper


任何一個教派變質的時候,他都會走向衰落。

佛教作為宗教,是給人正確的引導,讓人積極的投入生活,而不是避世,更不是借宗教之名斂財。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你有錢了,然後去寺院出家了,錢捐給了寺院,這個錢是歸寺廟所有的,不受法律限制,什麼意思呢?簡單,就是這個錢不用上稅,也不受贈予的限制,慢慢的,寺廟的錢就會越來越多。同時,很可能有更多的人選擇避世,這是不利於社會發展的。也正是如此,才有“三武一宗”。

同時,佛教現在基本也沒有能夠挑大樑的人出現,像弘一法師這樣的人,全國也找不出幾個,現在的一些佛界名人,專注於功名利祿,哪裡有出家人的樣子?連個像樣的代言人都沒有,佛教自然走向衰敗。


語文老師28


佛教在世界範圍內衰退,我認為有四個因素。

其一:與社會的疏離,是導致佛教衰落的原因。

從佛教發生史上講,它是植根於印度社會習俗和文化形態中的一種帶有顯著民族特徵的宗教,佛教的誕生雖然是反抗婆羅門教的逆流之一(沙門思潮),但其本身的教義、宗教實踐方法,包括僧侶自身的生活方式,都能看到婆羅門教和其他沙門宗派的映像。譬如離世出家就是婆羅門的光榮傳統!在印度“種姓制度”排序首位的婆羅門一生有四個時期組成,《俱舍論》中說:“婆羅門法,七歲以上在家學問;十五已去,學婆羅門法,遊方學問;至年四十,恐家嗣斷絕,歸家娶妻,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如果從“地理決定論”來考察,印度位於北緯8°24~37°36和東經68°7~97°25之間,炎熱的氣候造就了印度人身體不愛動但喜歡冥想的民族性格,加上物產豐富土壤肥沃,古代人口有很稀少,水稻一年三熟,森林中有大量野果野菜蘑菇,衣服也不用穿很多(“聖雄”甘地常年就在腰間圍塊布),因此生活成本很低。這種地理因素,人會更多的依賴自然而不是社會本身來生活下去,換言之,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生活的人,生命(身與心的統一體)中所攜帶的自然屬性要多於社會屬性,導致熱帶地區的人不太關心社會的建設,個人和社會聯繫的疏離。這也是為什麼古希臘人能建立起的偉大商業文明、被滋養的後世歐洲人能建立起輝煌的現代工業文明(當然曾經被阿拉伯文明反哺過),中國人能能建立起煊赫的農業文明,而印度人不能在世俗文明的建設上與另外兩大民族集團一較雄長,只能建立起燦爛的宗教文明的根源。

反映到宗教這一意識形態上,印度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追求解脫(自我超越)的婆羅門和其他沙門的修士們依靠自然的恩賜也能活下去,平時居住在遠離城市的森林中,吃膩了野果,可以到市井中去乞食。這種生活方式被佛教接收了過來,並一直被南傳佛教保留到今天,不同的是現在的僧侶大都生活在寺院裡。這種基本可以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造成印度各宗派僧侶們普遍沒有參與社會建設的熱情,和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積極干預世俗生活形成了鮮明對照。

作為婆羅門教的“逆子”,佛教也繼承了這一傳統。早期佛教(上座部,既小乘)就只注重個人解脫,後期佛教(大眾部,即大乘)開始把解脫的範圍擴大到自己之外的他人,因為隨著人口的增加,環境壓力會變大,社會對個人的影響力度愈加明顯,佛教理論的嬗變,不僅是符合人性自身邏輯發展規律的一種現象(人總是想為自己著想,然後才去為別人謀利),也有著更為深刻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背景。畢竟,人不能完全脫離社會而獨自生存下去。人要吃飯、穿衣、讀書、識字,怎麼能真正離開世間(社會)的幫助呢?現在,淨空法師還在講自己幾十年不看報紙雜誌,不看電視電影,不聽廣播。但對於一個世俗中人來說,這樣做的後果就會是災難性的。

從出世到入世的紛爭,,從出世法與世間法的對峙,再到世法佛法兼顧,世出世間並重,菩薩的“不捨眾生,不住涅槃”,“出而不出,不出而出,回到世間”,在歐風美雨的影響下,至民國時期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佛教終於從深山古剎走向了煙火人間。現在很多寺院在積極的入世,辦孤兒院,救助失孤兒童,開印書機構,廣印佛經流通……

其二:佛經卷幀浩瀚,宗派眾多,相互攻難。使學者望而卻步。

漢傳佛經有1692部,共6241卷,此外中國學者撰述收入藏(大藏經)內有一千多卷。明代嘉靖版大藏經又收藏中國學者撰述5600卷編為續藏,近代日本又收集一部分中國學者撰述,共計1750部,7140卷。

藏文大藏經“正藏”(甘珠爾)1108部,“副藏”(丹珠爾)3459部。

南傳不太清楚具體卷幅,不再贅述。

佛法在釋迦摩尼時代,屬於人生哲學,也不注重解脫之外的各種研究,有所謂“十四無記”之說。但後世信徒把佛法繁瑣化,宗派眾多,教理衝突,越到後期越晦澀難懂,並且神秘主義氾濫。

所謂曲高者和寡,很多佛教學者很多年不能登堂入室一窺堂奧,致使很多學人灰心喪氣。坊間諷之曰“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亦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當佛教在義理上發展至唯識學(義理最繁瑣最完備,號稱至少需要十年功夫才能入門)後,就出現了反動潮流。在中國先後出現淨土法門和禪宗法門。

禪宗法門居然可以不研究經典,靠“參話頭”、“棒喝”就可以明心見性,成佛成祖,據說中國禪宗的實際創立者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個目不識丁的樵夫。

淨土法門發展到今天,淨空法師的信徒們更是喊出了“一句佛號-阿彌陀佛,一部經典-大乘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一個老師-淨空法師”!

一代代的佛教學者在致力於使佛法向世俗靠攏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他們也在使佛法庸俗媚眾。這是佛法的悲哀,也是一切文化的宿命。

其三: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太快,佛教的世俗化(庸俗化?)做的還不夠好,義理還是太過深奧艱深,不能讓人民大眾理解,期待佛教也出現一位龍象巨擘,完成古老佛教和現代文明的完美銜接。

其四:文化的傳播是跟著文明走的,強勢文明會帶動其文化普被到其他弱勢文明中。現在是歐美文明當令時期,基督教自然就成了主流文化,佛教和其他宗教文化自然要低眉順眼做小伏姿態,不然怎麼辦,學穆斯林搞“人肉炸彈”?還是曲線救國搞“子宮革命”?

附:印度佛教的消失

在印度後期出現的“秘乘”,是佛教和婆羅門教性力派結合的產物,搞所謂雙修,大量使用咒語,引入婆羅門教內容和形式來強撐佛教門面,戒日王后,婆羅門教卻出了兩個傑出學者,一是彌曼沙派的鳩摩利婆多,一是吠檀多派的僧羯羅哲利耶。這兩人在西曆650-750年的一個世紀裡內,恢復了吠陀經典(婆羅門教經典)原先的至尊地位,並對佛教做了無情批判。這個時期佛教人才凋零,無力對蟄伏千年而又重新振興的婆羅門教進行理論上的回應,只能虛弱地在宗教意象上進行自我麻醉,秘乘中的各種做出憤怒狀、以及其他荒誕恐怖舉止(如怒目金剛踩著妖媚的女子、用手攥著人的心臟、把人的腸子纏繞在脖頸上)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西曆十世紀中期到十二世紀末期,回教徒的屢次入侵印度,使得大量佛教僧侶逃進印度教寺廟避難並改信婆羅門教,那爛陀寺只剩下70多個佛教僧侶,密教中的大師多經克什米爾逼禍西藏,部分則逃至尼泊爾一帶。佛教至此在發源地印度全面消失,釋迦摩尼佛也成了“大梵天”的第七個化身。

創建於2017.9.6

修行者陳恆元


歷史上鼎盛的佛教為什麼在世界範圍內衰落了?其實這個提問早就有了答案,不過都沒有說到點子上。佛教之所以衰落,不是因為所謂的末法時期。佛教有末法時期是佛教自己說的,但佛教之所以末法,不是由於佛祖的預言,因為任何宗教都會有末法,說佛教衰落是因為末法,等於沒有說。這不是根本原因。好比,你問小王,你為什麼考試成績差?小明說,因為每個人都有考試不好的時候。這個等於什麼都沒有說。小明應該實事求是的說,因為我最近一段時期讀書不認真,或者沒有找到學習方法。可以說,佛教的衰落,和末法沒有關係。那麼,佛教為什麼會衰落呢?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佛教衰落的外在原因:

1,異教入侵。

從公元十世紀開始,不斷有外部力量入侵印度,帶來了新的生氣勃勃的宗教。結局大家都知道,印度幾乎所有的寺院都夷為平地,佛教在當地的勢力土崩瓦解,蕩然無存。

2,不利於國家的發展,所以被抑制。

具體來看,佛教不利於愛國主義,社會凝聚力,人口繁衍,財富的集聚;佛教破壞生產力,對科學技術有阻礙效果。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W.C.丹皮爾在鉅著《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中,有精闢的分析:

印度對其他科學貢獻貧乏,或許部分地是由於印度宗教的緣故。釋迦把他的體系建立在博愛、知識和尊重理性和真理的基礎上;這些教義雖然可能有利於科學,卻被他的哲學的其他要素所中和。他的哲學強調人生的無常和空虛,斷定只有毀滅自我和喪失個性,才能達到精神上的圓滿。這種不注意周圍環境的心理態度往往足以遏制改進物質生活的願望,而改進物質生活的願望卻往往注實用的科學知識進步的推動力。

3,被印度教同化,佛教的特色被印度教吸收,不再有獨特的吸引力。

比如,以前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實際上是為了抬高剎帝利種姓的地位。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是講究種姓貴賤的,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吸引了一部分印度人。後來,印度教也吸納了佛教的思想,佛教就不再具有獨特的吸引力。

4,教派眾多,教義自相矛盾。

詳細請看任繼愈的《中國佛教史》。佛教派別過多,教義根本不統一,沒有什麼真正的權威經典。

5,科學的發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的世界觀發生變化,因果報應被認為是無稽之談,牽強附會。對死亡和靈魂的認識可以從科學的角度解釋,對輪迴予以了否認,人們越來越理性,動搖了唯心主義佛教的根基。

佛教衰落的內在原因:

佛教的興盛是隨著封建地主階級的興盛而興盛,在佛教的崛起過程中,來自封建地主階段的支持是最關鍵的要素。佛教後來發展出了自己的寺院經濟,也成為了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封建地主階級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末路,佛教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一個代表,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懷疑探索者


題目問得有一些問題。佛教從來沒有在世界範圍內興盛過,又談何在世界範圍內衰落?

歷史上佛教在印度誕生,向外傳播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先傳入中亞(西域),經由中亞傳入我國,又擴散到朝鮮、日本等地,被稱為北傳佛教(漢傳佛教)。後來佛教傳入我國藏地稱為藏傳佛教;

一條由斯里蘭卡傳入東南亞,被稱為南傳佛教。可見歷史上佛教一直在南亞、中亞、東亞、東南亞這一代傳播,並沒有在世界範圍內興盛過。

在佛教的老家印度,一直以來都盛行婆羅門教,佛教也是以婆羅門教的反對者的面目誕生的。佛教雖然盛極一時,但在與婆羅門教的競爭中慢慢處於下風。到了11世紀穆斯林統治者的入侵給了佛教致命的打擊,佛教在印度基本上絕跡了。中亞佛教也隨著伊斯蘭文明的擴張,被伊斯蘭教取代了。

漢傳佛教則同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在中國興旺發達。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於2012年12月18日發佈了《2010年全球宗教景觀——世界主要宗教的規模與部分》,報告稱2010年,全球約有4.88億佛教徒,而99%的佛教徒集中於亞太地區,其中的50%生活在中國,佛教徒第二多的國家是泰國,佔世界佛教徒的13%。可見在當代,

對於佛教來說,中國是最重要的一個國家,沒有之一。



夢露居士


佛教在中國也衰弱了

今天我們看到的大乘佛教已經是被中國文化全面改造的結果,融入了中國神話體系,符合國人的拜神習慣。不僅可以保佑人,連法身性別都有變的。

試想一下。如果這個佛,說你要做善事,做善事你下輩子會有好報。然後你問,我這輩子呢,佛說你這輩子遭劫是上輩子決定好的,你做不做善事改變不了。好,一半人跑了。

剩下的繼續問,那我能到下輩子麼,佛回答,哦我們沒有靈魂的說法,你掛了以後意識記憶什麼的都不會傳到下一世,只有業力也就是成績單傳下去。一半人又坐不住的。

剩下幾個虔誠的說,那我有難來拜你,你得幫我一下吧,佛說我都已經跳脫三界了我管你?!但可以啊給你加持,不過你這輩子受難的總量是不變的,我給你的加持跟貸款一樣要加利息還的,也就是以後你必須加倍償還。於是跑剩一個。

最後一個問,佛祖,我們這麼辛苦一輩子一輩子轉世到底為了啥。佛說,為了不再投胎做人,不再要榮華富貴錦衣美食,淡泊名利,不求長生。最後一個聽完也暈死了。

這就是為毛正宗佛教傳不下去的原因。畢竟大多數人是世俗的,都有所求。求財求愛求健康求學業,這些卻正是佛要你擯棄的。

不是所有人都能瞭解到你求的這些玩意只是人生幾萬世其中一世的瑣事,而把跳離轉世作為最終目標的。


瞎搞學教授


此言錯了,要知道所有軟實力的表現其實是和當時某國特別突出是聯繫一起的,近代如果認為佛教的沒落在其它國家而不認真去了解當時世界格局,那顯然既誤導自己又誤導其他讀者,我認為所謂的佛教在有些國家發展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乃是近代西方國家突起,而這點才造成的原因,也符合中國名言,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試想想,假以時日,中國的強大之日,又是論語,儒家學說,道德經風行世界,所以,軟實力其實是國家整體的實力是聯在一起的⋯


熊本心跳之無價寶


何出此言?現在正是佛教在世界範圍內興盛期,這可以從兩個國家來觀察,佛教在美國方興未艾,處於大發展期,在印度處於全面復興時期。

佛教千年前傳到我國新疆地區,中原地區,西藏地區,都是先在貴族,皇室中傳播。

同樣的情形,佛教在美國中上層社會流行廣泛,但還沒有深入到一般大眾,佛教在美國傳播過程中發生的重大變化,就是女人領導佛教組織,這就很容易影響年輕一代宗教信仰,假以時日,必形成燎原之勢,以致主流媒體紛紛報道,佛教未來在美國。

一個印度朋友給我講述佛教(Buddhism)和印度教(Hinduism)之間的關係,代表印度佛教發展情況,需要說明的是,他本人就是印度教徒,根據他的觀點,印度教不能稱之為宗教,是生活的規範,每個印度人,不管是否有信仰,都可以是印度教徒,怕我不懂,進一步說,印度教類似你們中國的孔子思想,這個印度人居然對儒家文化有深度瞭解,他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開始重新認識佛教,佛教徒在印度越來越多。








能量加持


原因很多。現在信眾多的宗教就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其他如佛教,印度教等信眾都不多。分析原因就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大範圍傳播得益於歷史上政教一體的國家力量,基督教教廷及教皇在歐洲歷史上是高於國王和世俗政權的存在,想來就不必多說了,伊斯蘭教就更不用多說了。歷史上佛教傳教範圍主要在中亞、東亞、東南亞地區,原本在中亞得到國家支持佔主要地位的佛教因為阿拉伯東擴被伊斯蘭教替代。由於東亞地區宗教文化多樣性,佛教不可能得到國家層面強制推廣,即便偶爾幾次也很快失敗。也只有在泰國、尼泊爾、柬埔寨、色撾等國得到國家政權支持成為國家宗教。近現代西方價值觀成為世界主流後,佛教的傳播更加弱勢。

宗教也好,思想也好,乃至世界觀、價值觀想要得到廣泛傳播必須得到國家政權的認可,從國家層面推廣,並隨著國家戰爭行為向外強制推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傳播已經充分說明這一點。


qzuser191247455


真相是佛教比你們感覺到的還要衰落。首先大陸偽佛教流行,特別是冒充佛說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淨土類偽經的流行,遍地都是念阿彌陀佛之類的偽佛教徒,在大陸你已經基本看不到真正的佛教了。其二,真正的佛說的經典《阿含經》之類的,普通人難遇難學難以理解,難以普及。其三,佛教明師極少,又不積極主動傳教,不具備侵略性,世俗的宗教很容易排擠佛教。

總之:曲高和寡,道高人稀。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人數多不代表教義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