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日本戶籍法爲什麼要實行「夫妻同姓」?

日本為何“夫妻同姓”?

在日本,結為夫婦的兩個人必須改為同一姓氏,否則他們的夫妻關係就是不被認可的。

那麼,日本戶籍法為什麼一定要實行“夫妻同姓”呢?

冷知識:日本戶籍法為什麼要實行“夫妻同姓”?

“夫妻同姓”的法規是由明治政府在1898年制定的,但當時的規定與現在的規定稍有差別。

明治政府規定:當女性嫁入夫家後,必須改隨夫姓,以保證家庭的穩定。因為家庭是夫妻關係的紐帶,而夫妻別姓會弱化家庭的這種紐帶作用,從而使夫妻關係更容易破裂,只有夫妻同姓才能將兩個人緊緊地栓在一起。

這就是說,女性在嫁作人婦之後,就必須犧牲自己的本來姓氏,與丈夫同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國際上對尊重婦女個人權利的強烈呼籲,日本政府也開始反思他們的這一法律。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的國會議員們圍繞著是否可以允許“夫妻別姓”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但始終都沒有爭論出結果來。

不過多年的爭論也不是一點兒作用都沒有發揮,如今的日本戶籍法已經不再強制妻隨夫姓,這樣的改動看起來似乎是改變了婦女的處境,但實際上卻換湯不換藥,因為“夫妻同姓”的法規並沒有廢止。也就是說,夫妻二人可以選擇妻隨夫姓或夫隨妻姓,但仍然要保持夫妻。

雞蛋豎著放更易儲存?

家中的冰箱裡都會有專門放雞蛋用的塑料盒,我們會發現,雞蛋都是豎著放置的。

冰箱裡的塑料盒之所以這樣設計,一方面可以為我們拿取雞蛋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還利於雞蛋的儲存保鮮。

冷知識:日本戶籍法為什麼要實行“夫妻同姓”?

雞蛋內部的蛋黃中有黏液素,如果雞蛋隨便放置的話,黏液素就會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逐漸稀釋,其對蛋黃的包裹力度就會減弱,容易出現散黃的現象。

假如我們在放置雞蛋的時候將稍大的那一頭向上,雞蛋內氣室裡的氣體就會讓蛋黃遠離蛋殼,這樣可以降低出現散黃的概率。如果想延長雞蛋的保存時間,可以拿紙巾將雞蛋包裹住再儲存。

極具傳奇的9位狀元

科舉考試,是古代中國大多數讀書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徑,而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

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共有592人。這592個狀元中,亦各有千秋。現給大家介紹其中九位比較具有特色的狀元。

(1)中國歷史上唯一可考的駙馬狀元——鄭顥

自古以來,民間就經常把”駙馬“與”狀元“這兩個詞聯繫起來,好像中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實際上中國曆代可考的駙馬狀元只有鄭顥一位。

冷知識:日本戶籍法為什麼要實行“夫妻同姓”?

鄭顥是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的狀元。本來他早有婚約在身,中狀元后打算迎娶盧家的千金。可是這位年輕英俊的狀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萬壽公主許配給他,鄭顥偏偏不愛公主,非娶與自己青梅竹馬的盧家小姐。

唐宣宗便讓宰相白敏中說服他,白敏中費盡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誘,終於迫使他娶了萬壽公主,婚後兩人生活得並不幸福,後來鄭顥多次彈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虧,替白敏中壓下了彈劾的奏章。

(2)臉皮最厚的狀元——裴思謙

唐文宗時,宦官仇士良掌權,朝臣的生殺予奪,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謙當時只是一個秀才,但他巴結權貴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與仇士良打得火熱。

這一年,裴思謙心血來潮,想當個進士,便向仇討了個帖子,去找當年的主考官高鍇。高鍇為官清廉,將他轟了出去。裴思謙氣憤之際,聲稱明年非狀元不要。

第二年,裴思謙又拿著仇士良的帖子來找主考官高鍇,對他說:“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高鍇早把裴思謙忘掉了,對他說:“狀元已經有人了,狀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辦。”裴思謙厚著臉皮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

高鍇知道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會有好果子吃,就說:“既然如此,我要見裴秀才。”裴說:“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讓他當了狀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個狀元,此君臉皮之厚,狀元中無人可比。

(3)相撲撲出的狀元——王嗣宗

宋太祖趙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親臨講武殿舉行殿試。考生王嗣宗、陳識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試卷均為上乘之作。誰為第一太祖實在犯難。

最後馬上得天下的太祖讓二人角力(即相撲),勝者為狀元。王嗣宗便與陳識在大殿上撲鬥起來,結果陳識倒地,王嗣宗奪得了當年的狀元。

(4)最自信的狀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書生到山東某縣遊覽。知縣大人得知該書生頗有文采,便設宴款待。知縣的公子很蔑視那書生,問其有何特長,書生說工詩。

公子便讓他誦讀一首,書生誦了一首,最後一句是:“挑盡寒燈夢不成。”公子一聽,大笑說:“此乃一瞌睡漢。”書生十分氣憤。這書生便是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一舉奪魁。他寫信給那公子:“瞌睡漢如今中了狀元啦。”

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聲:“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輸你一籌。”第二年,新科狀元正是這位公子——胡旦。綜觀科舉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當屬第一。

(5)身份最高的狀元——趙楷

宋徽宗的三兒子趙楷,偷偷地參加了重和元年的科舉考試,由於他文采的確非凡,竟一路披靡,進入了殿試。在殿試中發揮更是出色,奪得了頭名狀元。

發榜後,趙楷將實情告訴了徽宗。徽宗高興之餘,怕天下士子說閒話,就把當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為狀元。據傳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參加科舉,並獲得第三名(探花),但畢竟不是狀元。所以趙楷便成了中國歷史上身份最高的狀元。

(6)最悲慘的狀元——陳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間,福建閩縣人陳安於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為大明第六個狀元。巧的是,這次中進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

榜一公佈,北方士子不服。紛紛上告主考官偏袒同鄉,貶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張信、陳安等12人複查。這時又有人舉報張信、陳安有意將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試卷交皇上審閱,這本來是“莫須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將陳安革除功名,車裂而死。陳安僅僅做了不足20天的狀元,便死於非命,下場極為悲慘。

(7)最受人推崇的狀元——康海

明孝宗時,28歲的康海進京參加會試,他發誓要奪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還是被魯鐸奪去了,他僅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氣,對眾人說:“會試時讓了魯鐸,殿試時決不再讓他人!”

殿試時,康海果然發揮出色,一舉奪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絕。送皇上審閱時,孝宗也讚不絕口,聲稱:“我大明一百五十年來,無此佳作,此卷變今絕古!”遂硃批康海為狀元。

當初會試時康海不服魯鐸的氣,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氣,第二名孫清便是一個。他對眾人說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強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時的文章,十分歎服。跑到康海家裡,對著他拜了半天,稱自己甘願為徒。皇上、首輔和同年的讚譽,使康海名揚天下,朝野景慕,爭相一睹其風采。

能與康海家沾上點邊的,都引以為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過官,南京人便聲稱:“康狀元乃南京風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們無法看到那篇變今絕古的奇文了。

(8)富有傳奇色彩的狀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狀元,在他中狀元之前,浙江民間便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浙江的狀元在清朝是“始於史,終於鍾”。

殿試時,他的試卷被主考官擬為第三,皇上御覽時,十分推崇他的書法,說“此人楷書工整,必定是個正人君子”,於是欽定他為狀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後一個狀元叫鍾駿聲,驚人地驗證了“始於史,終於鍾”的說法。

(9)最能吃的狀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間丁丑科的狀元。他身材高大,特別能吃,加之思路、寫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試時揣了36個饅頭。意思是,今天無論如何,賴也要賴在考場裡把文章寫完,怕到時捱餓,所以要帶足乾糧。

果然,天黑了,考生們都交了卷,李蟠才剛剛開了個頭,監考官過來催他交卷。他急得滿頭大汗,聲淚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學生畢生之業,在此一舉。請千萬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寫完。”

監考官見他可憐,就發給他幾支蠟燭。這時他帶的36個饅頭早已吃完,又厚著臉皮要了幾個饅頭,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這件事後,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認為這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士,竟破例讓他當上了頭名狀元。

與他同榜的探花作詩一首調戲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自此,“餑餑狀元”之名傳遍士林。

為何原始人殺害嬰兒?

有研究表明,殺嬰現象在原始社會十分普遍,是早期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劣俗。雖然這種劣俗有些殘忍,但卻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還曾一度盛行。

那麼,原始人為什麼要殘忍地殺害嬰兒呢?

冷知識:日本戶籍法為什麼要實行“夫妻同姓”?

有人認為是物質資源的匱乏導致了人們的殺嬰行為

因為生活艱難,食不果腹,原始人不得不將一些生存能力較差的畸形兒殺死,以保證自己和生存能力較強的孩子可以存活下去。有些民族在養大第一和第二個孩子之前,會將所有新生兒都殺死,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這些新生兒和他們的哥哥姐姐爭奪食物。

有人認為,原始人殺害嬰兒其實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

從各個時期的人口狀況來看,殺嬰確實起到了調節人口的作用。研究者發現,原始人殺害嬰兒是有性別考慮的,他們更多殺害的是女嬰,這就使得社會的男女性別比偏大。女性數量少,其實也就是在控制人口的增長。

還有人認為,殺嬰只是一種宗教儀式,至於緩解食物匱乏、控制人口數量等都只是客觀效果而並非原因

他們稱原始人是十分愛護嬰兒的,他們會把他們認為最珍貴的禮物——嬰兒獻給天地鬼神。在原始人看來,只有這樣做才能保佑整個部落繁榮昌盛。由於原始人的轉世思想,他們並不會因為嬰兒的死去而過分悲傷,他們相信死去的孩子是會復生的。

近年來,一些學者又提出了原始人的殺嬰行為只是他們從其動物祖先那裡繼承來的某種獸性,而這種獸性又是對生物種群的進化有利的,因此被保留了很長一段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