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蘋果 大扶貧

小苹果 大扶贫

“要是沒有30年前政府發展蘋果產業的規劃,就沒有現在鄉親們的好日子。”要說起種蘋果的甜頭,靜寧縣李店鎮徐岔村的老支書郭忠最有發言權,從滿頭烏髮的小夥子到兩鬢花白的老漢,郭支書用大半輩子的時間見證了“小蘋果”的“大扶貧”作用。

徐岔村是李店鎮西山上的一個小山村。80年代末,這裡交通閉塞,經濟落後,群眾觀念守舊。政府大力推廣蘋果產業時遇到群眾的質疑和阻撓,幾年下來,只見栽果樹,不見果樹活。1992年,郭忠當上村支書後,經常往返於鎮上的他,親眼看著人家川區的田地變成了成片的果園,川區的群眾靠著果園實現了致富脫貧,而守著土地種糧食的徐岔村民們,日子卻越過越窮。於是,在他的帶領下,村上開始出現了劉金隨等最早脫貧富起來的一批人。而他自己,如今已通過種蘋果實現了小康夢。

看見了光明“錢”景的徐岔村民開始轉變觀念,積極栽植蘋果樹,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來。靠種蘋果穩定脫貧的村民王軍利告訴記者,去年他家的蘋果被客商以4元的價格收購,刨去各種成本投入,純收入5萬多元。“當然,與村裡那些年入10萬元以上的種植大戶還有很大差距。”

同樣,常坪村也只是李店鎮東山上一個只有100餘戶人家的小山村,但卻因為“常坪塬”上飄香的金果而遠近聞名。每年蘋果採摘季,四川、重慶、陝西各地的客商都會蜂擁而至,預定、搶購這裡的紅富士蘋果。

然而,隨著果品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的山區果品卻以優質短枝片紅富士的品種優勢深受外地客商青睞,而川區村社的劉晉、薛胡、王溝、郭柴等地果農已經在為品系落後、樹體老化、園區鬱閉、果品質量越來越差而發愁。

如何推動蘋果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成為全縣性的產業發展新難題。

李店鎮在這方面努力做了許多新的嘗試和實踐。從薛胡村老果園的疏枝、間伐改造,到王溝、郭柴兩村的整體挖除,改建矮化密植園,再到今年的劉晉村“三變”+育苗基地就業園、“三變”+蘋果種植託管園,李店鎮蘋果產業的扶貧發展路子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新局面。

據鎮長陳小兵介紹,除了規模發展、標準管理,提高果品質量,緊跟市場外,鎮上還成立了果產業協會,建立了3個產業支部,並在17個行政村成立了果業專業合作社和電商網點,通過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依託蘋果產業把更多的貧困戶帶上小康路,真正使小蘋果成為可“繼承”的傳家寶。

夏季的李店原野上,處處呈現著金果人家的秀麗畫風。在果園裡幹活的王溝村貧困戶吳建永臉上掛著自信的笑容。他告訴記者,家裡新植的3畝矮化園今年已零星掛果,明年掛果會更多。“這幾年套種了西瓜,辣椒,收入也沒有落下,家裡的日子會越過越好,我們一定能夠實現脫貧!”他說。

小蘋果,大產業。它把越來越多像吳建永這樣努力奮鬥、自力更生的貧困戶帶上了脫貧路,讓越來越多像郭忠這樣勇於納新的開明農民實現了小康夢。

(本網通訊員楊亞軍報道 編審:李娟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