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護殺掉了三個幼帝,執掌大權,卻爲何一直不繼位?

shi兔子


這個事情是比較奇葩,一般權臣殺掉一個皇帝就可以篡位了,然而宇文護先後殺掉了三個,卻一直沒有篡位。其實宇文護之所以沒有篡位,是有特殊原因在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實力不足和沒有正統地位,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宇文護雖然貪權,但還不想亡國,畢竟“八王之亂”的教訓歷歷在目。

實力不足

西魏時期,朝廷內部其實都不是宇文家族一家獨大的,主要的權力集中在“八柱國集團”手中,分別是:宇文泰家族、元欣家族、李虎(李淵祖父)家族、李弼(李密曾祖父)家族、趙貴家族、於謹家族、獨孤信(宇文毓和楊堅岳父,李淵的外祖父)家族、侯莫陳崇家族,而宇文家族只是其中比較龐大的一支。

北魏和北周其實就像是一個集團公司,八柱國就相當於八個集團董事,在這八個董事當中,宇文泰地位超然相當於董事長,元欣的元氏家族則屬於榮譽董事負責掛名,其餘還有六位董事。宇文家族雖然強大,但其他七家聯合起來的實力仍然超過了宇文家族。

並非正統

宇文護作為宇文泰的權力主要繼承人,他通過進一步擴大宇文家族的政治影響力,打擊其他柱國,使得西魏時期的八柱國共同執政,逐步轉變為北周時期的君臣體制,進一步加強了北周皇室權力。因此到了北周時期,八柱國集團實際上已經消失了,宇文家族已經全面掌權,但宇文護又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沒有正統地位。

宇文護是宇文泰長兄宇文顥之子,他並不是宇文泰的真正繼承人,這成了宇文護的一個致命障礙。

外敵較強

當時天下紛亂,除了內部鬥爭之外,外敵也是一個巨大威脅。宇文護雖然貪權,但畢竟不是個為了權力而不顧一切的人,“八王之亂”的教訓歷歷在目,一旦因為篡位而導致內部紛爭不斷,導致國力內耗嚴重,從而給了外敵機會,很有可能北周就亡了,而宇文護顯然是不願意做亡國之君的。

宇文護不篡位,是有自己考慮的

基於以上三點原因,宇文護先後殺死三帝而不篡位,其實就很好理解了。我們分別來看看:


  1. 殺死魏恭帝拓跋廓。宇文泰死後,其實是將位子傳給兒子宇文覺的,宇文護只是奉命輔佐宇文覺而已。而在宇文護努力下,宇文家族在初步鞏固政局,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宇文護迫使西魏皇帝退位。由於宇文護並非正統,宇文家族內部實際上支持宇文覺的仍然是大多數,加上八柱國集團仍然有一定影響力,所以他只能擁立宇文覺為帝。而魏恭帝拓跋廓是在退位之後不久後才被殺的。

  2. 殺周天王宇文覺。宇文覺雖然年紀小,但他也對宇文護的專權甚為不滿,加之“八柱國集團”中的趙貴、獨孤信對突然坐到他們頭上的宇文護不服氣,於是宇文覺和趙貴、獨孤信打算滅掉宇文護。只是由於洩密才導致事敗,於是宇文護殺死趙貴滿門,罷了獨孤信的官,廢了宇文覺的皇位,之後不久將獨孤信和宇文覺先後殺死。此時的宇文護雖然已經掌握了很大的權力,但面對仍有餘勢的八柱國集團,以及宇文家族內部的反對原因,他不敢貿然篡位,只能扶立看起來相對弱小的宇文毓繼位,自己掌握大權,從而像曹操那樣“狹天子以令諸侯”

  3. 殺周明帝宇文毓。宇文護想的倒好,然而宇文毓繼位後,卻逐步展露才能,也漸漸聚集起一批元老功勳,並且對於宇文護也有了戒心,在宇文護試探性的做出“歸政於帝”決定後,宇文毓果然將權力全部收回。眼見皇帝不再受自己掌控,宇文護於是在公元560年使人採取下毒的方式毒死了周明帝宇文覺。宇文護這次大權在握,是完全有能力篡位的,然而宇文毓臨死的時候卻堵住了宇文護的篡位可能性,他公開立下遺詔傳位於四弟魯國公宇文邕,這下宇文護頭疼了,已經幹掉三個了,這要是再來個公然篡位,那名聲還不得臭大街啊,天下民心畢竟還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宇文護這次想的應該是先讓宇文邕繼位,然後迫使其退位讓賢,這樣雖然也是篡位,但好歹名聲還好點。

不過令宇文護沒想到的是,宇文邕也不是個易於之輩,宇文邕一方面極力討好宇文護,暗中卻積蓄力量,最終殺死了宇文護。


香茗史館


他不是宇文泰的子孫,繼誰的位?他只能搶。

但前提是他得肯搶。

宇文毓遺詔傳位弟弟宇文邕,而不是自己兒子,原因很容易想到,就是兒子年幼。宇文毓長子宇文賢的出生年史書無載,但墓誌已經面世,可見當時宇文賢只有兩歲,即現在我們說的一週歲。當時大臣崔猷和宇文護商議過立新君的事,崔猷建議宇文護按父死子繼的規則擁立宇文賢。宇文護說:“天下事大,畢公衝幼(宇文賢當時尚未封畢公,可能是史書追稱),算了吧。”崔猷說:“周公輔成王不就是可效仿的先例嗎?”正好宇文護就是宇文賢的父輩,堂伯。但宇文護還是尊重宇文毓的遺詔,擁立了宇文邕。

宇文護和崔猷的關係好著呢,把崔猷的女兒收為自己的女兒,封富平公主。

如果他只是想立一個便於控制的皇帝,聽崔猷的話擁立小娃娃宇文賢不就行了?

所以竊以為宇文護的行為有很大程度是為整個宇文家考量的公心,殺亡國之君和廢帝是杜絕後患的不成文慣例,謀害宇文毓是為了自保。

宇文護的不法行為是有很多,兒子也多浮華奢侈,但很難說他本人動過坐一坐龍椅的心思。竊以為他還抱了一絲老死在床上壽終正寢的幻想。但宇文邕沒給他機會。

宇文護很厭惡一個人,一心想除去,但他死了,這個人也就暫時安全了。後來宇文邕得知亳州有天子氣,乾脆殺了當時的刺史而改任此人為刺史。

此人,就是普六茹堅。


我不是Henry


對於宇文護,不用多做介紹了,北周權臣,幾年時間連殺兩朝三帝,執掌朝政十餘年。

說宇文護想學周公,恐怕他自己都不信。

如果說殺魏帝拓跋廓,尚且有情可原,那麼宇文覺和宇文毓都是值得輔佐的皇帝,可宇文護為了獨攬大權,也先後將他們殺害,可見他對權力是非常執著的。

那麼宇文護為什麼不自立呢?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

名不正而言不順。

宇文護曾有一句話:“孤為天子兄,又為國家宰輔”。他的權力來自於宇文泰的傳承,為宇文家奪西魏天下還說得過去,但是奪自己家的皇位則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缺乏適當的理由。

缺乏足夠的支持

宇文護輔佐堂弟宇文覺建立北周後,第一件事就是剷除異己,像趙貴、獨孤信等人,這些異己不是反對他建立北周,而是反對他專權。

可見宇文護沒有足夠的政治基礎,完全憑藉宇文泰留下的政治影響力,所以他需要扶植傀儡皇帝壯大自己的實力。

但是他先後扶植的兩個皇帝都不甘心聽命於他,所以宇文護將主要精力都用在和皇權的鬥爭上。

缺乏足夠的政治資本

宇文護的領兵打仗水平著實一般,在對北齊的幾次軍事行動都沒有取得理想的結果,不僅沒有建立威信,反而能力被質疑。

不得不說宇文泰的幾個兒子都很爭氣,沒有一個甘願成為宇文護的傀儡,最終宇文泰死在自己扶植的皇帝周武帝宇文邕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