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更好地成爲自己--討好型人格

生命是為了更好地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改變更好地成為自己--討好型人格

你是否也過於注意別人的反應,迎合別人的期待,在很多時候沒有原則和底線。

別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時候,明明自己已經很不愉快了,但還是不會表達出來。

我們討好型的人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為一直被教導,你不能以自己的感覺為中心而活。

表面上,我總是笑臉迎人,可心裡頭,卻是拼死拼活,在凶多吉少、千鈞一髮的高難度下,汗流浹背地為人類提供最周詳的服務……

改變更好地成為自己--討好型人格

而且,無論我被家人怎樣責怪,也從不還嘴。

哪怕只是戲言,於我也如晴天霹靂,令我為之瘋狂,哪裡還談得上還嘴……

只要被人批評,我就覺得對方說得一點都沒錯,是我自己想法有誤。

因此我總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擊,內心卻承受著瘋狂的恐懼。”

太宰治說的“瘋狂的恐懼”,就是對被拋棄的恐懼。

這種恐懼壓倒一切,他為了避免這種恐懼可以付出一切,討好算什麼,滑稽又算什麼,只要不被拋棄,做個殭屍也可以。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撞火車自殺前留遺言“生而為人,對不起”,是太宰治真實的自殺遺言。

改變更好地成為自己--討好型人格

他的這本小說名也經典地反映了有嚴重被拋棄創傷的人的感受——《人間失格》。

若嬰幼兒時未被看見,自己感覺都沒有在人間存在的資格。

有這種感覺做底子,那麼,隨便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也即那些偶爾能與別人建立哪怕再鬆散鏈接的方式,都會極度執著。

松子一直試圖讓爸爸看見自己,卻永遠受挫,直到一天,她靠做鬼臉贏得了爸爸的一個笑容。

從此後,她一生中做了無數次鬼臉,每一次做時都是為了討好別人。

可是,這個可怕而滑稽的鬼臉,只能討好父親,卻會嚇著其他所有人。

最終,她覺得自己人間失格。

說到資格,我沒有資格看到雷鋒的真實存在。但若從表面看,也很符合心理學道理。

一個孤兒,當做好人時能得到關注,甚至是最高領袖的關注,那他自然會對此形成超級執著。

中國式的圖景,譬如傳銷、成功學,等等,都有這樣的一個底色在:

無數有嚴重被拋棄創傷的人,拼命去抓住一點什麼,以此形成一種存在感。

但同時,只要一孤獨一安靜,就會感覺到要命的空虛。

希望我們能改變這一圖景。

改變更好地成為自己--討好型人格

解決方案:是每個人自己的覺醒。

你意識到了,你先覺醒,而不是你覺得別人問題太大了,然後逼著別人覺醒。

特別不能的是,意識到媽媽對嬰兒的致命影響,於是指責她為嬰兒的一切問題負責。

相反,真正需要做的,是愛護她,給她寬鬆有愛的環境,她有了愛,就可以更好地傳遞愛。

所以切記一點:自己的覺醒就夠難了,逼別人覺醒更難。

並且,你覺醒了,會帶來整個家庭的轉變。

最後,無論你的成長環境如何,無論你是何種性格,都將蔣方舟的這段話送與你:

“每個人都有一個他獨特的價值,在他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他有可能顯得很笨拙。

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

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

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希望大家都能改變更好地成為自己,與諸君共勉!

改變更好地成為自己--討好型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