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NEX 和 OPPO Find X 誰更強?

自小米mix提出“全面屏”的概念,iPhone X將這一概念變為潮流之後,如何進一步實現“全面屏”成了整個行業在探索的問題。

而現在,oppo和vivo率先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大家所面臨的全面屏的攔路虎其實都是一樣的,如下:

前置指紋;

前置相機;

光線傳感器;

距離感應器;

麥克風和喇叭;

屏幕封裝。

要實現進一步的全面屏設計,必然要解決這些問題。

為此,vivo nex給出的回答是:

用屏下指紋解決了前置指紋識別的問題;

用屏下光線傳感器、微縫距離感應器解決了傳感器的放置問題;

用屏幕發聲解決了前置喇叭的問題;

用sip封裝以解決前置相機內部空間佔比過大而導致的空間不足問題;

用伸縮式前置相機解決了智能手機全面屏道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在保證體驗的同時,一舉幹掉了妥協的“劉海”。

而oppo更加激進:

用基於結構光的“face ID”取代“touch ID”以解決前置指紋識別的問題;

用一整套的機械結構,把前置相機、距離感應器,光線傳感器、麥克風等一股腦地做到了屏下去;

用cop封裝將下巴繼續壓縮。

當然,這是兩臺看起來類似,卻又完全不同的產品。

nex的機械結構只負責前置相機,把前置指紋做到了屏下,由於不負責解鎖和支付,前置相機的使用頻率並不高,這種解決方案相對穩妥。

find X則不然,解鎖和支付是高頻度使用場景,由於整個相機模組都被隱藏到了屏幕下方,導致每一次的解鎖、支付和拍攝都需要啟用其機械結構,這使得find X的機械結構需要面臨更高的工作強度和更多的挑戰。

也就是說,NEX是一臺更實用的產品,而find X是一臺更酷的產品,雙曲面屏、cop封裝、結構光和全伸縮相機模組組合在一起,去掉了指紋識別的findX,真的很酷。

有人說,機械結構電子化是大趨勢,從這個角度出發,ov在“逆天行事”,nex和find X的機械結構會導致整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幅度下降,而這是不可被接受的。

這個世界對於機械結構電子化過於迷信,以至於在很多時候開始妖魔化機械結構了。

機械結構電子化,是因為電子元器件能夠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效率,同時減小體積和成本,如石英錶替代機械錶,如電子相機取代膠片機,如電動車可能取代燃油車。

但並不是每一個領域,機械結構都是必然取代電子元器件的,比如索尼黑卡上那個可伸縮的取景器。

設計是滿足於需求的,nex和find X的機械結構是為了進一步實現全面屏做出的妥協,從這個角度出發,ov所做的並不是重複nokia的老路,而是在新時代的發展中繼續向前。

可靠性是需要被考慮的要素,但不是必然。

否則當年iPhone 4的雙面玻璃就不應該被設計出來,否則而今大行其道的四曲面玻璃後蓋、2.5D弧面玻璃、手機大屏化和全面屏就是笑話。
vivo NEX 和 OPPO Find X 誰更強?

因為而今的手機維修主要針對兩點,第一是屏幕碎裂,第二是玻璃後蓋碎裂。這就是手機可靠性降低的典型代表,這就是雙面玻璃、四曲面玻璃、2.5D玻璃、曲面屏、大屏和全面屏的鍋。

當然,沒有人覺得這是倒退。

機械結構的根本問題不是結構本身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這當然是可以解決的。

機械結構最大的問題是需要佔用的空間大,這對於手機內部寸土寸金的格局來說,幾乎是不可被原諒的。

vivo NEX因此被逼把手機做到了近6.6英寸,而find X更是直接把手機厚度做到了9.6mm。

但如果你能接受這個屏幕尺寸和厚度呢?如果你能接受,這些缺點將不會再成為缺點。

機械結構的另一個劣勢是成本,但成本本身並不一定是缺陷,所以石英錶比機械錶更輕、更準和更便宜,但機械錶才是被追捧的。

而隨著手機的普及,被取代的不是機械錶,卻恰恰是更輕、更準和更便宜的石英錶。

以目前find X的上手視頻來看,其相機模組的隱藏式設計很可能成為其用戶會迷戀上的玩具而非其所代表的功能本身,如指間陀螺一般。

但對於find X來說,降不下來的成本,必然導致高昂的售價,這的確會成為其技術普及最大的障礙。

我很喜歡nex和find X的設計,但我不看好這兩臺手機的市場前景,尤其是OPPO find X。find X這次的新機太複雜,雙曲面屏幕、cop封裝和機械升降系統,這必然導致成本的大幅度增加核定價的高企。

旭日大數據消息,國內市場2018年四月份出貨量最大的soc是展訊的SC6531,驍龍845的出貨量僅僅排到了第十六位:
vivo NEX 和 OPPO Find X 誰更強?​因為,能把手機做到8000+價位,且能夠達到數千萬級出貨量的手機廠商,地球上也只iPhone一家。

而如果把這個數字降到6000+,也不過蘋果和三星兩家。

但無論如何,這兩臺機子依然是炫酷的,必然受到極客群體追捧和熱議的產品。

自iPhone大熱以來,手機設計開始趨同,尤其是14年iPhone6發佈之後,我們在市面上幾乎只能看到兩種手機,iPhone和iPhone-like。

這與曾經的百家爭鳴格格不入。

手機市場被強姦太久了,以至於大家都被蘋果框在了一個既有的審美規範裡面難以自拔,以至於對於創新會有一種天然的牴觸,但這並不是自主思考的結構。

我常常在想,如果iPhone X不是蘋果做出來的,它會被如何對待呢?其實異形屏的鼻祖不是iPhone X,早在2015年,LG就發佈了類似的產品V10,當然,它的異形屏其實是由兩款屏幕組成的,我們可以去看看它的市場反饋是什麼樣子的。

為什麼手機必須要做出iPhone-like的直板?為什麼不能做成翻蓋、滑蓋等各種其他形態?有人說,因為隨著智能手機向移動終端發展,手機屏幕越來越大,功耗越來越高,綜合手機結構的強度、穩定性、內部空間堆疊和更大的電池需求,直板是最佳選擇。

但如果我們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如果我們在解決了這些問題的同時,還能夠做出變化呢?vivo NEX使用了機械結構,但依然塞進去了4000mah電池,且手機厚度保持在了7.98mm,如此,機械結構為什麼要被詬病?oppo find X的厚度達到了9.6mm,這的確很厚,但超薄早就被證明了不是剛需。

所以iPhone自6.9mm變成了7.7mm。find X的180g重量也與iPhone8plus在同一水準。

這些其實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不要把自己的思維被某一個品牌框定了,跳出既有的思維路線進行思考,你會獲得全新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