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避險基金教父——麥可 · 斯坦哈特的投資原則

詳解避險基金教父——邁克爾 · 斯坦哈特的投資原則

邁克爾·斯坦哈特(Michael Steinhardt),他頭銜眾多。他被譽為世界級短線殺手,避險基金教父,投資天才,以及華爾街歷史上經營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人之一。1995年他急流勇退,留下一段傳奇的金融人生。 邁克爾·斯坦哈特出生於一個珠寶商家庭。一歲時,父母離異。作為補償,他的父親沒有給他現金,而給了他100股費城迪克西水泥公司以及哥倫比亞天然氣股票。斯登哈特13歲時,在布魯克林著手研究交易報道及跟蹤“世界電訊”上所載的那些股票價格。之後,他就迷上了買賣股票。16歲那年,他憑藉出眾的智商考入了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金融學院,19歲便提前畢業。1960年,他在卡爾文·巴洛克互助基金裡找到了一份證券研究的工作,從而開始了他在華爾街傳奇的投資生涯。 斯坦哈特的真正發跡是在1967年,當時他在利布·羅茲證券公司做首席分析員,進而認識了法因和貝科斯茲,三人一拍即合,共同籌資770萬成立新公司,首年獲利30%,次年獲利84%,而同期的標準普爾指數僅僅上升6.5%和9.3%。如果投資者在1967年購買斯坦哈特的基金,在20年後,便可獲得100倍的財富,年平均增長率為27%。這個業績略優於瓊斯公司全盛時期的業績。而且,與瓊斯不同,斯坦哈特和他的員工是處於經濟低谷時期。

斯坦哈特的六大投資原則

犯錯要儘早。下了決定立即實施,並不停地校正該決策。

永遠做你喜歡的事來營生。走這樣的路,你的執著才能夠確保長期成功的幸福感,而非短暫投機後的空虛。

保持相對機敏。要隨時研究可能帶來財富的一切領域,要比別人更早感知大勢的變化。

即使信息不充分也要儘量做恰當的決定。許多信息都是無用的,關鍵是,怎麼把握現有的信息,把焦點集中到最重要的問題上。

永遠相信你的直覺。經驗是一種財富,不得不承認,直覺也是經驗的累積,關鍵是如何在直覺和經驗間取得平衡。

不做小投資。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冒險投資的時候,要確保回報足以補償支出。

斯坦哈特的核心投資理念

逆向操作+投資率最大化。

充分利用宏觀經濟、貨幣模型做空受利率上升負面影響較大的公司股票;

有效利用有效市場理論的弱點,短期的股票價格變動是因為流動性的變動,即投資者的興趣買賣時刻發生變化。

斯坦哈特對經紀人(信息渠道)對看法

斯坦哈特花費巨資購買華爾街的情報,但他從不相信經紀人的觀點。斯坦哈特傾向於自己獨立的思考,他不受約束的思維使他能把握那些"方向性"的變化。斯坦哈特投資組合中的股票雜亂沒有內在的邏輯性,人們會驚奇的發現斯坦哈特的注意力集中在股市的各個領域,但是這卻是威力最大的投資組合之一。斯坦哈特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從不盲從,對華爾街上滿天飛的最新預測始終有清醒的認識。

斯坦哈特用他成功的事實告訴我們如何去看待股評家:我們需要股評家,他們可以幫助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股市熱點,掌握全世界金融投資領域的最新動向,他們也可以對股市中的風雲變幻說出個所以然來。正因為這樣,斯坦哈特才會每年花費巨資購買華爾街的所有消息的原因。但是,股評家並不代表市場,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海外成熟證券市場,代表股評家多空觀點的股市分析師指數一直是一個反向的指標。所以千萬不要迷信股評家,這和不要迷信任何的技術秘訣一樣,股評家即使沒有道德問題,他們也只是凡人。

激流勇退 “解甲歸田”

1991年,美國證監會開始調查赫赫有名的四大對沖基金經理:斯坦哈特、索羅斯、羅伯遜和布魯斯· 科夫勒。此監管機構懷疑他們串通所羅門兄弟操縱2年期國債市場。羅伯遜和索羅斯最終從調查的名單中消失,但是1994年,斯坦哈特、科夫勒和所羅門兄弟拿出2.9億美元(華爾街歷史上第二高的罰款),其中的7000萬美元出自斯坦哈特及其對沖基金的腰包。

1994年自此成了斯坦哈特最為恐懼的一年,原因不僅僅是美國證監會的調查,還有其對沖基金業績-30%。這是他有史以來最差的業績。但是,他沒有灰心,發誓將為投資者賺回來,1995年他的收益達26%。之後,他突然“解甲歸田”。

對此,他接受《福布斯》採訪時稱:“我從小在紐約一箇中下層猶太社區里長大,賺那麼多錢,也不知道怎麼花;錢對我來說不是很重要,我真正感興趣的還是做最好的基金經理,拿最好的業績給我的投資人。”如果不能成為最好的資產管理人,他乾脆不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