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品味和思想上的優雅取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年代興起了一個藝術派系——極簡主義,是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至,以最原始的形式展示的表現方式。感官上簡約整潔,品味和思想上以優雅取勝,意圖是藉由作品消除觀者意識的壓迫性。

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品味和思想上的優雅取勝

產生背景

產生於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二戰後興起的一個西方藝術派系。當時的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社會動盪不安,這種急劇變化讓人們感到恐慌,也引發嚴肅認真的反思。

社會、信仰和文化的多重危機下,各種新興藝術類型,肩負使命感登上歷史舞臺,其中就包括了我們要講的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品味和思想上的優雅取勝

發展歷程

有最低限度藝術之稱的極簡主義,是在早期結構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淵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後半葉,最初是以繪畫和雕塑的形式出現。很快,我們熟知的景觀大師彼得·沃克、瑪莎·舒瓦茨等就將它們運用到作品中,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從此,極簡主義就慢慢為人們所瞭解、喜愛。

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品味和思想上的優雅取勝

景觀特徵

極簡主義在空間造型中注重光線的處理、空間的滲透,以概括的線條、單純的色塊,強調元素間的相互關聯及合理佈局。可概括為以下四點:

1)非表現和非參照

極簡主義追求的不僅是抽象,而是擺脫與外界聯繫,不反映除了本身以外的任何東西,不參照則是以獨特新穎的方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場地環境,強調觀者所見、所感的真實性。換句話說,極簡主義景觀推崇的就是真實、客觀地存在。

2)現代材料的運用

不難發現,在極簡主義景觀中,善於利用現代材料,充分表達對現代感的認同,大量金屬、玻璃、鋼架等材料的使用,加上傳統材料的融入,岩石、卵石、木材等,共同演繹出工業時代的特徵。

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品味和思想上的優雅取勝

3)規則式和自然式的對比

極簡主義以規則形式傳達出的簡潔,與植物自然形態形成鮮明對比,形成純粹的美感及張力。植物讓建築厚重的體量顯得輕盈起來,也弱化了過於硬化的場地空間。

4)體驗性空間

接近自然、聆聽自然,是極簡主義景觀又一個獨到之處,運用四季和時間產生的變化,大大提升景觀豐富度,看似簡單的設計,其實充滿趣味和魅力,這個體驗性空間,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在裡面逗留、感受。

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品味和思想上的優雅取勝

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品味和思想上的優雅取勝

“少即是多“是20世紀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的設計理念之一,其實與中國國花大師留白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簡,多不是擁擠而是開放性空間,密斯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這期我們要講述的就是,受密斯影響匪淺,當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景觀設計師之一——彼得·沃克,從他的作品中解讀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品味和思想上的優雅取勝

設計特點

簡潔現代的佈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濃重的原始氣息、神秘的氛圍,這就是我們對彼得·沃克作品的第一印象。當你漫步在他的園林中時,那句密斯的名言“少即是多”會不由自主進入腦海。

作為當代景觀設計界首屈一指的大師,彼得·沃克是將極簡主義風格完美融入景觀設計的代表人物。他的每一個項目都富含濃濃的歷史和傳統知識,將藝術與園林無聲地結合,賦予了它們全新的含義。

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品味和思想上的優雅取勝

唐納噴泉

這是彼得·沃克的早期作品,位於哈佛大學內一個交叉路口,由159塊花崗岩不規則排列而成,圓形石陣直徑約18米,石陣中央是一座霧噴泉。所有石塊都鑲嵌在草地中,呈現不規則排列狀。

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品味和思想上的優雅取勝

哈佛大學之前也設計過很多噴泉,但是在冬天來臨時,管理人員就會在這裡鋪土,種上花朵,來年春天噴泉就消失了。唐納噴泉設計出發點正是夏天也可以使用,冬天其景觀效果依舊。

石塊中心設有水池,內有32個噴嘴。春、夏、秋三季,水霧宛如雲朵一樣在石上曼舞,模糊了石頭的邊界。白天陽光的反射讓水霧產生彩虹效果,晚上水霧在燈光輝映下散發神秘的光芒。

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品味和思想上的優雅取勝

唐納噴泉充分展示了彼得·沃克對極簡主義手法運用的純熟。巨石陣源自他對英國遠古巨石柱陣的研究,同時質樸的巨石與周圍古典建築風格完全協調,而圓形的佈置方式則暗示著石陣與周圍環境的聯繫。

極簡主義作為現代設計的主流派別,以簡單的色彩、材料、形式等,塑造出簡約之風,對現代景觀設計有著重要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