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有個小村子竟然出了個駙馬爺!

來源:《鹽城歷史名人》一書 原題:《遊駙馬與望夫臺(作者:金之愚,李世安)》

遊泰(1459-1533),字尚泰,鹽城西北鄉交睦莊(今建湖縣建陽鎮交睦村)人,是明憲宗(1465—1487在位,年號成化)的御前帶刀侍衛,後封駙馬都指揮。

遊氏祖籍江西婺縣(今婺源縣)。遊泰的祖父遊彥清曾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屢建軍功,榮膺軍職,被稱為“皇明開國之舊勳”(據新編《遊氏宗譜》)。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施行屯田之策,遊彥清以軍功受職鹽城千戶所,遂置家於交睦莊。東自“走馬宴蕩溝”,西至射陽湖,均為遊氏家園。彥清卸甲歸田後,仍以文章、武藝傳教子孫。

彥清之孫遊泰,身材魁梧奇偉,文武全才,尤以膂力過人、嫻於騎射而名噪鄉里。他幼時就能“走馬擊劍,好兵略”(同上),且有報國之志。明成化初年被召募入伍,在征剿荊、襄盜賊中一馬當先,奮勇無匹,且親手擒得綽號為“劉千斤”(喻其力大無窮)的匪首,為憲宗所賞識,封為御前帶刀侍衛(事載明人朱國楨《仿洪小品》一書)。

成化九年(1473),英宗之女長公主受其兄憲宗冊封,賜湯沐,邑於隆慶(在今北京通州),號為隆慶公主。同年,憲宗為隆慶公主擇婿,遊泰於飲宴中得毬,官封駙馬都尉(階四品),人稱隆慶駙馬,開府京都。由是,遊泰舉家遷至通州。其父遊思池、祖父遊彥清亦被追封為錦衣衛百戶(六品)。對此,《明實錄·英宗卷》中有文記載,可參閱。

遊泰雖身為駙馬,貴為皇親,但仍能以國之安危為念。每當邊疆遇有戰事,即主動請纓出征。隆慶公主經常晝夜跪坐堂前,默默禱告,祈求神靈保佑丈夫早日平安歸來。

婚後第六年,即成化十五年(1479),隆慶公主因病逝世。《明史·公主傳》有記雲:“隆慶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遊泰,十五年薨。”《明實錄》中亦有記雲:“隆慶公主,英宗女,母淑妃高氏。景泰(代宗年號)乙亥年(1455)生,成化癸巳年(1473)冊封為隆慶公主,下嫁駙馬都尉遊泰。己亥年(1479)薨。年二十有五。”

按明制,公主死後,應葬於封地,而且公主、駙馬雖為夫妻,但葬不同墳。故隆慶公主墳內,僅葬公主一人而已。據《駙馬譜系》所載,公主生有一子,名鉉,世襲錦衣衛百戶。

遊泰晚年回到故里交睦莊,並在家園區內、射陽湖東岸為已故的隆慶公主築了一座祭臺。高三丈六尺(舊制),臺上建有翹角飛簷的享堂,內供公主靈位。享堂一側,有屋宇一座,乃駙馬備用的住地。每當思念公主時,遊泰即登臺北面而拜。在舊有《遊氏宗譜》中,把此臺誤記為祭祀駙馬之臺,並訛稱為“望夫臺”,意指隆慶公主在此登臺盼望遊泰魂歸故里。然而史實告訴我們,隆慶公主死於前,遊泰在公主死後又活了30多年,直到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以後才辭世。據此,隆慶公主是不可能在這裡建“望夫臺”來哭祭夫君的,這隻能是遊泰所建的“望婦臺”。按建湖方言,“夫”、“婦”同音,均讀如“麩”(第一聲,陰平),年代一久,誤“婦”為“夫”,也就不算奇怪了。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誤認此臺為隆慶公主所建,也習慣稱其為“望夫臺”了。本文指出其為“望婦臺”之誤,茲備一說而已,聊供關心此事的人作個參考。

此外,舊譜還將遊泰入伍年代定在乜先入侵之時,顯然也與史實不符。“土木堡之變”發生在英宗十四年(1449),而隆慶公主生於1455年,十九歲時下嫁。遊泰即使在十五歲(不能早於此)入伍,到娶公主時已是近四十歲的人了,年齡比公主大了一倍,這是很難說得通的。

對於以上兩點,在最近新修的建陽《遊氏宗譜》中,均已作了更正。

望婦臺訛為望夫臺,除了建湖方言所致而外,民間還有一段傳說可資參考。據交睦莊遊氏族人追述,遊泰曾與遊傑一道,領兵東征高麗(今朝鮮半島),隆慶公主遂在今西陽村西南方的射陽湖畔建一高臺,祝禱丈夫早日凱旋迴鄉。後來聽說遊泰不幸犧牲,公主日日登臺為夫招魂,不久便鬱悶而死。又過了一段時間,遊泰得以生還,眾人方知“犧牲”之事乃是誤傳。今將大意轉述於此,聊備一說。

遊泰死後,安葬在古石橋(在今建陽鎮古蕩村)。

星移斗轉,冬去春來,當年雕欄畫棟的望婦(夫)臺,早已淪為一堆瓦礫,臺側的古井、繫馬樁也日漸湮蝕,快要夷為平地、無跡可尋了;而關於遊駙馬與隆慶公主的故事,仍然被廣泛流傳於民間,永遠不會失去它發人幽思的魅力,吸引著不少文人墨客前來憑弔、吟誦。鹽城女詞人徐于斌有一首《憶吹簫·登望夫臺》,其詞曰:

雲暗湖光,靄籠臺影,陣鴻飛過蘆洲。任幾番心事,莫付官郵。還見梢頭片月,思舊事、清淚難收。西風起,無邊草色,也供凝愁。 悠悠!漢宮乍別,琴瑟伴春光,同棹歸舟。自塞傳鼙鼓,重佩吳鉤。縱有痴心封發注,誰料得、夢斷天陬。年年剩、殘陽伴君,萬慮成休。

注唐有董氏女,束髮封帛以別丈夫,曰:“非君子不解。”丈夫謫貶嶺南二十年乃還,董氏封髮宛然。

鹽城有個小村子竟然出了個駙馬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