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的收藏品最後都身歸何處?

張學良的收藏品最後都身歸何處?

張伯駒、袁克文、溥侗、張學良蓋因其身世顯赫,又兼風流倜儻,才華橫溢,不被禮教約束,常做驚人之事,被時人並稱為“民國四公子”。四公子雖然秉性各異,造化有差,卻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收藏。

張伯駒:人格豪邁 還珠於民

張伯駒,生於官宦世家,多才多藝,廣交賓朋,是集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於一身的文化奇人。他一生醉心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卻坦蕩無私心,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不惜一擲千金,雖變賣家產而不改其志,自雲:“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後嗜書畫成癖,見名跡鉅製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上陽臺貼》都曾是他的收藏,經他手蓄藏的歷代頂級書畫名跡更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其中《遊春圖卷》不但使他由豪門鉅富變得債臺高築,甚而他被匪徒綁架、生命堪虞,張家卻拿不出錢來贖人,無奈之下便要變賣藏品。

張伯駒猶稱“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被綁架八個月之久,面臨隨時撕票的危險,仍巋然不動,其傳奇般的際遇,成為久傳不衰的佳話。張伯駒一擲千金的收藏壯舉使得張家傾家蕩產,卻人格豪邁,淡泊明志,從上世紀50年代起其收藏陸續捐贈國家,如此境界,堪為完人。

張學良的收藏品最後都身歸何處?

袁克文:乘興而藏 興盡而讓

袁克文,袁世凱次子,自幼熟讀四書五經,精通書法繪畫,喜好詩詞歌賦,還極喜收藏書畫、古玩等,是名重當時的收藏大家。袁克文生性豪放,舉凡詩詞書畫和鑑古諸事無所不通,對古錢幣的研究可謂一時翹楚。

袁克文有魏晉士人風度,每次南下游玩必然寶馬輕裘,但凡所喜文物,典當變賣隨身財物,不惜一切代價亦要得手,特別是見到宋元刻本,必設法購得。藏書多為清廷內府藏本,價值最高的有29種、116冊,自署“皕宋書藏”,坐擁書城,有凌駕黃丕烈“百宋一廛”之意,放曠可見一斑。他對收藏的宋刻巾箱本《周易》、《尚書》、《論語》、《孟子》等8種,尤為喜愛,闢“八經室”專門貯之。

袁克文對收藏揮金如土,但頗有“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公子做派,絕不戀戰,除非特別喜愛,興盡就轉讓。又因遭長兄袁克定嫉恨,在所藏諸書上閒章一枚“二皇子”以自嘲。因反對袁世凱稱帝,生活放浪不羈,妻妾成群,觸怒其父,逃往上海,加入青幫,並在上海、天津等地開香堂廣收門徒。袁世凱死後,袁克文分得的家產不久便被揮霍一空,中年生活困頓,不得不變賣收藏以度日,死後連籌辦喪事的錢都由青幫門徒籌措。袁克文傳奇的一生雖命途多舛,卻因收藏而閃亮出光彩。

張學良的收藏品最後都身歸何處?

溥侗:信手揮霍 愛之必取

溥侗,與溥儀同族,末代皇親貴胄。自幼在上書房按部就班地讀經史,學作詩文,鑽研琴、棋、書、畫,精於治印,酷愛劇藝。他對於昆、京藝術,生、旦、淨、末、醜兼工,並對戲劇音樂如笛、二胡、弦子、琵琶等無所不通,世人尊稱為“侗五爺”。

清末民初之際,每逢春秋佳日,溥侗便會約上朋友到北京西山大覺寺小住,溥侗彈奏一曲《高山流水》,使人頓入絕塵脫俗之境。溥侗不僅通曉辭章音律,還精於古典文學和文物鑑賞,特別之於金石、碑帖可謂大家。

溥侗為清末貴胄皇孫,家中收藏自然豐富,北魏《馬鳴寺碑》、《龍門二十品》、《孔子廟堂碑》、《西安本廟堂碑》、《成武本廟堂碑》等均有收藏。名家字畫及藏品送拍可諮詢小編:一八八 二四二七 二四七二。“信手揮霍,愛之必取”是溥侗的收藏態度,有一次,溥侗相上了言菊朋院子裡的一棵樹,認為姿態很有畫意,想移植在自己的家中,便與言菊朋商量。言菊朋說:“我沒打算賣樹,您如果十分喜歡這棵樹,我就送給您,可是您怎麼搬走?要是移到您家種下去不活,那不是白饒嗎?”

為此,溥侗請來護國寺悅容花廠工匠,在言菊朋家對這棵樹養護了五年,運走之時還拆了言菊朋家和自家的一段院牆,才移植成功。然而末代皇孫再厚的家底兒也經不起這樣折騰,民國以後,溥侗生活困頓,只得變賣藏品,後來竟靠借貸度日。溥侗雖未因收藏留名,其“隨性而取”的藏家風範卻為人所稱羨。

張學良的收藏品最後都身歸何處?

張學良:無心插柳 藏因人貴

張學良,叱吒風雲的少帥,因“西安事變”而成千古功臣,他的收藏也頗有淵源。將軍的收藏多為早年購進,因當時民國四大公子皆以收藏顯名,少帥正值年少意氣,藏意濃厚,涉及到古籍、文玩、書畫等領域,收藏之豐富堪與張伯駒比肩。當他離開臺灣時,藏品是如何處理的呢?

後定居美國夏威夷的年過百歲的張學良將軍,曾是民國時期四大“公子收藏家”之一,其收藏之富之精,堪與張伯駒等比肩。眾所周知,張將軍後來遭逢變故,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囚禁生活,其收藏品多有流失,在所難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到1994年底張將軍離開臺灣時,身邊藏品還有不少,遠非一般藏家可比。張將軍當然不願意將這批東西帶到國外。那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一是贈送。

張將軍在臺北的原有舊宅出售後,房內的所有傢俱,都遵照主人的意願,分別贈給了幾位友人。他們喜歡收藏張將軍物品,沒要一分錢。而數萬冊圖書,則無償捐贈給臺灣東海大學圖書館了。

此舉曾令諸親友吃驚不小。那不是一般的圖書,不但有許多孤本、善本古書,還有當年張在貴州幽居時,託人費盡周折弄到的明史書籍。有些是將軍在囚禁生活中油燈下寫下的學史筆記,彌足珍貴。不少書留有將軍的眉批。很顯然,這批圖書均具相當高的文物價值。

二是拍賣。

這一舉動,張學良夫婦猶豫再三,在眾親友力勸下,才進行的。

如上面所述,按老將軍意願,傢俱送人了,圖書捐出了;那些書畫等藏品,照他老人家歷來的做法,似也要捐出去。這想法,遭到了家人堅決反對。為首的,是將軍侄女(五弟學森之女)張閭芳,其時她受委託負責管理張學良在臺灣的舊居。她竭力主張將這批文物交拍賣行處理。名家字畫及藏品送拍可諮詢小編:一八八 二四二七 二四七二。她認為,將軍夫婦晚年定居夏威夷,開支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將文物古董出手換成養老基金,是合乎情理的。

張學良對此議躊躇很久。他難以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他張某人到了晚年,要將自己的收藏品公開拍賣,以換取生活費用。但經家人勸導,也就慢慢想通了。一文錢還憋死英雄漢呢!

張學良的收藏品最後都身歸何處?

張學良舊居文物拍賣會,於1994年4月10日由蘇富比文物拍賣行舉辦,場面十分熱烈,轟動了收藏文物界。207件拍賣品被一拍而光。這批文物,大多為早年張學良從瀋陽和北平帶出來的,許多是他自己出錢從榮寶齋裡買的,其中有明代畫家徐渭的《葡萄圖》,陳洪綬的《蓮花鴛鴦圖》,清代鄭板橋、石濤和任伯年等名家的真跡。拍賣會上競價激烈,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絹本宋畫《桃花》(謝元畫),標價即已達300萬(臺幣),最後竟以1500萬元的高價成交。張大千親贈張學良的畫作《湖山輕舟》、《秋聲圖》和《水竹幽居》等,分別以950萬、350萬和520萬之高價售出。當時拍賣現場非常熱烈,其中有一件拍品,拍了160多萬元,贏得滿場鼓掌。這時候那個人站出來,說:“錢我照付,但東西我也捐掉,再拍一次。”行家們認為,物以人貴,張將軍收藏的文物,因其知名度而身價百倍,從中亦可看出張將軍的人格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