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依舊:難忘華池「劉巧兒」

芳香依舊:難忘華池“劉巧兒”

華池出了個劉巧兒。

1943年農曆四月初六,陝甘寧邊區隴東分區的華池縣,當18歲的封棒兒沿著柔遠河谷從家鄉悅樂一路南下,第二天趕到隴東分區行署所在地慶陽縣城,尋找分區專員馬錫五為自己的婚姻案告狀時,她可能想不到,她本人連同這樁婚姻訴訟案,將會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為追求婚姻自由提供了一個實證樣本。此後不久,一個名為“劉巧兒”的藝術形象,將誕生於陝甘寧邊區並傳遍整個解放區,繼而傳遍大江南北。

我與藝術中的劉巧兒第一次接觸,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上大學時的事。那時,學校會在大食堂放映電影。放評劇電影《劉巧兒》,我去時已經開演,只好站在凳子上看完了整場電影。對於一個十八九歲的大學生來說,似乎只記住了主演的名字叫新鳳霞,對評劇的調調灌了個耳音。而《劉巧兒》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家鄉,其原型人物叫封芝琴,對此更是一無所知。

第一次見到封芝琴老人,是參加工作以後的事。上世紀80年代初,初春的一天,我在地區農機局工作,陪省上下來的工作組到華池出差,半路上不知哪位領導提及,你們華池有個劉巧兒是中國名人哩,名氣很大,咱們順路去看看她。

記得那天我們出了西峰,一路向北,臨近中午時分,到了一個叫張家灣的路邊小村子。車停在河邊公路上,沿著左手邊西山爬上十幾米一道斜坡,有不太大的一個小院,面北朝南,有三孔窯洞,普普通通大山裡莊戶人家的模樣。

封芝琴老人當時60歲左右的年齡,一身藍布褂,頭上系塊毛巾,熱撲撲、笑盈盈地跑前跑後招呼大家中窯裡坐,又是倒水倒茶又是要做飯給大家吃。掛在窯牆上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好像她先一年從省上參加人代會回來,有人指著照片向她問這問那。她華池方言說得慢條斯理,不緊不慢,雙眼炯炯有神。我和大家一樣,沉浸在一種好奇興奮的情緒中。都說了些啥話,今天一句都想不起來了,但當時那種氛圍至今似乎還感受得到。

臨出院門,不經意間,一陣燕子嘰嘰喳喳的叫聲從耳邊傳來,回頭一望,窯門山牆上的小燕子正叫得歡。

芳香依舊:難忘華池“劉巧兒”

自那兒以後有20多年,我再沒機會同封芝琴老人見面。工作閒暇翻書,才知道文藝作品對“劉巧兒”婚姻案的傳播起到了很大作用。

最先出現的,是在1944年10月9日出版的《解放日報》,刊登的美術家古元木刻版畫《馬錫五調解婚姻糾紛案》。

1945年,在隴東中學當教員的袁靜編寫秦腔劇本《劉巧兒告狀》,在延安公演大獲成功。劇本情節出自封棒兒婚姻訴訟案,但對人物的姓名進行了修改,除“馬專員”不變外,封棒兒改為“劉巧兒”,封彥貴改為“劉彥貴”,張柏兒改為“趙柱兒”,並以“告狀”為劇名。《劉巧兒告狀》上演不久,陝北說書藝人韓起祥來到延安,依“劉巧兒告狀”的故事,改編出《劉巧團圓》,並四處說唱。《劉巧兒告狀》《劉巧團圓》一時風行解放區,被改編成多種地方劇,在全國上演。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佈,掀起文藝界宣傳新婚姻法的高潮,為配合新婚姻法宣傳,開始對《劉巧兒告狀》和《劉巧團圓》進行改編。到了1956年,新鳳霞主演的評劇電影《劉巧兒》上映,劉巧兒這一藝術形象走向全國。

在文藝作品一次次的塑造中,封芝琴從事件主角逐漸隱身到幕後。劉巧兒的原型是封芝琴,今天若問起,可能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吧。

芳香依舊:難忘華池“劉巧兒”

1924年5月15日,封棒兒出生於甘肅省華池縣溫臺區四鄉封家園子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按現在行政區劃,應該是城壕鄉火連灣村張巴塬村民小組。

封棒兒不會忘記,在城壕川召開的勞模表彰大會上,邊區政府工作人員宣講新婚姻法帶給自己的激動與興奮。掙脫捆綁在婦女身上的繩索,爭取婚姻自由,她的初心種子,也許就是在這個紅色年代裡,生根發芽。

2005年,我被派到華池縣工作,到2009年調離,4年間,我不記得陪上級領導、外來客商到她家裡去過多少次。70歲過後,封芝琴老人患上了糖尿病,身體狀況時好時壞,聽力也不如從前,但不管天氣遲早,來人多少,但凡有客人來,她都早早地迎候在大門口,雙手拉著客人的手,一小步一小步緩緩地走著,仔細辨聽來人的每一句問話,她還是用那麼親和的語氣一句一句清楚地回答,從容、耐心。她成了慶陽革命老區一張靚麗的名片。

芳香依舊:難忘華池“劉巧兒”

2009年離開華池調任慶城工作後的第一個重陽節,我同縣上的幾位同志專程回華池看望封芝琴老人。老人說,我離開華池後,有次她到慶城想找我,不知我人在哪裡,就在縣委大門口的石頭臺子上坐了一上午。她敘說間不知怎麼就落淚了,惹得在場的人都淚花滿眼圈轉。

2015年2月12日晚上9時多,我趕往延安參加一個會議的途中,接到電話說封芝琴老人去世了。望著車窗外車燈照射下飛馳而過的黑黝黝的山巒,我陷入了深深的哀思。一段光陰,正像這車窗外的山脈,剎那間就被拋在了車後,流逝的光陰,給了封芝琴和張柏兒這對夫妻嚮往光明、追求婚姻自由的最好見證和說明。

今天重新欣賞“劉巧兒”系列藝術形象時,容易忽略甚至忘記創造傳奇的“封芝琴”們。她們生生不息、堅韌不拔,在平凡中創造奇蹟。

又到燕子北歸的季節,恍惚間似在夢中,我又瞧見幾十年前封芝琴老人家院子裡穿飛的燕子,直楞楞撲到我眼前。那山、那水、那人,還是那麼親切熟悉。

燕子歸來,留香依舊。( 閆曉峰)

芳香依舊:難忘華池“劉巧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