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張圖帶你看馬雲與澳大利亞「父親」與導師的半生故事


1980年,16歲的馬雲在杭州西湖邊偶遇來華旅遊的澳大利亞人Ken Morley一家,從此與Ken以及Ken的兒子David成為筆友,而Ken則在回信中為馬雲細心修改英文。 馬雲開始定期與戴維,以及他的父親肯·莫利通信,並和戴維一樣稱肯為"father"。肯告訴馬雲,“把字據留大點,這樣好在回信時把一些‘糾正’,寫在字距空白處"。

在保持通信5年後,Ken在1985年邀請馬雲前往澳大利亞旅行,這也是年輕的馬雲第一次出國。馬雲回憶說,儘管當時7次申請簽證才最終成行,但正是年輕時期赴澳渡過的這段時光,徹底改變了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

馬雲當時隨身帶了100美金,但始終不敢拿出來——這是從全家所有親戚那裡才湊到的,簡直是全家人的全部家當。這次澳大利亞之旅真正地改變了馬雲。“是我沒法想象這麼大的改變。”馬雲說,在紐卡斯爾待的那29天,在他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每次回到中國,在那接下來的10年,我都在想中國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思想,我們要用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圖為Ken和戴維帶馬雲一起去了悉尼的塔龍加動物園。


圖為1985年,馬雲在澳大利亞悉尼。

也正是在1985年,馬雲第一次到訪紐卡斯爾大學。其實,Ken Morley並沒有上過大學,但是經常和馬雲談起這所學校。Ken也曾經為在杭州師範學院讀書的馬雲提供支持,他每隔6個月給馬雲寄一張支票,兩年多時間裡總共寄了大概兩百澳元。

在澳大利亞,馬雲還與澳洲朋友們交流中國傳統的“醉拳”。馬雲一直覺得,是Ken打開了他的“世界之窗”。“我學到的是,你在書本上學到的、你的父母告訴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這個世界太有趣了,這個世界太獨特了,你需要自己去體驗。”在紐卡斯爾,馬雲還驚喜的發現公園裡居然有很多人在打太極,這也是他最喜歡的健身運動。


圖為馬雲在澳大利亞當地的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團體表演猴拳和醉拳。面對外國人的馬雲並不羞怯。在當地郊區的一間會所,他甚至給當地的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團體做了表演,主要是他平時學習到的猴拳和醉拳。

在澳大利亞之行過後,馬雲邀請Morley一家回訪杭州。當年邀請他去澳大利亞的Ken已於2004年去世,他的兒子David說,父親對新的經濟形態很有興趣,後來每隔一年就去一趟中國。如果他需要找到什麼特別的東西,那麼馬雲會知道找誰。

馬雲曾邀請Ken Morley一家在杭州吃飯,並親自下廚。馬雲回憶說,每一次相遇,他們都會辯論很多事物,但Ken總是用極大的好奇心與善意來支持他。馬雲的大學生活並不輕鬆,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雖然不用交學費,但生活費是必須要交的,這筆錢讓馬雲的父母感到為難。於是,肯·莫利再一次施以援手。"錢並不多,一星期也就5-10美元的樣子。因此每隔6個月,我會給馬雲寄一張支票。"


兩年多的時間裡,肯總共給馬雲寄了大概兩百澳元。馬雲後來說,肯和朱迪為他所有的付出,“已經無法用任何言語來形容”。馬雲帶Ken遊覽杭州。

這場友誼持續了24年。2004年9月,在和西湖邊那個少年相識24年後,肯·莫利去世了,享年78歲。曾經的少年馬雲,也已經40歲。馬雲十分悲痛,他在唁電中稱呼肯為"澳大利亞‘父親’和導師"。馬雲難過而遺憾的說,自己曾計劃,有一天能和肯一起乘西伯利亞鐵路旅行。

2008年杭州機場,馬雲少年時期的澳大利亞筆友戴維·莫利在中國的語言體系裡,對這種感情的形容,往往會用“忘年之交”。在馬雲家裡和辦公室裡,一直有個位置,放著他與Ken家人的合影。

37年後,2017年2月3日,馬雲第三次來到澳大利亞紐卡斯爾,肯的家鄉。在悉尼,當馬雲與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會面時,馬雲說:因為ken,澳洲之行是一次感恩之行。馬雲向特恩布爾總理說,Ken為自己打開了一扇世界之窗,這也是他對澳大利亞心懷感激的原因。

如今,馬雲以2000萬美元的獎學金計劃回報Ken。馬雲說,他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像Ken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這是紐卡斯爾大學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規模捐贈。這是少年馬雲的故事,也是首富馬雲的故事。


1985年,還是學生的馬雲,在首次出國去澳大利亞前,曾經被拒簽過7次。但我們相信,友誼永遠不會被拒籤。那些年輕人,他們面前通向未來世界的通道,永遠不會被拒籤。所有發自內心,投射向這個世界,並廣為散播的愛和善意,永遠不會被拒籤。馬雲表示,成功離不開三個商:智商、情商、愛商。記得當時是少年。這個故事只是講述了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情感——無關國界,無關年齡,無關金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