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不可一世的霸主,居然淪落到要靠重啓低端製造業來維持生計了,這是怎麼了?

山佳2006


因為“美元霸權”的時代過去了,美國得把握一切資源來捍衛自己的地位。所以“重啟中低端製造業”不是目的,是方法之一。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發展低端製造業,

特朗普當時就抨擊了“對發達國家每年籌資1000億美元支援發展中國家的要求”,說這是“通過綠色氣候基金將財富轉移到了其他國家。”

目前美國的發展受到阻礙,為了美國的經濟增速能提升3%-4%,一切形式的能源“我都要”!

一改“我不玩低碳環保,我要玩發展經濟。”

因為美國的中低端以往都是分散出去,久而久之基本上被中國給握在手裡了。這樣就制約了美國的地位。

美國我們都知道,是一個“花明天的錢”的消費型國家,“印刷”美元就可以稱霸武林。在二戰後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貿易體系確立的“美元霸權”,也就是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當時美國地位硬,誰也沒辦法,但是盲目地印刷美元,盲目地提前消費,也導致美國成了一個空心殼,不得不向外借債,至今美國欠全世界21萬億美元, 中國還是最大債主。

隨著世界各國逐漸加大對科技的重視,美國雖然依然是科技強國,但其他國家也在紛紛崛起。除此之外,各國還利用自己的優勢,進一步圍攻美國,搶走了一部分美國產品的生意,然後用美元再進口昂貴的石油。這看起來好像不太好,但卻可以在其它經濟生產上把家電上虧損的賺回來。

各國這樣下來,美國的企業開始不知所措了,中低端在別人手裡,優惠實惠都比不上。大家說那美國發展高端就好了呀,但高端的市場怎麼會有中低端的大,而且現在不單美國有高端技術,發展中國家都一個個崛起。

所以這個時候,只能“曲線救國”地在中低端這塊大蛋糕上插上一腳,就算不能發展的多好也能在別人發展的時候充當“攔路虎”(參考華為事件)。


鎂客網


這個問題可能從源頭上就提錯了,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在次貸危機以後是沒有以前強勢了,但遠沒到淪落的地步,不管是經濟、軍事、還是外交的影響力都是無可爭議的老A。那為什麼自從特朗普上臺後,就喊出要重啟低端製造業那?個人觀點以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個藉口,在為他以後的計劃做鋪墊。

美國不具備重啟低端製造業的條件

就普通工人工資一項,就是美國無解的難題。以蘋果為例,將工廠遷回美國後,普通製造業工人平均工資為3.2萬/年,熟練工為6.4萬/年,注意是美元,以現在匯率計算是20.8萬和40.16萬人民幣每年。而在富士康代工的工人,平均工資只有3.6萬/年,這一項就是6倍以上的差距。這還是和我們國家比,要是去東南亞、印度這個差距更大,就是歐洲的普通工人的工資,都只有美國的一半多點。

成本問題上就是一個無解的存在,這還只是工人成本,再加上土地成本,稅收成本都比發展中國家高。好比在我國生產一部蘋果手機的成本,只要700美元的話,遷回美國就可能要800美元還要多,這還是附加值高的產業。如果是衣服、鞋子、日用家電等附加值低,沒有多少技術水平可言的商品,在美國生產出來的成本比進口的還要高許多,直接就沒有競爭力。

如果硬要採取關稅保護措施,重啟本國低端製造業,那結果只能是,解決了美國的就業問題,但提高了美國人的生活負擔。因為不提高這一類低附加值商品價格,在美國的工廠就要賠錢經營;提高價格,就會增加美國人的生活負擔,引發通貨膨脹的可能成倍的增加,大家感覺精明商人川普會這麼傻嗎?

美國重啟低端製造業,很大可能只是一個藉口

先來說一下美國的貿易逆差的問題,和這個問題也有關係。美國要向國外輸出美元,保持世界貨幣的地位,如果不是貿易逆差如何把美元輸出去。現在流通在美國之外的美元,和美國國內的美元幾乎差不多。去年美國M2是13.28萬億美元,各國外匯儲備是6.28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國內的美元有7萬億美元,國外有6萬多億美元。這麼多的美元,如果不通過貿易逆差輸出怎麼能做到?靠貸款嗎,其它國家沒那麼傻,用美元要交鑄幣稅不說,還要交利息,不可能;美國白送嗎?更不可能。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美國重啟低端製造業的條件根本就不存在,美國的貿易逆差也是必然。那美國為什麼要喊出,重啟本國低端製造業,解決美國工人就業問題那?很大的可能是在為提高關稅找藉口。

那為什麼要提高關稅那?因為美國進入加息週期,美元也相應進入升值週期,美元資產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弱,美國的貿易逆差會越來越大。加上,現在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沒有以前影響力大了,不能像前幾次加息週期一樣,能輕鬆引爆新興國家的泡沫,讓其發生經濟危機。一方面達到薅羊毛的目的,另一方面達到轉嫁危機的目的,所以這次要加點料才行。要不然新興國家還沒有發生經濟危機,自己可能就先抗不住了。要知道,加息可是把雙刃劍,用的好傷人,用不好就是傷已。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宏觀經濟方面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事實上,美國還是那個不可一世的霸主,也不需要靠低端製造業維持生計;需要維持生計的是美國從事低端製造業的工人,而他們的選票是讓特朗普讓“製造業迴歸美國”的原因。

在美國五大湖區周圍的威斯康辛、密歇根、賓夕法尼亞、俄亥俄、伊利諾伊、印第安納和紐約州,這裡的很多工廠被廢棄,而工廠裡的機器漸漸佈滿了鐵鏽,因此那裡被稱為“鐵鏽地帶”,可參考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

鐵鏽地帶的成因是全球化的不斷加劇。全球化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動力,美國得以將低附加值的製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集中發展高附加值的金融等產業,同時通過進口價格更低的初級工業製品,降低整個社會的物價水平。

全球化對於美國的利弊影響很難估量,但是對於鐵鏽地帶的傳統產業和工人來說,負面影響遠遠大於正面。

是美國鋼鐵業的輝煌早已不早,僅在2015年全美鋼鐵產量就減少了13%,國產鋼鐵中只有70%最終完成了銷售,30%的鋼鐵製品轉化為庫存。位於鐵鏽地帶的匹茲堡曾有“世界鋼都”之稱,在巔峰時期生產了全世界50%以上的鋼鐵,但總部位於匹茲堡的美國鋼鐵公司同年被迫裁員超過1600人。

對美國工人來說,即使幸運地保住了工作,工資水平依然沒法令人滿意。皮尤中心的報告顯示,2014年美國產業工人每小時平均工資為20.67美元,考慮到實際購買力,這一工資水平還不如1973年(相當於今天的22.41美元);而且自2000年以來,美國收入最少的25%的工人實際工資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減少了4%。

從事低端製造業的美國工人並未能享受到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反而隨著貧富差距的拉大,實際的生活體驗相比於過去反而下降了,他們迫切希望能“維持生計”。正因為 “鐵鏽地帶”藍領工人對現狀的不滿,才使得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特朗普成功逆襲,擊敗希拉里入主白宮。

然而時過境遷,這位口口聲聲要讓“製造業迴流”美國的總統,如今想兌現這一競選口號並不容易。去年,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未來五年內,美國有望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製造業大國,屆時中國將屈居第二。”

是的,我們沒有看錯:中國竟然也成了那個“不可一世”的美國的追趕目標!

金十數據


走在歐美街頭,經常看見扎著舌釘、目光迷離、無所事事的肥胖身軀晃來晃去。這類人怎麼可能有嚴謹的組織性、紀律性,怎麼能勤奮工作,他們一分錢也不儲蓄,透支消費,偏偏還要過好日子,看到中國靠智慧勤奮過的越來越好,就覺得對自己不公。

臺灣學者曾仕強教授經常講:歐美人頭腦簡單,他們看問題只有兩面,而中國人看問題有三個面,他們直線思維,不懂陰陽,只講力量,沒有道德,看來真是這樣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能吃苦、最勤勞的民族,不是之一而是唯一。也是智商、情商最高的民族,中國人思維進化的智慧、精妙程度是他們永遠不及的。文化學者高曉松也經常調侃說:看他們身上還有殘存有毛,根本沒進化好。

真理不在他們手上。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我們本來就是世界文化、經濟的中心,其實歐美的社會體制其實是有致命缺點,選舉更像鬧劇,看似公平,實則不公不科學,爸爸卸任總統,兒子又競選總統,丈夫卸任總統,老婆競選總統。因為每一個人是一個矢量,矢量1+1可以等於2也可以等於零,歐美那種制度等容易等於零。每個人的價值觀、權重和媒體影響力不一樣,一個講詩經古文學教授的一票能和一個目不識丁的搶劫犯的一票一樣嗎?為了選票經常做出匪夷所思的怪誕事情。例如美國的控搶問題,如果在中國,發生那麼多校園槍擊事件,早就解決控搶問題了,但是在美國,涉及到利益,在所謂公平的環境下,在一片七嘴八舌的吵鬧中就是解決不了校園學生持槍。從科學上講他們的社會體制不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也不符合矢量的累計最大化原則,熵只會越來越多。按照哲學學者吳伯凡的說法,如果一個社會組織熵越來越多,社會組織只會越來越混亂以至於解體。

目前看來美國最高決策者的水平實在不怎麼樣!根本沒有嚴謹性太隨意、兒戲化了。水平大約只相當於中國7人小公司經理水平而已。

中國一直是講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前幾十年的封鎖,中國只是越來越強大,根本就不怕什麼封鎖等等,中國只能會越來越強好。

沒想到他們那麼高大的人,竟然長著一顆嫉妒頻率很高的酸性小玻璃心,不論找什麼藉口加稅,樓下掃地大媽都看得出,本質就是他們不想看到我們越來越好!

講求大一統的華夏文明,儒家思想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讓大家都好,而不是我過得好讓你不好,我們站在道德高地,我們迴歸世界第一隻是早晚的理所當然的事情。

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出,無端經濟挑釁這件事是美國力不從心、衰退的徵兆和開始,就像一個病人,身體不行了難受痛苦才會這樣鬧和掙扎,這將是中美力量對比的分水嶺。

樓繼偉理事長講的好:對不懂孔子的人不必講仁義道德!用東北人的話說就是:不慣他毛病,他們想立棍,我們就把它撅了,用他能聽懂的語言教訓他,讓他灰頭土臉,從此全世界以後就知道,誰對誰錯誰老大。


正負對稱


1890年美國登上了世界製造業的覇主地位,工業產值世界第一,雄居世界製造業霸主地位120年。2010年中國既是工業產值世界第一的經濟大國,也是全世界唯一工業門類齊全的大而全的工業大國,更是高端製造業全而精、精而尖的工業強國。從火柴到火箭,從打火機到無人機,從漁船到航母中國都能製造。美、德、日僅僅是傳統的小而精、精而尖的工業強國。

今天的美國製造業僅僅佔GDP的9.8%,全美國從事實業的人不到20%,80%以上的財富來自服務業,其中很大部分來自金融類收入。

由此可見,

A、美國已經從工業立國變成金融立國;

B、美國已經從工業資本主義變成金融資本主義;

C、美國已經從實業資本主義變成虛擬資本主義。

所以,白人上層成為食利者階層,成為國際社會的寄生蟲!白人中的中產階級是美國社會最苦逼的一群人,因為他們要交鉅額稅款,一方面要養活那些無憂、無慮、無恥的寄生蟲,另一方面還要養活那些無房、無車、無業的流浪漢。

白人的下層最痛苦,高端金融業,他們絕對幹不了,中端的服務業他們沒能力幹,低端製造業又不能迴歸,所以,他們和海量的外國移民搶飯碗,淪為失業大軍的一員。

這就是2017年8月發生在美國的反移民、反全球化右翼白人至上主義運動的社會根源!

綜上所述,

今天的美國不可能走回頭路,要回歸製造業,甚至重啟低端製造業只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幻想!


董海發


美國淪落到要靠低端的製造業來維持生計,可以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來形容。

美蘇二極爭霸,雖然最後以美國一極獨大勝出,前蘇聯解體落下帷幕而告終。但是,美國在與前蘇聯爭霸的過程中,以及中東石油禁運的打擊下,雖然沒有傷筋動骨,但是也落下了元氣大傷的病根。

八十年代初期,里根成功競選美國總統以後,面對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他推行了保守主義的里根經濟學。

其核心內容就是,"反對福利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政策,主張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允許自由競爭。"

其核心宗旨就是,“當時的里根政府認為,降低稅收會使公司賺錢,消費者手中錢多了,將會有更多的投資與就業機會,因此能解決失業問題與福利問題。

然而,里根經濟學被當時的布什副總統稱為"巫術經濟學"。

里根經濟學這一政策實施後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它引發了通貨膨脹與失業,使美國的財政預算不能平衡,國債增加。使1981年和1982年的美國經濟陷入蕭條,產生了鉅額的財政赤字。雖然蕭條使通貨膨脹受到控制,然而失業率卻上升到10%,當時的美國失業人口有1100萬人。

里根經濟學的實行成為20世紀90年代美國戰後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的主要原因。減稅不但沒有使投資者增加,反而使國債增加。在5年內增加了680億美元。

由於赤字增加,銀行家和投資者擔心美國的利率將猛升,從而導致了股市的暴跌。如1982年的股市下跌,1987年10月發生"黑色星期一"的股市暴跌。里根經濟學雖然擴大了需求,但卻削弱了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使脆弱的美國經濟已經承受不起大的衝擊。到20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美國己經成為主要工業國家中貿易赤字最大的國家。

美國進入90年代末期以後,華爾街投機的氛圍開始日益加重,隨著利率的不斷走低,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品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再加上全社會瀰漫著的奢侈消費文化,和對未來繁榮的盲目樂觀,為普通的民眾借貸超前消費提供了可能。特別是通過房地產市場只漲不跌的神話,誘使大量不具備還款能力的消費者紛紛通過按揭手段,借錢湧入了住房市場。

經濟中的某個行業如果處於利潤過高的狀態,根據西方經濟學裡″市場是一隻看不見手的"原理,必然會有很多資本和投機資本湧入這個行業,其結果必然造成這個行業的過剩和其他行業的短缺,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過長的話,經濟的不平衡狀態會逐步加劇到這個行業,出現因為嚴重的過剩企業大量破產的局面,最終會造成銀行大量的壞帳,從而波及到其他的行業,而使實體經濟受到嚴重的損害與傷害。從而造成了美國經濟的產業空心化和經濟的虛擬化。

由於衍生品的市場鏈條過長,而甚本面被忽視,也使風險不斷放大。美國次級抵押信貸本來開始於住房的實際需求,但是被層層衍生成不同等級的資金提供者的投資品種。而次級按揭客戶的償付保障與客戶的還款能力相脫節,更多的土地價格基於房價不斷上漲的假設。在房屋市場火爆時,銀行得到了高額利息收入,金融機構開始對房貸衍生品蜂擁而上。一旦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週期,則違約開始大量湧現,危機爆發,這就是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

2008年以後,美國的一批巨無霸企業,如安然,環球電訊,世界通信等等紛紛承認存在財務舞弊,因此美國資本市場出現了一系列的財務醜聞,並因此引發了世界性的金融海嘯。而此次的金融海嘯,不僅對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使美國遭受到傷筋動骨式的巨大殺傷。美國以前那種憑藉貨幣霸權,"空手套白狼式的剪羊毛"遊戲已經很難持續下去,因此說,08年的金融危機,使美國的霸權受到空前的危機與打擊。

然而,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其實之前的美國政府和學術界對於房地產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的危害早有共識,為何又任其地產泡沫膨脹和破滅,併產生了這個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

主要觀點如下:

一:以美元為中心的利益格局下的必然選擇。

美元做為世界的基軸貨幣,使得美國獲取了向全球收取鑄幣稅權利。因此帶著的巨大利益誘惑,使得美國長期實施赤字戰略,並以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二:是泡沫自我膨脹下調控難度大。

一般認為在泡沫膨脹時期,市場預期高度一致,從而導致預期的自我實現,從而導致泡沫自我膨脹。泡沫自我膨脹的另一個原因,是與相關經濟體的利益有關。因為只要維持泡沫膨脹,每一個市場參與者,不論是開發商,購房者,還是金融中介,似乎都能得到短期利益。因此整個社會都願意維持泡沫,而調控想法不足。這也是美國早在2003年時就有學者提出要控制房地產泡沫而得不到重視的主要原因。

三:對房地產泡沫的認識不足。美國在經歷90年代的網絡科技破滅和911事件的打擊後,採取連續降息的政策,迅速的走出經濟衰退陰影。然而網絡科技泡沫和房地產泡沫則不同,雖然房地產經濟僅佔美國GDP的13%,但是房地產做為重要的資產,其漲跌具有巨大的財富效應,會對國民的收入和消費產生重大的影響,從而嚴重的影響到了美國的實體經濟。




特朗普競選成功,入主白宮以後,美國的相對實力已經開始下降,並且積弊很深的結構性矛盾,使美國猶如一個重症纏身的病人,已經開始從輝煌的巔峰開始滑落。並且繼續領導世界的能力,己經表現的越來越力不從心,簡直就是一副有心無力的形象。因此上臺後的特朗普開始拼命的給美國卸載與減輕負擔,並希望美國能輕裝上陣,重新站在美國第一的起跑線上。

然而,"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因為美國的政體決定了美國最終走向沒落的命運!

現在美國兩黨的競選制,已經越來越淪落為相互攻訐式的黨爭,與無止境的嚴重內鬥。此種模式已經開始撕裂傳統的政治模式,並且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對立情緒。因此決定了每一個總統候選人的競選綱領都不敢得罪美國的選民,所以也就不能從根本上革除美國的結構性積弊,只能是用不能讓美國選民感覺到陣痛與巨痛的方式,採用治標不冶本的手段,維持著表面上的虛假繁榮,這也是美國經濟與金融危機發生越來越頻繁的主要原因!,

特朗普上任以後,由於美國的經濟缺少新的增長點,通過美元霸權剪羊毛的套路己經越來越不靈驗,通過赤字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的這條路已經開始行不通,因此,可供特朗普打出的牌己經不多。

所以,他只能從保護美國傳統的製造業上下手,並企圖通過貿易戰的方式,來拯救己經淪落為夕陽,黃昏產業的傳統制造業。希望重新恢復美國經濟"造血功能"的同時,使美國的經濟又一次能夠得到騰飛,以此來實現所謂的美國重新振興戰略,並企圖以此來挽救美國越來越衰弱,頹廢的現實。這也是現在急功近利的特朗普,"六親不認",對自己的傳統盟友都要痛下殺手的主要原因。


相忘江湖71941665


無論是任何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民族和一個群體,都有優秀的人和普通的人,而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如果沒有普通人,就不會體現出優秀的人。

美國雖然感覺到自己的國家科技生產力強盛,認為可以將低端轉移到低收入國家。而自己將發展重點放在了高科技上面,去追求高收益效應。但是,經過一定的時間發展,感覺到了原來並非如此。

美國同樣是一個教育差異很大的國家,有許多人也同樣是普通人,所以,美國的高科技和高收益政策,並不可能給美國帶來真正意義上的高收益。美國的高科技和高收益,實際上只是一個空中樓閣。

在世界各國都在追求科技發展的時代,美國卻發現,自己的空中樓閣原來並沒有給整個美國帶來收益。而有大量的低端產業才是中低人群的就業方向,美國就有許多人都是在吃失業保險生活,就業問題擺在了美國政府的面前。

高學歷的科技人才有自己的收益,而低學歷的人卻是就業困難,寵大的失業大軍面臨嚴峻問題。於是,低端製造又重新回到了美國人的眼裡。

必競低端製造才是中低端人群的就業出路,也只有在高科技發展的同時,低端迴歸才是美國必須重拾的國家利益。

其實,無論是那個國家和時候,都應該在高、中、低檔全面發展,美國的高科技發展並沒有能夠給美國帶來全面發展,時代並不能夠改變所有人的意識,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去工作,如果有一個環節沒有人,那將會帶來嚴重的缺失。美國也不可能違背這個規律,低端產業的迴歸就是這個最好的證明。


幸福地帶2


我們的夢想是佔領製造制高點重回世界之巔,川普的夢想是讓中低附加值產品製造迴歸美國。

理解川普很容易,學會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套路。

美國19萬億多的GDP,金融等服務業佔大頭,且是由勞動總人口的3/4生產出來的,據相關報道,美國上個月失業率達到18年以來的新低,下滑至3.8%,但失業加隱性失業的人數應該與官方統計失業人數有區別。

產業吸收勞動力規律是,附加值越低的產品製造用人越多。美國勞動人口不個個都是三頭六臂能耐大,大約70%也僅是隻能從事低端服務和製造業勞動,中低端製造被轉移出去了,原因很簡單,美國的勞動力價格高,平均下來,美國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頂亞洲落後地區最少10個。

用美國工人的收入像亞洲一樣生產中低端產品,顯然沒有競爭力。

低端產品服務於絕大多數人,基本都是生活必需品,看起來不起眼,但不能沒有,如何做到價廉物美讓川普頭疼,所以採取了一些減低成本的措施。

另外,川普做生意有一套,國內減稅,同時對國外產品加稅,反映到產品上,等於提價,一減一加,為美國生產者提供了利潤空間,搞經濟不能說川普沒有辦法。

這個辦法學誰大家應該心知肚明😄副作用也明顯,就是增加了消費者負擔。


布衣吳新建


原因起碼有三個。

首先要講的就是就業,就業率對一個國家來講,意味深遠。

美國高科技行業非常發達。但高科技意味著高智商,這些也是少數人玩兒的行業。對於占人口絕大多數人來說,科技的進步,意味著失業。所以美國必須尋找新的就業渠道保證普通人能夠正常就業,有穩定收入。不僅高科技,即使是比較傳統的農業,在美國對就業率影響也甚微,因為它的發展格局有一定的固化。美國農業也是高度機械化,總就業人口只有300萬,只佔美國總人口的1%左右。

其次,美國的財富高度集中,這種局面也需要改變。

不管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還是華爾街金融高度發達,都是有利於美國少數精英群體,對於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業,並不會帶來多少現實的利益。

這時候,重啟低端製造業就成為一個好的選擇。

因為低端製造業可以極大的創造就業,讓普通人群可以增加收入,穩定社會經濟發展。低端製造業也可以極大的增加稅收。稅率低一點沒關係,只要稅源充足,就可以為美國帶來大量的稅收。這樣可以改變美國財政入不敷出的現狀,要知道,美國負債已經超過21萬億美元!這是多麼恐怖的一個數字。

第三,從經濟發展的本質來說,製造業才是一切產業的基本。

金融產業不過是服務製造業的工具而已。就像銀行業一樣,本身是不會創造社會財富的,它必須與實體制造業結合,才能為社會創造、增加新的財富。美國金融業再發達,也不過是空心的經濟。通過重整低端製造業,美國可以進一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總而言之,美國現在比較痛苦,高科技產業雖然發達,都受益群體有限。而且國家財政收入是入不敷出,只能挖掘新的財源,保證美國能夠繼續健康發展。重啟低端製造業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項。

而且,在美國重啟低端製造業之後,可以遏制其他國家的發展勢頭,比如經濟增速持續保持世界大國中最快的中國。這是美國保證自己唯一超級大國的一個戰略部署。


波士財經


推崇全球化的常常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經濟理想主義,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經濟秩序是每個國家分工合作,每個國家安守本分地做世界產業鏈中的一環,這樣的分工合作可以保證世界範圍內的生產效率最高。可惜理想主義者甚至可以說是幻想主義者,這種安守本分的分工合作連在國內都做不到,更不要說在各自主權獨立的國家之間了,這些幻想主義者好像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國家競爭。

舉個例子,人的身體是有大腦,四肢,五臟六腑組成。各個機體和器官無間隙的分工合作,完成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人的各個機體和器官能狗無間隙地分工合作是因為所有機體器官都聽從大腦的調配。想象一下,如果各個機體器官有自己的主權,肛門有一天嫌自己每天和汙物打交道,不樂意了罷工了,要求“產業升級”,於是整個人的身體就要因肛門的罷工而讓屎憋死。

同樣道理,不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國家,就必然受產業鏈上的其它國家所制,甭管其它國家是居於高端產業,還是中低端產業。產業鏈上的任意一環都可以對其它環節進行訛詐,就像肛門威脅說它拒絕排便。大腦就算是再高端又怎樣?沒有了排便的肛門,大腦就會死。

所以這就是為啥美國說製造業的復興事關國家安全。

下一個問題,既然完整產業鏈對國家安全那麼重要,為啥有那麼多國家,比如說加拿大,熱衷於做產業鏈中的一環,而不是發展自己的完整產業鏈?答案是:非不想也,實不能也。

要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客觀條件:相當大的國土面積;相當多樣性的地質地貌;相當全的氣候帶覆蓋;相當規模的人口;相當強的軍事力量。環顧全球,能夠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只有兩個國家,美國和中國。歐洲大陸如果能統一也能滿足這些條件,可惜歐洲諸國在誰當老大這個問題上打了上千年,上個世紀還打了兩次世界大戰,依然沒有個結果。

那些站在無法建立完整產業鏈國家的立場上,批評美國建立和維護它的完整產業鏈的企圖和努力,說好聽了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說難聽了就是“己所不能,施之於人”,“我做不到的事情,你也不許做。”

有人鄙夷中低端產業為垃圾產業,智能產業和新興產業如何高大上,不知道這些人有沒有想過,美國3億5千萬人口,多少人口能夠從事智能產業和新興產業?退一萬步講,國家之間親密無間放棄國家競爭,安於本分做產業鏈中的一環,產業倒是轉移到各個國家了,但是人呢?從事不同產業的人也隨著移民到別的國家嗎?以後低端人口隨著低端產業去低端國家,高端人口隨著高端產業呆在高端國家?還是說在高端產業國家,把低端人口當寵物一樣豢養起來?

一個國家建立自己的完整產業鏈,也許從表面的生產效率來說不如在全球範圍內分工合作高,但是更高的生產效率產生的利益去用在給因產業流失而失業的人發福利,和犧牲一些生產效率,但是讓每個人都能夠自食其力,哪個更好?

即使從經濟數字上看,生產效率最大化會帶來最多的利益,但是一個社會從來不只是經濟數字組成的,工作帶來的不僅僅是養家餬口的薪水,它更多地是帶來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尊嚴,這種社會價值是那些微的經濟利益所無法比擬的。

所以,復興製造業對美國來說不僅是戰略必要,而且是現實可行,不但在經濟效益上未必會有損失,而且在社會效益上必然大有所獲。國家內的完整的產業鏈雖然不是個別精英階層和globalist資本家的利益所在,但是是美國整個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