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遭跨省追捕,鴻茅藥酒遭口誅筆伐,網友爲何如焦慮?

4月13日,一篇《質疑鴻茅藥酒功效,廣州醫生遭跨省追捕》的報道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

自4月13日廣州執業醫師譚秦東發帖吐槽鴻茅藥酒被跨省抓捕一案引發關注以來,鴻茅藥酒這家企業及背後的創始人故事也成為焦點。

醫生遭跨省追捕,鴻茅藥酒遭口誅筆伐,網友為何如焦慮?

鴻茅藥酒好不好,不是廣告神吹它就好,鴻茅藥酒在廣告宣傳上,一開始就是違反廣告法的。《廣告法》明確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然而,鴻茅藥酒的說明書和廣告,既稱“藥”又稱“酒”,還公然宣傳療效,能治這能防那,就是嚴重的誤解、誤導和欺騙了。

2017年8月,健康時報研究近十年公告文件,據不完全統計,鴻茅藥酒廣告曾被江蘇、遼寧、山西、湖北等25 個省市級食藥監部門通報違法,違法次數達 2630 次,被暫停銷售數 十 次。卻有1186條獲批廣告。如此劣跡斑斑,卻又生龍活虎,霸氣側漏,又是如何做到的?

十年時間,一邊是各地食藥監管部門不斷的違法通報和暫停銷售的懲治手段,一邊卻是內蒙古食藥監管部門和廣告批文核准部門的廣告審批“綠燈”,共1034個廣告批文,讓鴻茅藥酒大行其道,甚至在去年位列投放廣告企業第一,這矛盾的存在充滿詭異,也讓人費解,也照見相關監管的醉態。鴻茅藥酒如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強,背後有著怎樣的“保護傘”,值得追問。

醫生遭跨省追捕,鴻茅藥酒遭口誅筆伐,網友為何如焦慮?

涼城縣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大隊的受案登記表顯示,2017年12月22日,內蒙古鴻茅國藥有限公司一員工受公司委託報案。該員工稱:近期多家公眾號對“鴻茅藥酒”惡意抹黑,甚至宣稱鴻茅藥酒是“毒藥”,大肆散播不實言論,傳播虛假信息,誤導廣大讀者和患者,致多家經銷商退貨退款,總金額達827712元,造成公司銷量急劇下滑,市場經濟損失難以估量,嚴重損害公司商業信譽。

“文章的問題,無非是科普的內容引用多了一些,論證的邏輯少了一些。”鴻茅藥酒在廣告營銷中虛假宣傳、多次遭到各地行政機關的處罰在先,在這種情況下,譚秦東視“鴻毛藥酒”為“毒藥”加以斥責,雖用詞不妥但情有可原,不應該以刑事犯罪的手段去對付。近年來,社會各界對鴻茅藥酒的質疑聲很多,網絡上存在大量批評鴻茅藥酒的報道和文章。

醫生遭跨省追捕,鴻茅藥酒遭口誅筆伐,網友為何如焦慮?

鴻茅藥酒財大氣粗,邊一篇網絡質疑的推文也不能容忍,怎麼能做好產品?公關是現代社會中,企業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而有錢亂任性,和有權亂任性,仗勢欺人,往往適得其反。“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若真能治好病,不用花錢做廣告也能必宣傳得出去,但容不得社會的意見和批評,一有不同的聲音,就用公權處理,雖然快但卻很容易真正影響商業信譽和企業信譽。只有處理好企業與社會的關係,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公共關係,樹立起良好的商業信譽和企業信譽。

在眾聲喧譁口誅筆伐中,鴻茅藥酒老闆鮑洪昇卻當選為內蒙古年度經濟人物。鴻茅藥酒作為內蒙古的一家大型企業,為當地的GDP做出巨大貢獻,在發展方面得到優待和保護,無可厚非,而為了一篇文章,就興師動眾地跨省抓捕,更是將“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地方保護心理暴露無遺,在地方保護主義心理的驅動下,權力和法制已經成了企業的附庸,甚至淪為企業的“打手 ”,這是一種錯位的甚至畸形的發展理念,也是十分危險的信號。

醫生遭跨省追捕,鴻茅藥酒遭口誅筆伐,網友為何如焦慮?

廣告違法次數 2630 次,卻依舊能在監管和廣告審核上“一路綠燈”,可見當地對這個GDP貢獻和納稅大戶的保護,但是保護也應該遵守法規,注重消費者的利益。這種無原則無休止的保護短期看似是對企業的愛護,實際上卻後患無窮,而且這種保護也是對廣大消費者用藥安全的無視,是在為違規行為推波助瀾,實在不是監管部門應有的作為。

2017年的莎普愛思事件就是很好的事例,而公眾之所以如此口誅筆伐,也是因為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藥品的品質越來越受重視,中國人民以從滿足需求的階段走過來了。對生活的要求生活的品質必然越來越高,近年來從地溝油,瘦肉精,瘋牛肉,到莎普愛思,這些不是食品就是藥品,緊密關係著民眾的生活,使民眾時刻都緊蹦著神經;而地方保護主義跨省追捕醫生,毫無凝問引爆了民眾的神經,一款在電視上能吹出神來的神藥,卻不讓人質凝,不由的讓人想到公權私用,打著合法的外衣,行地方保護傘之實,這恰恰是民眾最擔心的事,如果公權部門都能被個別企業私用,那麼真正出事時,又有誰來給百姓做主,伸張正義呢?

另外為違法廣告打廣告的電視臺和某某明星們卻從來不用為這些違法廣告負責,它們就是這些違法廣告真正的幫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