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字看著漂亮卻不算書法,而有些書法家的字看著一般卻被說是精品?

穿越亞馬遜


書法審美亦如衡量一個人的美醜。



一個曼妙的女子,蓮步搖曳,婀娜含情,如果再加上顧盼嫵媚的眼神,儂聲柔語的惜婉,真真是情愛繾綣,我見猶憐!



她美嗎?我也說很美,我也喜歡!那她沒有學識,沒有品味,沒有人格,你也喜歡嗎?當然,喜歡的人還有,可以說非常之多!正常,她真的有勾人魂魄的魅力!



前段時間霸屏的小鮮肉也是如此,塗脂抹粉,染髮銜環,學一學蘭花指,秀一秀嬌滴滴的唇音,即便是美女也自慚形愧,退避三舍啊!



這些男人,女人,固然是凡俗矚目的對象,但是,讓一個有品味,有思想的人來評價,只能歸結兩個字,媚俗!



書法也是如此,你把字寫的顧盼生情,搖曳嫵媚的,那是什麼?中國古典的審美就是媚俗,獻媚於世人之前,取悅世人,博得寵愛,博得嘖嘆!我也覺得好看,我也承認是功力不淺,但是!她真的不是書法的審美方向,或者可以說她就是書法所反對的,所惡批對象!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法需要文人氣,這個氣可以是骨氣,也可以是氣質,神韻,是那種寫出來就能讓人感覺卓犖不凡的氣場,或是溫文爾雅,或是力拔千軍,或是灑脫不羈,或是渾厚古拙,只是,絕不能是妖豔,狐媚之氣!



書法自古就是文人風骨的體現,可以是顏真卿的忠肝鐵膽,也可以是王羲之的書卷瀟灑,可以是柳公權的剛正遒勁,也可以是米芾的個性卓然!



就像音樂的七聲比五聲更豐富,更具表現力一樣,書法也需要把完美打破,所以有傅山的寧醜的理論,完美不是不好,不是不美,是太相似,基本差不多,反而失去了美的延續。寫小說有幾個喜歡著完美生活的?有句話說的好,幸福的家庭都相似,而不幸的家庭才各有各的不幸!



或許,維納斯的手臂折斷了,她才流芳千年!


一笑貫長天


就這個問題,說下自己的觀點……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知道到書法和書法家這些詞語,是從小學五年級的歷史課本上……當時,感覺上邊的插圖裡,有一張顏真卿書法《多寶塔碑》,還有一張黃庭堅書法,沒說什麼碑帖(直到大學畢業,多方打聽,才知道是《松風閣詩》,因為我不是書法專業),當時就感覺這兩幅插圖裡的字十分漂亮,到了初中,高中,歷史書裡還是,提到唐宋書法,插圖還是《多寶塔碑》和黃庭堅書法,我依然感覺很漂亮,尤其是黃庭堅那篇字 ,後來自己開始學習書法後,曾多方打聽身邊練字的朋友,那篇“依山築閣見平川”出自哪裡,他們都說不知道,畢竟十幾年前,網絡不方便,直到有一天,單位來了一個同事,行草書高手,從他那裡知道了,原來是《松風閣詩》……直到現在,我還是感覺黃庭堅的字結構處理的真好,很漂亮!好書法是經歷的住歷史考驗的!說這麼多,只想說明一點,真要是好書法,就是讓小學生去看,也是好的,漂亮的。胡塗亂抹的字,如果和古代書法名家的字放在一起,就是讓小學生看,他們也能看出好壞。所以鼓勵提問題的人,如果自己感覺什麼字漂亮,就是好書法,不要受其他人干擾,或許那些人,才不懂書法。


趙子方書法


這是欣賞水平的高低造成的。

一般人,看見點畫圓潤結構勻稱的字就覺得不得了了,想不通為什麼不是書法。

至於館閣體、印刷體,更是把勻稱美觀做到極致。

館閣體方光烏,結體方正點畫光潔墨跡烏黑,

看起來很爽。

(館閣體)


印刷體則將那些看起來很美的要素固定統一,搞成千篇一律的程式。

(印刷體)

這也就是大眾欣賞水平的美,一種擺在外面的膚淺的沒有個性的美。

古人認為,寫字“要人喜歡易,要人不喜歡難”,“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主張“四寧四毋”:“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四寧四毋”提出者傅山的書法)

有人會說,那現在的“醜書”為什麼又被否定,被認為不是書法呢?

首先,醜書違背書法的法度,不管美醜,已經不是書法。

其次,現在所謂醜書,其實是在變著法吸引眼球討好大眾,而不是表現書法的尊嚴與孤傲;不是物極必反的美,不是特立獨行的個性創造,是把書法的“醜”簡單化表面化了。

另外,書法的字是要有文化內涵的。這裡的文化不等於知識,有的人寫的字好看,但不耐看,審美膚淺簡單,沒有人生,沒有社會,沒有歷史,沒有三觀……總之沒有文化。沒有王羲之王謝家族的雍容,沒有貴族文人的風雅,不管字寫得多麼漂亮,是寫不出《蘭亭序》的文化味來的。同樣,窮到連一塊整磚都買不起的半截殘磚《阿孃墓誌》的作者,僅僅“阿孃墳墓孟元簡”等十數個字,就浸透了他的生活,表現出深沉的民間文化。

現在有人甚至為這西安碑林裡的半截殘磚寫了詩來解讀它:

“阿孃墓磚

紀廣洋

步入碑林

千百年的積案爭吵不休

走出碑林

一種舒心的遼闊

一塊“阿孃墓”磚刻

卻沉甸甸壓在心頭

大雁塔旁的博物館

有塊唐代的特殊青磚

一個貧民深深的心痕

留下對其母的懷念與祭奠

怎樣一位阿孃

又是如何

艱難貧寒的一生

一塊青磚

 樹立起

她永不消失的身影

唐朝留下無數巨陵大冢

歷史留有無數的功碑侍俑

卻唯有

這沉默經年的

磚刻

令人怦然心動

仰首長天像是青磚砌成

附:《阿孃磚墓記》僅為半截灰磚(15×5×4釐米),上面刻:“鹹通十五年,九月五日,阿孃墳墓,孟元簡。”志文簡不成體,字跡稚拙。唐人習俗,請人撰刻墓誌需付酬金,窮人只得自行書刻,故而簡陋如此。其研究與探索與達官顯貴們相比,自是天地之別。”


何況甲金篆隸楷草行,李斯鍾張杜崔二王顏柳歐趙蘇黃米蔡,各有其文化。

僅以漂亮為目的的字,有那麼多值得玩味的耐讀的東西嗎?

再有,書法應該有豐富的情感表達。

羅丹認為,“藝術即情感”。

但這情感,必須要用書法的法度來表達,書寫者應該戴著書法法度的鐐銬跳舞,不能變書法為繪畫,為表演,為行為藝術。


你看,要把這些講明白都難,何況實際操作!

書法的操作是很特別的,它要求長期日日臨池,沒有天長日久日復一日長期的讀帖、臨帖,哪怕懂了很多道理,實際操作還是不得要領,很多東西表達不出來。

有些話,只有練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聽懂。

比如,書法練習者之間最簡單直白的“寫美了”、“寫甜了”、“寫油了”、“寫乖了”、“寫做了”、“寫俗了”、“碑不碑帖不帖”、”方不方圓不圓”、“做頭做尾”、“潑墨”……,不寫字的人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讀帖練字的人會一聽就懂的。

這說明書法的美是豐富深刻的,絕不是點畫漂亮、結體勻稱那麼簡單。書法並非僅僅點畫結體,也不是一個個字整整齊齊排起來就可以的。

要用抽象簡單表達形象複雜,不是漂亮二字可以勝任。

(看起來比較“醜”的黃庭堅書法,連蘇東坡都說難看得像”死蛇掛樹”,但它的美是深刻的)


大悔憶智冰


小學三年級開始學楷書到現在敬請各位雅教!



hongjiahe


借用莊子的話,一事精緻,足以動人。對於書法作品的要求,起碼也要一字精緻,足以動人。敬畏一點一畫,在精熟之上,用毛乾淨爽勁,氣勢連貫,自然而不平庸,遒麗而文質,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風神雅逸天成,方可稱為好字即書法。




WW老吳寫字


倒底什麼才是書法,,,標準是什麼!!!!我看還是王羲之最有發言權……

這個關於(王獻之)學書的故事就能完全說明這個問題!王獻之學習書法快到(十年)的時候,大概15歲吧,他感覺自己的水平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他的父親(王羲之)認為他還不行,王獻之就很不服氣,決定找個機會整整他父親。。機會終於等到了,有一次(王羲之)急著出門辦事,就在牆壁上寫了個便條,王獻之看著父親走後就把牆上的字給嚓掉了,然後自己重新寫了上去,不過他把(太)字一點留了下來。。整好以後,他就讓他的母親出來觀看,說這是他替父親寫的,問寫的怎麼樣,他母親看後搖搖頭說吾兒寫完8缸水,,僅有一點像汝父。!!!就是太字的哪一點………


王獻之並不服氣,要等他父親回來。王羲之辦事回來之後,看著牆上的字就說…臨走的時候酒喝太多了,怎麼把字寫成這樣,毫無法度慚愧啊!!!一旁的王獻之如遭雷擊當即認錯……

這個故事特別說明了筆法是書法的核心,法度是書法的根,沒有法度不能稱之為書法!!!!!!!筆法在王家都是世代相傳,直到唐代草聖張旭…生性豁達的張旭把筆法傳給(顏真卿)等人,顏真卿把筆法傳給(懷素)……從此筆法傳向民間,也讓筆



法披上了(神秘外衣),,至今爭論不休……

美與醜只是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不是衡量書法的標準……運用筆法的火候功力不倒在美也不是書法,可以這樣說歷史上真正的書家都是從(美變為醜)的……所謂的醜…只是一種感情的表達方式…普通人難以欣賞實屬正常。

趙孟頫的行書就很漂亮,很多不懂書法的人都喜歡,但是寫的像趙猛頫的人的字卻不一定是書法,百分之99的人沒有趙猛頫的功力,所謂的漂亮只是個假象而已,就像現在的很多名人字畫,最多算是毛筆字吧!


畫斷黃河西來水


什麼是書法,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夠出名,夠有錢,寫出狗屎都是有個性的。默默無聞,市井之徒,寫得再好,再漂亮都是江湖體,畫字……


龍醒陽一


其實這個問題,古人也在討論

正規的書法訓練,有理論,有筆法,有技巧,有心法(即意境);而有的人,沒經過專業訓練,卻也能寫一手漂亮的好字,這在古人有個專用的名稱"善書者"。

下里巴人應和者眾,而陽春白雪曲高和寡,要領悟與欣賞陽春白雪的境界,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藝術積澱的

這段時間,突然對鋼筆字鋼筆畫產生興趣,信手塗鴉了一點,請大家批評指正







習兿無涯


大部分普通人對於書法的欣賞水平還停留在

“正楷之外皆是醜書的階段”。

這是一個欣賞水平的問題。

打個比方,全國各地都有的現象,公園或者是小花園,某些大爺拿著蘸了水的拖把,寫字。

往往寫的都是一手十分漂亮的字。

但是他到底是寫的什麼呢。

是臨帖?即興創作?還是為了好看這樣寫的?

還是有筆法上的借鑑,筆法師承何處?


這些就是和真正的書法的差異點。

書法的欣賞不單單是看它的的“美”與“醜”。

就像是你看到了一位十分美麗的女性,不用你來說,大家也都知道她長得十分漂亮。

這是一種粗俗、膚淺的認知。

老缶(吳昌碩)的篆書,大家風範一覽無餘,金石氣息濃厚。

王樹秋的字作品,《山川之美》

大部分第一眼看上去,會產生不是很好看的那種感覺,對嗎?

但這是魏碑風格明顯的碑學書法。

實際上,很了不得,功力很深厚,只是相對於書法的帖學,研習碑學欣賞碑學的人少罷了。不代表著他不好。


最後上幾幅自己的作品供大家參考。

《肖文飛擬古之米芾系列》 48×26cm 2018年 作品

杜甫《枏樹為風雨所拔嘆》肖文飛 2019作品



肖文飛書法


就連民國文豪沈從文先生都感言,宋四家沒有一個仔細寫字的,因而一般群眾看不懂拙、不喜歡拙也是情理之中的工作,拙書尚且如此,更休題“醜書”了。但是“專業”的學者專家明顯對“拙”更感興趣、更為喜愛,從國展大賽的著作看,“拙”佔主流、“拙”字當道,是無須爭論的現實。

專家與群眾的審美有所差別是正常的,但走到截然相反的對立面,對書法藝術而言,恐怕不是一件功德。藝術探究之路能夠彎曲彎曲,但大的方向不宜南轅北轍,不是東西壓倒西風便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個對立需求有所調合。“專家”未必就對,而群眾未必就錯,在對“醜書”的批判上,我的態度歸於群眾這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