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社會都是無人駕駛、無人售貨、無人操作,那人都幹什麼去?

話雲談風


不得不說人工智能越來越多的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等等都已經沒有了人的參與。再放眼看去,似乎一些操作簡單且重複性高的工種都有被替代的可能性,而現在這個趨勢也是越發明顯,人工智能的新時代正在到來,人都已被替代,那大家都幹嘛去?

1.任何新的時代都會產生新的崗位和機會。

從一個大的角度來看,一項新的技術產生和應用確實會對傳統的工作方式產生影響,但是同時也會產生新的機會。比如說開發中剛開始並沒有具體分出前後端,但是隨著技術發展大家覺得這種分離方式對開發效率有了很大提升,也就開始細化出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各自負責自己的板塊並以此深入。再比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產生,大家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如何用車,市場縮小,對傳統的自行車行和汽車租賃公司都是一種衝擊。但是同時也產生了如單車維護回收,實地投放,使用調查控制等等相關的工作,而這些都是跟隨著新興的共享模式產生的。傳統的工作方式被替代,同時也會產生新的機會。應用在無人售貨上,雖然售貨員被替代出來,但是可能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和營運維護相關的工作人員,供應鏈,安全監管等。總的來說,船到橋頭自然直,保持學習隊形做到變通,這些問題就有些“杞人憂天”。

2.依然有一些崗位是不可替代的,全面替代遠沒那麼快。

人工智能時代可能會令部分傳統工種消失,但是像醫生,律師,軟件,藝術相關,設計,自媒體等等帶有創造性的工作還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所不可替代的,這些需要創造性的工作呈現出的規律性並不強,目前的人工智能還遠沒如此“智能”,試想一下如果程序員也被替代,從需求到直接實現,那得強大到什麼地步!遠不是現在的技術所能達到的,雖然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是隻要保持著時代的嗅覺,持續學習不掉隊,就不至於被拋棄!


stormzhang


我們似乎正在通向一個“無人時代”!

亞馬遜的無人機、京東的無人倉、阿里的無人超市,百度的無人駕駛,西門子的無人工廠……層出不窮的“無人X技術”,讓我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這些快速迭代的新技術,在帶給我們驚喜、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讓我們的內心無比的恐慌、無比的焦慮,我們難免會質疑:“無人時代”,還要那麼多的人做什麼?

的確,一個整日辛苦奔波的計程車司機,在看到無人駕駛的新聞後,會擔心自己的工作還能維持多久?一個社區零售店的小老闆,在體驗了無人超市的服務之後,會猶豫要不要將店鋪改做餐飲?甚至,一個剛剛懷上二胎的媽媽,在得知了許許多多的“無人技術”之後,會焦慮該不該把孩子生下來……

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讓人們焦慮,讓人們恐慌,也同樣會讓人們思考:“無人時代”的來臨,人類能做些什麼?

1

“無人”背後的“有人”

有句老話說過: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同時還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如果我們站在今天這個時點回頭望,會發現人類技術的進步從來都是如此,今天的“無人技術”並沒有多少的不同。

例如從上個世紀開始,公路上的汽車逐漸取代了馬車,工廠裡的數控機床逐漸替代了傳統機床,教室裡的投影儀也取代了粉筆黑板,市場裡的自選超市替代了傳統的售貨櫃臺,交易所裡的電子系統取代了紅馬甲……這些已發生的變革,同樣給從業者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同樣顛覆了傳統的工作模式,但是這每一次過往的變革,在消滅了原有崗位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

就拿證券交易來看,當證券交易所裡的“電子交易撮合系統”取代了傳統的“場內證券交易員”(紅馬甲)的人工撮合方式,“紅馬甲”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那些圍繞著“電子交易系統”而產生的新的崗位,如軟件編寫人員、系統維護人員,以及由此延伸而來的為了使用電子交易系統而購買的電腦、通訊、服務器、存儲器等IT設備,圍繞這些設施設備而產生的新的工作機會,卻遠遠地超過了過去“紅馬甲”的人數。

類似地,各種冠以“無人”的技術方案,它們的背後,有無數的“有人”崗位在維持著它們的運轉,推動著它們的迭代發展。

例如,無人超市的火爆背後,圍繞著這個新技術所帶動的RFID標籤、冷凍保鮮設備、傳感器等的研發和製造,以及圍繞著大數據、精準定位、人臉識別等新技術的開發,都將產生大量的新型工作機會,也會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和價值。

再如,京東在研發出了自動補貨技術之後,大規模地裁撤了傳統的採購跟單人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數據分析師和軟件開發人員。他們根據每天在線產生的海量數據,分析客戶的消費方式,優化庫存的配置方案,設計最優路的徑的算法……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張,這些新增崗位的人數甚至可能會超過之前被裁撤的人員數量。

那麼,既然“無人技術”還需要大量的“有人”工作在維持,“無人技術”的真正意義何在呢?

事實上,“無人技術”是人類永恆的理想,它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人類脫離那些重複低效、高成本低產出的工作,或者是遠離那些包含著不確定性的危險工作。人類逐漸把這部分工作轉交給機器來完成,而將更多的精力轉而用在那些高附加值、高產出並且能夠為人類發展帶來更大貢獻的工作中去。

這其實是人類社會發展和自身進化的一部分。這種趨勢,從原始人學會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至今未曾改變。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此而惶惶不可終日,更不用擔心還未出生的孩子將來會不會失業!

2

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

事實上,決定孩子們未來會不會失業的關鍵因素絕不是“無人技術”,而是他們是否具備承擔未來那些“有人工作”的能力。

這些能力包括:持續學習能力、承壓與自我激勵能力、變革與溝通能力等。

首先是持續學習能力。正如我們今天所見,很難有一項專業技術可以讓我們吃一輩子。當下一個“無人技術”取代了我們現有的工作,我們是否有能力掌握並勝任新的工作崗位,這就需要我們在這一生中能夠持續地進行學習,確保不會被時代所拋棄。

其次是承壓與自我激勵。社會發展的腳步會越來越快,可能昨天還十分新穎的技術方案明天就會變得一文不值。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能否承受這種壓力,並且不斷地進行自我激勵,在競爭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是未來社會生存的一個重要能力。

最後是變革與溝通能力。創新與變革相輔相成,新技術的產生和落地,需要我們具備創造力以及推動變革的能力。變革的最大阻力往往是“人”而不是“技術”,這是一個圍繞“人”的工作,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需要具備很強的溝通能力。未來的精英一定是引領和推動變革的人,而不是那些等著接受變革,被動承擔變革結果的人。

在這裡,我們沒有提到任何技術技能,因為它們都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是否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個人素質和能力。很遺憾的是,這些能力,在目前中國式的教育中往往是缺失的。

3

對於“人工智能”的思考

關於“無人時代”的憂慮,還有一種觀點值得我們思考,就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否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這就不得不提到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霍金,他曾預言到“人工智能能夠幫助人類,也能夠毀滅人類”。他接著解釋到:“人類無法知道我們將無限地受人工智能的幫助,或是被其藐視、甚至被其毀滅。一旦人工智能脫離束縛,自行重新設計進化,而人類因為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限制,無法與其競爭,終有一日將被取代”。

筆者認為,任何新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它反應的是人類的本性:是貪婪的,也是有節制的。好比人類對核技術的應用,它可以帶來清潔的能源,也能夠製造成為毀滅人類的核武器。在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到冷戰的無序使用之後,人類終究還是迴歸了理智,通過“不擴散條約”將核武器封韌雪藏,而將核技術的應用研究重點放在了能源領域。

我們有理由相信,“無人技術”的發展也會遵循類似的規律。前期是快速甚至野蠻的無序發展;在達到了技術發展的“奇點”之後或將引發一系列的負面效果,甚至可能是局部的災難;災難之後是人類對於自身和新技術應用的反省,最終還將回歸到有節制的技術使用軌道上來。

對此,一方面,我們應當警醒,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來避免出現科學家所預言的災難;另一方面,也不能固步自封、畏手畏腳,而應當在能夠給人類帶來好處的領域不斷突破進取!

4

不要忽視“人的情感”

事實上,快速發展的“無人技術”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就是如何照顧到客戶作為一個“人”的情感需求。

這是“無人技術”邁不過去的坎。就好比許多走進零售店的客人,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想買一瓶礦泉水或者一包瓜子,而是想和店老闆嘮嘮嗑、拉拉家常,聊聊本地的人情世故……而“無人超市”是無法解決這種類型的客戶需求的。即便是換了一個具備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作為“無人超市”的售貨員,也無法想象一個客人會願意和這樣的機器人聊些私密且八卦的事情,客人很有可能會擔心搞不好這些聊天的記錄哪一天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

人類社會的發展本來就是多元化的,並不是零和一的博弈。不是非你即我,更不是你死我活。不論“無人技術”如何發展,只要人類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那麼就一定有適用於不同場景、不同人群的“無人”或“有人”解決方案。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未來“無人技術”的發展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更多的便利,隨之而來的壓力也會不斷讓我們焦慮,讓我們恐懼。但是,它同時也會讓我們反思,讓我們不斷進步,甚至是進化!


您好機器人


當年汽車出現,趕馬車的人抗議。蒸汽機出現,勞工抗議。電子商務出現,實體店抗議。事實證明,新生事物只能催生社會發展,造就新的崗位。例如,無人超市的火爆背後,圍繞著這個新技術所帶動的RFID標籤、冷凍保鮮設備、傳感器等的研發和製造,以及圍繞著大數據、精準定位、人臉識別等新技術的開發,都將產生大量的新型工作機會,也會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和價值。

歷史證明,基礎勞動力的解放,人類發展會更快

。區別只是在於未來的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現在存在顯著不同而已。

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我們還能做點什麼呢?從事創造性的工作:軟件開發、推銷、工程設計,藝術家、劇作家、 小說家、 詩人, 室內設計師、 信息製圖設計師,自由媒體策劃、多媒體制片人、藝術指導,商品設計員及陳設員等等.... 這是技術永遠取代不的, 面對技術進步,人類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坦然接受。既然人工智能善於做的就讓它去做好了,人的休閒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或者說能夠有產出。

以後人類休閒機會更多。更多人投入娛樂,休閒體驗生命的意義,這些行業中。

基礎勞動力的解放人類會向航空海洋的深處。今天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源投入機會。

所以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會更集中在未來探索,沒有探索過的區域還有創造性的工作之中。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1、推動生產關係變革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智能化意味著生產力發生質變。

這要求生產關係發生根本性改變。

參考方向:

1)、重新定義人機關係,債務指向智能機器,權力指向人類

智能機器債=貨幣=政府稅收+退休金+社會保障,由智能軟件存儲與管理。

對比,傳統市場是一種人人關係,債務指向公眾,權力指向金融機構和少數寡頭。

數學表達:債務人的負債=債權人的資產;國債=基礎貨幣;社會貸款=銀行的資產。人與人之間是一種零和博弈關係,會進入囚徒困境。

新的人家關係,貨幣將單純的是人類的資產,而不在是人類的負債。如,政府通過整個市場都使用的軟件記賬與支付系統徵稅,可以直接將債務記入軟件系統名下,變成永不增長的掛名債務。而由債務衍生出的資產就直接生成政府稅收,政府以這個稅收直接成本和投資,會很自然的轉化為實體企業的訂單。這就可以保證:政府徵稅不僅不影響企業利潤,反而增加企業的訂單。

2)、漸進的降低勞動時間與強度,使人一生的全職勞動時間由40年降至4年,使工作由義務變成一種和讀大學一樣的權力。前提:公眾通過公共網絡直接投資與控股智能機器,使每個人有若干臺智能機器權益幫自己幹活和賺錢。

2、在享受的過程中創造價值

人們被股權共享的公共網絡鏈接,通過公共網絡直接投資與配置資源。每個人都可以為創新貢獻碎片化的智力和創意,這種碎片化的智力和創意會獲得相對豐厚的獎勵,以讓每個人感知到自己依然在為社會做貢獻,自己依然在創造價值,只是創造價值的方式已經不是全程參與,全過程參與。

社會會認為:需求=供給,需求是價值創造的一部分。因此,有創意的需求開發是我們未來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收入的重要來源。通俗的說,全智能社會,人類的主要任務是享受和創造更富創新式的享受方式。


高金波


科技進步是無人可以阻擋的,某些行業必然消失,就象工業革命時代也消失了許多工作一樣。

汽車的興起導致馬車伕這個職業消失,大量機械的出現導致手工紡織等職業消失。還有很多的職業因為無法適應時代的變遷而消失了。

隨著著科技的發展,無人駕駛、無人售貨等技術的興起,必然導致大量職業消失,大量工人下崗,從而引發一些社會的危機。

每次科技的變更多會有人被犧牲,這是無法改變的。國家和整個社會也會出臺一些政策或者是措施來引導這部分人,但是估計還是會部分人被淘汰。想起來當年東北幾百萬工人下崗,只能自謀生路,有些人發達了,有些人找到了替代的工作,也有些人就此沉淪,靠社會救濟衛生。

社會變革肯定會淘汰一批人,能不能被淘汰就得靠自己了。

總有職業不會被機器代替,這些無人技術就算再發達,以後的AI就算再發達,也總有需要人類來完成的工作。比如,人類具備研發能力,人類會犯錯誤,導致人類可以創新,而機器無法取代人類的創造能力;人類具備情感,機器沒有,所以人類的藝術、小說、繪畫等藝術相關的就無法被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個性化決定了人類可以去做一些大規模機械化無法做的工作。


以後的社會,很可能是大部分人做為基因庫存在,機器人完成大部分工作,少量人類作為社會的引導。

悲哀的是大部分人是不太具備創造力和藝術細胞和個性化的眼光了,那就只能做為“基因庫"般存在了,這是人類的悲哀,個人覺得這個是最可能的發展結果。

科技最終將打開的潘多拉的盒子,希望最後還有希望吧。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


通信一小兵


無人駕駛、無人售貨、無人操作等,代表著一種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方向,但隨著無人時代的到來,一般人的普通工作、程序化的工作將會逐漸被取代,而對於機器人時代、無人時代而言,最大的衝擊還是在於傳統行業、代工廠行業的職工,而對於一些程序員、人工智能研究員職位,反而很難得以取代,而這無疑將會導致不一樣的發展命運,但同時也將會倒逼一部分人的失業乃至被迫轉型與改行,這同樣也是一個不少的衝擊,但這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標誌信號,更多人也只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郭施亮


我覺得很多人有些過於悲觀了!科技進步是必然的過程。試想一下如果真的到了機器智能時代,一個人一年可以生產出一萬人的糧食,肉類可以通過仿生製造,其它工業可通過無人機器生產,提高效率降低了成本。請問生存還成問題嗎?我的觀點是,一但步入這個時代,人民追求的應該是幸福感。我很認同馬雲說的一句話,他說這個社會不可能是公平的。同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怕在現在這個法制社會,不可否認叢林法則依舊存在!而科學發展到了這一步,反而給了我們平民百姓更多公平的機會,因為數據不會作弊,更沒有私心和貪婪!科技的進步,我想國家也應該有能力提升全民福利了,底層人民再不會為了生存而去幹自己不喜歡的事。以後將是一個更加公平合理和諧的社會!


spL如夢


大多數可以被代替的人工操作都是被人工智能所做,而人工智能通常可以替代的都是人的基本功能,例如視覺,如果人用肉眼識別然後做出判斷,那麼這個功能對於原本的工人來說也是機械和勞累的,這樣的機械性工作可以讓人工智能替代,而人可以把時間用來做更重要的工作,在人工智能檢測出問題之後再由人來複檢,得出更精確的結果。

當然,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來講,也完全無法代替人的全部功能,至少開發製造人工智能這個職業仍然是無法替代的。除此之外,其實目前人工智能仍然只能替代工人的很多初級功能,而人力資本上升,對於勞動者來說,實際上是意味著更多福利,更多假期的機會的,因為他們的原先大部分工作都被替代,而他們本身實際上仍然在做著決定性的工作。

另外,不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現在一般認為是理性思辨與情感相結合的工作,就是既需要智商又需要情商的工作,例如一些藝術上創作和理性的結合,比如同樣的寫稿,新聞稿可能會被人工智能代替,但是一些抒發個人感想的特稿則更需要優秀的創作者來書寫。

人力將被解放去做更多有自由度,利於發揮的工作,而不會因為一生都做機械性和勞累痛苦的工作而限制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無人的各種行業並不會替代人的勞動,反而會惠及人的生活。而人可以享受到更多標準化的服務,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去優化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鉛筆道


假設,未來人工智能真的要取代了人類的工作,那麼我們思考一下:首當其衝的工作都有哪些?

按照正常的邏輯,無外乎是駕駛、售貨、快遞等這些具備高頻、簡單、重複性等特點的工作。

那麼問題來了:

①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是未來的趨勢,但如何平衡人工智能與人之間的關係?

②從事這些工作的人群數量龐大,如果這些人全部下崗待業了,帶來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

要理清楚這兩個問題,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

一、京東的思考

如果從人數來看,京東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劉強東還表示,未來京東的人數要超過100萬!

而另一方面,京東也緊隨BAT之後,努力發展人工智能。

就這個問題,劉強東是這樣給他的兄弟們說的:人工智能來了,京東集團依然可以保證你們不會失業,你們可以做倉庫的維修保養等工作。可以跟客服一樣,坐在非常好的辦公室裡,盯一下屏幕,看一下遠程監控。

且不論未來劉強東是否可以守住他的承諾,起碼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電商具有天然與人工智能技術密切結合的優勢,前不久比較火的叮咚音響可見一斑。

而未來叮咚音像搭載京東智能雲,正在涉及打車、外賣、快遞、上門服務、健康管理、娛樂、資訊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同時,如果徹底將服務與智能家居入口對接,很有可能需要更多、更龐大的幕後工作人群。

所以,這樣看來,劉強東說未來京東要實現100萬員工,不是誇誇其談而已,可能我們的工作內容、重心會有所轉變,但不會出現無事可做的情形。

二、美國田納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帶來的思考

1929-1933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期間,無數的人被迫下崗,帶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為了解決人員就業的問題,時任總統羅斯福的做法是:修建田納西河流域水利工程。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解決就業,從而擴大消費,刺激生產。

所以,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帶來了大量的失業。人們都沒有錢掙了,那些人工智能產品的市場何在?

退一步來講,如果大量失業的情況真的有一天出現了,我們最好的解決辦法,可能就是拋棄這項技術。

這是講不通的。

一定是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才能進一步反哺技術以發展的動力。

所以,借用網友的話結尾:“要樂觀,車到山前必有路不是嗎?”


筆記俠


樓主這個問題很有深度,引起我們的反思及對未來的展望。

筆者結合實際情況來預測,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無人化是必然趨勢,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把人類從簡單枯燥,勞累重複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與此同時社會的職業與工作崗位將發生翻天覆地般的變化,人們將有更多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以下是人們未來從事的職業:

①學生:每個人從4歲開始一直到21歲左右,都將在學校學習,國家將實行17年義務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期間將注重培養學生的天賦、愛好、為人處事能力、思想道德等綜合能力,成績優異者可選擇免費繼續深造。

②軍人:非成績優異者大學畢業後強制性參軍入伍三年,即義務兵,鍛鍊其紀律性以及吃苦耐勞、愛國主義精神及意志。表現優異者可轉正,在部隊中各司其職。

③科研工作者:在未來學而優則研。創新能力在未來很重要,科學家在未來最吃香。

④公務員:自古學而優則仕,不願從事科研的可以從政,當公務員。未來的政府勢力與掌控力將比現在更大,所有的工廠、資源都屬於政府,都屬於公家。

⑤教師:儘管人工智能再怎麼發展,教師這個職業是永遠不會取代,相反各方面會比現在更好,未來教育這塊是國之根基。

⑥醫生:永不失業,救死扶傷永不斷。

⑦技工:會某種手藝或者技術的工作人員,主要執行。

⑧文藝創作者:從事文學藝術方面的創作,給人們提供相關娛樂。

⑨自由職業者:無固定,憑藉自己能力,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⑩閒人:一群被圈養的人,拿著低保,混吃等死型。

未來社會沒有錢的概念,公平的制度下,人人平等,以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多少來獲得相應的社會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