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大批凍死,爲什麼不及時空投冬裝,或搶當地居民的棉衣呢?

旅途67689681


我先回答後面一個問題為什麼不掠奪當地的資源?或者說居民的棉大衣來補充德軍的抗寒能力呢?

這個問題如果真的問起來的話,古德里安估計有一點兒感到喪氣,他並不是沒有跟德國統帥部打過報告,趕緊拿下莫斯科稱420還沒有反應過來,當頭一悶棍,能搶多少,強多少,這才是閃電戰,但是希特勒不管,結果給了莫斯科足足兩個月時間進行準備。

土地上面的人民這都是你在戰爭的時候給你戰爭機器不斷添加新鮮血液和輸送大量物資的一塊兒。田地呀,不到萬不得已,你是不會把這塊田地給毀掉的,但是前蘇聯人這麼做了,斯大林是需要時間抉擇的,如果說真的按照古德里安的計劃直接兵臨莫斯科,別說斯大林間壁清野了就連莫斯科的防務工作都可能做不完單,更別提後來能夠積極100多萬軍隊在莫斯科跟德國人死磕,並且贏得了莫斯科的勝利。

正是給了斯大林準備的時間。斯大林才最終完成了堅壁清眼,你德國人去搶什麼,全都是荒地,人民全部遷走了,一點糧食都沒給留,棉衣全燒光了,你搶什麼東西?斯大林在這個方向上的心狠手辣,也使得德國人在進入冬季以後面臨巨大的困難,無法以戰養戰,這才是德國人最終不得不撤軍的一個重要原因。

至於說空投確實當時德國人掌握著空軍的能力,而且掌握著絕對制空權,他是有能力進行空投。

但是希特勒驕傲自大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你如果連棉衣都沒有,(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空投什麼東西,你飛機飛上去,只能夠飛個來回,啥東西都扔不下去,沒崽!

德國的天氣預報學家曾經不止一次的向希特勒的打過報告說按照現如今整個前蘇聯的天氣情況,這個東西估計會比以往來的更加寒冷,事實上,德國人入侵前蘇聯的三年時間裡面,正好遇到了前蘇聯是有史以來最冷的三個冬季,你說他倒不倒黴。

德國天氣學家像希特勒說你趕緊突擊生產300萬套棉衣,希特勒說不用我的軍隊很快就能打到莫斯科了,到時候我們坐在莫斯科的房子裡面燒著火,吃著烤串兒多舒服,生產什麼棉衣不用,我如果生產了,我就是慫了。

也就是說,當德國人發現莫斯科的冬季冷風來襲的時候,希特勒仍然還是沒有大規模的生產棉衣,軍隊後備物資不足,沒有那麼多棉衣供給前線軍隊,飛機就算能夠空投這麼多棉衣,但是沒貨。

但是最終我們得說希特勒還是成功止血了,否則進攻莫斯科的100多萬軍隊,不會只死傷40多萬,但是正是由於這一次戰略突襲的失敗導致。前蘇聯終於能夠安心地發揮他們的戰爭動員能力,二者之間本來是閃電戰,最後演變成了消耗戰,但是德國人消耗不過前蘇聯,希特勒的一紙命令,徹底改變了德國人在前蘇聯的作戰模式,也使得德國人慢慢的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德國人曾經距離勝利女神只有一步之遙,唾手可得,但是無可奈何,擦肩而過,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漩渦鳴人yy


提出此題的客官,您是來搞笑的嗎?不知您可否知悉制空權這個軍事基礎知識用語,空投就要靠於無武裝的運輸機來完成,和有武裝的轟炸機是不一樣的。

盟軍的B-17轟炸機周身佈滿M2航空機槍,備彈充足,機背、機腹都有活動範圍很大的機槍塔,很多時候不需要戰鬥機護航,也能獨立完成任務。運輸機沒有護航就是活靶子,而有護航就需要有絕對的制空權,還要清除所有的防空火力。

看一眼世界地圖就知道德國離莫斯科的距離了,記得某名人問過類似送棉衣的話,但是他忽視了供給線的問題。那時候還沒有C-5、安-225這樣的戰略型運輸機,從德國直飛莫斯科是不可能的,這就要從當時蘇聯的腹地起飛。

請問當時的蘇聯哪裡可以讓德國侵略軍大搖大擺的把棉衣裝上運輸機,運輸機還能整齊的排著隊安全無誤的把棉衣空投到制定地點?

為了空投幾件棉衣,德國空軍恐怕會損失大量護航戰鬥機和運輸機,哪個國家的軍隊恐怕也沒有奢侈到為了空投棉衣而損失空軍力量的地步。況且蘇德戰場進入到冬季後,步兵受凍並非部隊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摩托化機動能力的消失才是最致命的。因為德國的載重車輛、裝甲車輛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柴油機,而設計之初從來沒有考慮到如此低的氣溫。

德國又沒有抗低溫能力很強的柴油供應,不要說當時的德國,就是現在-50號的柴油都是很少見的,而且價格很貴,出現卡車司機用火烤油箱的場景也就不奇怪了。可悲的是,德國人的嚴謹並不會讓他們想到用火烤油箱這樣無知者無畏的做法,戰場上用火也是再好不過的暴露目標方法。

而德國的精工製造,在冰冷異常的嚴寒之下再次斷送了納粹德國的野心,熱脹冷縮為偉大的斯大林同志和莫斯科解了圍。極低的公差讓炮膛和炮彈之間沒有了任何間隙,威力再大的火炮也變成了廢鐵,清政府試射的那門克虜伯岸防炮在廣東虎門的氣溫之下,都因為發射順序和炮彈順序錯誤炮彈卡在炮管裡一百多年。蘇聯坦克、火炮和槍械都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環境因素。

蘇德戰場的勝敗是註定的,在希特勒選擇進攻蘇聯之時,納粹德國就已經敗了。不要說棉衣,就是帶著貂皮大衣去,德國一樣會失敗,這和正義與否無關,過高的估計自己也就是輕敵,永遠都是兵家大忌。

現實生活中也一樣,真正的對手都是你看不起或看不到的,所以人生也如同戰場,成敗只是一瞬間。納粹德國的失敗也是希特勒本人罪惡一生的必然結局,但是如果希特勒是一個像羅斯福那樣很有遠見的人,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如果蘇德日聯手,想必結果是什麼大家心裡都明白!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才是最重要的導火索,棉衣、武器公差、可靠性、補給只是其中不同的影響因素而已,歷史的教訓對今天應該有著很好的啟示吧!


狂想的克羅地亞


有網友問: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大批凍死,為什麼不及時空投冬裝,或搶當地居民的棉衣呢?德軍在1941年企圖迅速戰勝俄國,受到挫折,已經打得精疲力竭。

德軍佔領區,其間的寬闊空隙,德國守軍無法阻止蘇軍不斷進入滲透,德國空軍在冬季條件下,對那些多少孤立的據點城鎮長期空運物資,維持守軍的供應,終於大傷元氣。由於天氣不好,飛機事故率很高。

另一方面遇到好天氣,又不得不出動大量飛機來彌補物資供應的不足——有時候,一天要出動三百多架運輸機,向單單一個軍供應糧食等必需品。對整整一連串暴露的前進陣地盡力提供如此規模的空運,德國空軍的空運編制就遭到了破壞;把有經驗的空軍部隊撤往其他戰場,德國空軍在俄國前線就減少了戰鬥力。

凱塞林陸軍元帥指揮的第二航空隊自始至終有力地支援了中央集團軍群的軍事行動。在此過程中,它的人員、物資損失慘重。凱塞林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俄國秋天多雨、濃霧,寒冷的惡劣氣候也對德國空軍不利。

在地面上蘇聯公路很快變成了一條條走上去發出吱咯吱咯響的寬闊的爛泥路,如膠似漆地粘到企圖通過的車輛上。人馬掙扎著前進,稀泥經常沒到膝蓋。人馬往往弄得精疲力竭,馬屍遍地。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境況也不佳。他們的車輛陷進泥淖,一直陷到車軸部分,動彈不得。

其結果,當然是造成補給奇缺。補給品不能按時運到。只有為數有限的補給品被空運進來。從周圍農村蒐羅來的大量拖拉機和輕便馬車被廣泛利用起來,千方百計地把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補給品運給前線部隊。補給分隊沒有足夠的燃料,部隊不得不從周圍田野裡挖掘馬鈴薯充飢。

在這一地區,並沒有多少蘇聯居民,這裡本來就人口稀少,再加上大量人員逃亡。想靠搶劫,是沒有多少機會的。而德國運輸機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也無法滿足,數十萬德軍的需求。

要想充分供應,德國在莫斯科周圍的近百萬軍隊,德軍需要在周邊修建至少上百座機場,並且保證有3000架以上的運輸機,還有超過十萬人的地勤和機務部隊。而且如果是實戰,德國還需要大量的護航戰機,並且對空投地域的蘇軍高炮部隊進行連續壓制,才可以。


深度軍事


德軍作為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軍隊來講,戰爭物質儲備肯定是完整而齊全的,莫斯科戰役前德軍冬裝就已基本到位,有他們的紀錄片為證,除了朱可夫的回憶錄、《莫斯科保衛戰》外,《1418個日日夜夜》裡也有德軍發放冬裝的相關視頻。並且以德軍需部部長給陸軍總部的報告,以及瓦格納及其部屬留下的證據,能夠說明當時冬季裝備的數量確實“充足”,但因鐵路境況危急而無法前送。防凍液和防凍潤滑油10月份就配發給各部隊,也就是說過冬物資德國人都是準備了的,但是由於嚴冬早到造成的惡劣天氣條件導致後勤運輸跟不上而一時無法送上前線去。

兩德合併後檔案整理統計顯示,從1941年6月開戰到1942年春季以前共有11萬名左右的凍傷傷員被後送,另有50萬名重病號被後送。根據德軍的總兵力180萬計算,凍傷凍死減員比例約5%,而其中凍死的只有4000人,可以看出並不是想像中那樣高得離譜。 

朱可夫回憶錄和莫斯科保衛戰裡都有個情節:戰役前朱可夫跑去前線視察,發現不少士兵穿著德軍大衣禦寒,為此他還處罰了軍需官。說明德軍還是有大衣的。 

德軍空軍力量再強大,但於年代原因那時運輸機的條件只能完成零星和少量的空投任務,大批量的後勤給養還是需要鐵路和公路的保障。至於為什麼不搶當地居民的棉衣,我只能說那是戰爭不是逛超市,蘇聯的焦土撤退戰略讓德軍能夠繳獲的禦寒物質微乎其微,更不可能指望蘇聯人做好大量棉衣放在那裡送給德軍。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動旨在攻佔莫斯科的“颱風行動”之前,當身旁有參謀提醒注意蘇聯惡劣的天氣時,希特勒樂觀地表示:“這一打擊應在冬季到來前致敵於死命。”在自負、頑固、對蘇聯嚴重認識不足的希特勒面前,天氣沒有理由站在他這一邊。

 


凡思哲


各位,希特勒不是敗給大雪,而是敗給雨季的來臨。希特勒就是參考了包括拿破崙在內的歐洲軍事家兵敗沙俄的經驗教訓,妄圖用“閃擊戰”在雨季來臨之前擊潰蘇聯,結果成了“拿破崙第二”!蘇聯紅軍的最精銳部隊都在外蒙和日蘇邊境駐守,還有一小部分在後方進行整訓。斯大林對於蘇德戰爭爆發出現嚴重誤算,對軍隊剛剛進行了大清洗,殺掉了大批能征善戰,但不聽“命令”的指揮員,使得蘇軍的現場指揮混亂不堪,戰鬥力奇差。最後不得靠人頭來“填”,以換取時間和空間。戰場上負責抵抗和阻擊的幾乎都不是主力部隊,只能頑強地靠戰士的血肉和生命和歐洲最精銳的德國陸軍“搏命”,將戰勢勉強地拖到了雨季。使德軍失去了飛機和機械化部隊的優勢。然後將駐守在邊境防守日軍的精銳部隊,全部偷偷調至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才反轉了戰局。可以說,被打服了的日本,在背後“捅了希特勒一刀”。整個蘇德戰爭使蘇聯剛成年的小夥子都幾乎死絕了!戰爭中,蘇聯紅軍首創了用堅定的布爾什維克主義者組成的“督戰隊”,作為最後防線,來遏制逃兵和潰敗。“督戰隊”有權擊斃逃兵和潰兵,當所有戰鬥人員陣亡後,由“督戰隊”最後發起“自殺式衝鋒”。 今天,頭條邀請我回答“如果1812年沙俄選擇依附或者同拿破崙聯盟,歐洲大陸會是何種局勢”,我實在是不屑於回答。作為戰鬥民族,沙俄怎麼可能會這樣做呢?歷史上除了蒙古人擊敗並統治了沙俄二百多年,就沒見他服過誰? 由“布爾什維克”武裝起來的軍隊著實可怕。蘇聯紅軍在二戰中擊敗了歐洲的霸主德國。中國志願軍在朝鮮戰場戰勝了除蘇聯以外的“聯合國”部隊。除了信仰和意識形態以外,資本主義這麼仇視社會主義的一切,也有恐懼的因素在內。 剛看到有人說希特勒發動戰爭晚了一個月,那你早發動一個月試試?也許連蘇聯邊境都打攻不進去。正是斯大林誤以為離雨季很近,德軍不會貿然發動進攻,才會做自己的事——對軍隊內部進行大清洗(此前政治清洗早已開始完成)。蘇軍駐守邊境的邊防軍雖不是最最精銳的,但戰鬥力並不差。只是因為剛經歷大清洗,管理混亂,十有八九都是“政委”代行軍事指揮。往往都沒有據險而守,被德軍的裝甲集群衝散分割,然後被隨後跟進的德國精銳陸軍包圍,殲滅,俘虜。這也是為什麼“閃擊戰”這麼有效,蘇軍為何大面積潰敗的原因所在。


彈指風雲動


希特勒佔領捷克以後就應該收手,這是英、法能夠接受的底線。入侵波蘭是自尋死路,第一、英法不能坐視德國稱霸歐洲,第二、直接與蘇聯接壤,時刻要防備著蘇聯,整天提心吊膽。佔領法國以後,德國已經變成了歐洲的巨人,全世界也只有美國、英國、蘇聯才能與之比肩。英國就不用說了,這無疑撼動了它世界霸主的地位。即使美、蘇兩國也不願看到一個新的對手加入到稱霸世界的進程中來。希特勒這時本應和蘇聯結盟對抗英、美,而他的狗屁理論卻讓德國向東進攻蘇聯,為日爾曼民族奪取生存空間。但是,他忘了不僅日爾曼民族需要生存空間,全世界的任何民族都需要生存空間。如果希特勒不主動進攻蘇聯,蘇聯應該不會主動進攻德國,因為那麼做,無疑讓英、美坐收漁利。由於意識形態的分歧,英、美、蘇聯合起來對抗德國也不可能。蘇聯當時只是一種潛在威脅,一顆定時炸彈。試想當時美國沒有參戰,英國勢單力孤,蘇聯在隔岸觀火,其實當時的世界形勢對德國是有利的。誰知道希特勒精蟲上腦,主動去進攻蘇聯。這完全出乎斯大林的預料,可能也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英、法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讓希特勒戰火東引,坐收漁翁之利。誰知希特勒真這麼做了,把定時炸彈即時引爆了,為自己無故憑添了一個對手,為英國嬴得了一個強大的盟友。這為淵驅魚的一手,真是愚不可及。從他進攻蘇聯的那一刻,就註定要失敗。當時的蘇聯己經完成了工業化改造,國力與一戰時沙俄時期已不可同日而語。加上蘇聯是一個專治的國家,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國力用於戰爭。如果蘇聯堅決抵抗,即使戰敗了,對於德國來說也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爭。德國的國力將受到極大的削弱,何況一個若大的蘇聯,德國哪有足夠的兵力佔領呢?

再看一下英、美,英國當時還擁有眾多的殖民地,還擁有持續戰爭的本錢。美國覬覦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經很久了,在蘇、德兩敗俱傷的情況下,即使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美國人會袖手旁觀嗎?如果美國人這時出手,那才是以逸待勞、事半功倍。事實上,美國也一定會這麼做,美國不會眼看著德國坐大。如果這時再給德國人喘息的機會,世界上哪兒還有德國的對手?

所以說,德國對蘇聯無論戰勝、戰敗,最後都會失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敗,只是細枝末節。從入侵蘇聯那一刻,德國已經註定要失敗。


孤獨不孤單在抽菸


莫斯科戰役前線德軍缺乏冬裝情況只有中央集團軍群的司令部知道,而希特勒的陸軍總司令部對於集團軍群缺乏冬裝的報告並不認可,因此並沒有採取一些緊急措施來應對。而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是無權直接指揮德國空軍的。


關於上述觀點的依據是在莫斯科戰役後期德軍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古德里安再回到陸軍總司令部向希特勒彙報前線戰況時,向其提到了前線德軍的惡劣狀況,其中就說到了前線士兵由於缺乏冬裝而大量的凍傷凍死的情況。而當時希特勒的反應是根本不相信這一情況,認為古德里安在誇大其詞,希特勒說後勤單位向其彙報說冬裝早已經運往前線。直到把主管運輸的人員親自叫來詢問才知道冬裝一直停留在波蘭的華沙,由於運輸的不足而未能及時運往前線。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到直到莫斯科戰役快打完了希特勒和他的幕僚都不相信前線德軍缺乏冬裝的情況,所以也就不可能下令讓空軍緊急為前線空投冬裝了。


關於空軍空投冬裝在技術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例如在莫斯科戰役發起的前期泥濘季節,德軍裝甲部隊整個陷入了癱瘓,幾乎所有的輪式車輛都需要履帶式車輛拖拉才能行動,於是空軍將大捆大捆的繩索空投到前線的行軍縱隊頭上。所以之所以沒能空運冬裝主要原因就是最高統帥部對實際情況的視而不見,而明白實情的集團軍群司令部和集團軍司令部又沒有權力對空軍進行的干預!

至於搶當地居民的棉衣,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德軍所到之處早已經沒有了當地居民,蘇軍同樣實行了堅壁清野的政策,在德軍即將進攻的地方,提前遷走了當地的居民,對可以禦寒的房屋等建築進行了儘可能的破壞,德軍不可能在當地搜尋到大量的棉衣。


小小狼王


德軍在莫斯科城外大批量的凍傷凍死,主要原因在於德國的準備不足,沒有對可能的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

早在蘇聯的衛國戰爭開始之前,德國詳細研究蘇聯的軍事實力,政治體制等各個方面。

軍事方面

二戰初期,德國憑藉閃電戰,迅速敲開了波蘭,法國等國的大門,一個月之內,德國佔領波蘭領土,六個星期迫使法國投降,只留下偽政府維希法國,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軍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英國遠征軍同樣面臨慘敗,不得不從敦刻爾克撤退。

截止到1941年6月22日之前,西歐絕大部分領土落入德國之手。德軍的攻勢堪稱凌厲。


反觀蘇聯,在二戰之前與芬蘭打過一仗,儘管蘇聯在武器裝備,人員數量方面佔優勢,但是戰爭拖拖拉拉,險些戰敗,這與德軍的攻勢形成鮮明對比。

而且上世紀30年代,蘇聯開始了大清洗,包括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在內的大批優秀將領死於非命,極大地削弱了蘇聯紅軍的實力。

經濟方面

二戰之前,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大於德國,但是大多數集中於歐洲方面,如果德軍能夠全速前進,迅速佔領蘇聯歐洲部分的工業區,蘇聯將失去還手之力。

政治方面

希特勒敢於進攻蘇聯,在於蘇聯的制度,蘇聯可以看成由許多國家組成,其中必然存在矛盾,希特勒的想法是“只要對著大門踢上一腳,腐朽的屋子將會轟然倒塌”,德軍進入烏克蘭時,當地人甚至歡迎德軍的到來。


鑑於以上幾點,加上德軍出兵在盛夏六月,希特勒也沒想著冬季作戰,自然準備不足,莫斯科戰役當中,德軍已經來不及準備冬季物資,無論是飛機空運還是就地取材,都不能解決上百萬大軍的需求,德國從一開始就在賭博,那就只能接受失敗。


綠色落日


1941年8月初,馮博克的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推到了莫斯科城郊外,但為了穩住南翼戰線,切斷蘇軍莫斯科海上補給線和解除羅馬尼亞油田的威脅,希特勒提出分兵計劃,從中央集團軍群抽調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群去支援曼斯坦因的第11集團軍,拿下了堅不可摧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整個莫斯科形勢一片大好。

而希特勒的分兵計劃是把“雙刃劍”,雖然穩住了南翼戰線,但也給蘇軍足夠的喘息機會,直到十月初,中央集團軍群才集結了180萬兵力、1700多輛坦克、1400架飛機等全面進攻莫斯科,而蘇聯的寒流比往年來得更早了,十月初氣溫開始急降再加上雨季,德軍裝甲部隊和士兵開始苦不堪言,根本發揮不了德軍閃電戰的威力。

到了十二月初蘇軍開始反攻階段,氣溫降至零下20至40度,似乎“上帝加入到了蘇聯國籍”德軍開始出現一系列窘境,進攻部隊停滯不前、大批士兵凍死、坦克開不動等,最終戰線導致節節敗退,損失了幾十萬部隊,包括大量的坦克裝甲,直到後撤了一百多公里才穩住了戰線。

蘇聯的冰凍是在十二月初才降臨的,那為什麼德軍不及時空投冬裝或者搶當地居民的棉衣呢?

首先,希特勒高估了德軍的閃電戰。希特勒曾經計劃在冬季來臨之前拿下蘇聯,直到打到莫斯科郊外時,德軍的閃電戰不管是在歐洲大陸還是蘇聯境內,橫掃一切未嘗敗績,所以希特勒壓根沒重視冬衣的配置。從進攻莫斯科到蘇軍反攻前一個多月,希特勒才急忙下令大量生產套棉衣,而此時德軍莫斯科前線已經處於崩潰,完全沒空中優勢,空投為時已晚。

其次,希特勒低估了蘇軍的補給能力。在實行“巴巴羅薩計劃”前,情報部門曾統計蘇軍的兵力不足兩百個師,但開戰後蘇軍的兵力達到了三百多個師,遠遠超出了情報部門的預計,使得莫斯科會戰蘇軍兵力得到源源不斷補充,包括得以調回遠東防備日本的三十個師。而希特勒進攻莫斯科孤注一擲,並沒有多少預備部隊,直到十二月蘇軍反攻前,希特勒對莫斯林局勢依然樂觀而忽視了冬季物資的及時配發,隨著補給線的拉長,很多冬季物資都推在了沿途車站,此時“遠水救不了近火”,空投也救不了莫斯科戰線的潰敗。

最後,戰鬥民族的“清野政策”。曾在拿破崙巔峰時期率領幾十萬大軍入侵蘇聯攻、佔莫斯科城時,俄國“救星”庫圖佐夫實行了“清野政策”一把火燒了莫斯科城,用嚴寒擊退了拿破崙。而德軍入侵蘇聯所到之處並無多少居民,抓到的大部分都送往了集中營,再說德軍180萬大軍去哪搶這麼多棉衣,搶不現實。


賽門軍略


德國之所以採取閃擊戰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總體國力是支撐不了長久的消耗的,攻打莫斯科受阻後德軍遭遇了巨大困難。由於當時的補給困難情況只有中央集團軍群最為了解,而希特勒對此情況並非完全掌握。但是中央集團軍群是沒有辦法支配空軍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空軍調運的不足。

當然,當時德國空軍需要在西線繼續應對英法方向,東線應對蘇聯,加上本身國力的不足德國的支援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蘇聯地廣人稀,並且路面非常差,地面運輸受到很大制約,德國運輸的車輛經常因為陷入泥濘路面難以前行,各種彈藥物資寄養保障受到困擾。地面運輸不暢,大打加大了空運壓力,德國每天空軍運輸作戰物質等都需要200架飛機以上,所以空運被裝等物質的飛機數量就更加有限。

二戰時期的運輸機沒有現代大型運輸機的運輸能力,航程也非常有限,連續作業能力也比較差。加上天氣等原因,德國空軍執行運輸任務時出現事故的概率也大大提高。大量事故和超負荷運轉讓戰機鼓掌增加,德國空軍運輸能力也就受到極大影響。另外德國軍隊經過的地段基本上沒有什麼人口,加上戰爭打響後,當地民眾都逃走了,所以想要搶奪當地居民的物質也是沒有可能的。綜合國力、空軍調度權、空軍運力、天氣、地面運輸、地廣人稀等多種原因導致了德國物質供應不上出現大量凍死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