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棉花的農民是不是越來越少?爲什麼?

lmy0817


如果有什麼技術問題,可以關注上面私信。

新疆可以種植棉花

其實,這個問題是投資問題,一般來說,是要看投資收益比的,對於投資來說,我們先看成本:

第一是成本問題:

1、新疆地方

手摘棉:植棉成本1879元/畝,其中生產成本671元/畝,人工成本1008元/畝,機械作業成本153元/畝,其他成本47元/畝,在總成本中所佔比重分別為35.7%、53.7%、8.1%和2.5%。總體來看,人工拾花用工費所佔比重最大,為43.6%,其次是化肥和水電費,分別為14.0%和10.1%,若加上租地費用410元/畝,新疆地方手摘棉種植總成本為2289元/畝。

機採棉:植棉成本1190元/畝,其中生產成本671元/畝,人工成本131元/畝,機械作業成本341元/畝,其他成本47元/畝,在總成本中所佔比重分別為56.4%、11.0%、28.7%和4.0%。總體來看,化肥所佔比重最大,為22.1%,其次是水電費和機械拾花費,分別為15.9%和15.8%,若加上租地費用410元/畝,新疆地方機採棉種植總成本為1600元/畝。

2、新疆兵團

機採棉:種植成本1450元/畝,其中生產成本824元/畝,人工成本117元/畝,機械作業成本420元/畝,其他成本89元/畝,在總成本中所佔比重分別為56.8%、8.1%、29.0%和6.1%。總體來看,化肥所佔比重最大,為25.7%,其次是水電費和機械拾花費,分別為16.7%、13.9%,若加上租地費用410元/畝,新疆兵團機採棉種植總成本為1860元/畝。

本次調查,我們對全國尤其是新疆主產地區的面積和單產再次進行了核查,同時綜合交售、加工情況,以及疆內絮棉、紡織企業未入庫公檢自用棉和兵團預留的來年試機棉等因素,將2017年新疆產量上調至501.3萬噸,全國總產量上調至612.7萬噸。

第二、誰幹的問題

棉花沒有那麼難,也沒有那麼簡單,重點在於6月7月8月三個月的管理。這個時間,如果委託職業人管理(俗稱二老闆),那麼管理者是否用心,非常重要。如果你自己承包土地,那麼這三個月是否可以呆的住的問題。

第三、收益問題,不管怎麼說,棉花屬於大宗商品,理論上還是收益比較穩妥,記住,是穩妥,而不是高收入,相對其他的暴利產品來說,比較穩健,如同小麥、玉米。這裡面考慮兩個核心要點:

1、價格問題,按照現在國家的數據,一般來說18600元每噸的皮棉,大體上是未來的一個方向,具體2019年是否上漲,大體上,按照我國的脫貧時間節點,大概2019年會指導在19000左右(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2、產量問題。產量一般來說,新疆平均330公斤,每公斤按照7元計算,那麼大體上的毛收入為:2310元,扣除成本,大體上為710元。

這個成本,計算方式呢,有爭議,因為地租,現在地租平均在800元,所以,大體上平均每畝利潤300左右。這個時候就可以計算投資收益比了。

當然,如果你比平均值高,在400公斤產量,那麼利潤上,你的收入在800左右。

所以,我們對於承包土地,有個觀點:

1、產量一定要達到400以上的標準,才有承包土地的意義。

2、建議承包不低於200畝土地,這個才有意思,最基本,要確保收入在6萬以上,好一點收入,可以突破在16萬的。當然,有些高手中的高手,產量在600公斤,怎麼玩都可以。

我們只列舉大數據下的概念。

【本文為調查數據,僅供參考,不做投資意見,如果有任何技術問題,可以關注我們】


柯員之家美女帥哥說


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現在農村種植棉花的農民真的是越來越少了。雖然種植棉花比小麥玉米收益多很多,但依然被很多農民放棄了。為什麼?因為種棉花不是一般的農民能堅持下去的。

等棉花收下來,看到雪白的棉花確實很欣慰。一畝地收入大約在3000元,除去種植的費用大約500元。這樣純收入大約在2500元。看似不少,相比較去城市裡打工,或者找點零散的活做做,比種棉花輕鬆的多。收入卻比種棉花高。農村是種棉花種地的人,都是走不出去,或者家裡有其他原因的。現在農村能往外打工的,能走的基本都走了。不會留下來種地的。

我從小在農村生活,對農活很熟悉。尤其對種植棉花更是深有體會,從播種的時候,需要給棉花蓋上一層薄膜,用來保證棉花種子得到充足的陽光和預防病蟲害。等棉花發芽後,還需要把薄膜下的棉花一顆顆的摳出來。

等棉花長起來後,更是幹不完的活,需要打尖,掐枝拔葉的。打藥施肥澆灌,等棉花開了還需要一個個的拾棉花,拾棉花是個功夫活,一行行的棉花揹著一個袋子去用手拔下來。

你能體會到這中間的辛苦嗎?

種棉花的農民越來越少就是這樣的情況,除非一個人承包幾十上百畝的農田,來規模化種植棉花,才能看到可觀的收益。所以現在種棉花的越來越少是正常的。


回憶三農


2000年之前的農村,家家戶戶的土地種植中都會或多或少的種植一些棉花來為家庭增加收益;隨著社會發展的步伐加快,2000年之後截止至今種植棉花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直接進入正題,一品君作為一名純正的老農人,在此以個人的觀點為大家解開心中的疑惑!

1.棉花種植、採摘及收穫工序複雜費時費力

種植過棉花的農民朋友都清楚,棉花從種植到採摘,再到最後棉花枝幹的清除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願意繼續在種植棉花作物上花費此投入;

2.棉花市場價格起伏不定,虧損嚴重

近些年,棉花的市場價格持續低迷,並且棉花的種植成本相對較大;種植棉花的收益和投入成本不成正比,還有就是國家近些年對農村實行的強制性農產品結構調整,造成了種植棉花的補貼越來越少,所以種植棉花的農民會越來越少;

3.種植棉花收益相比其它行業,相差甚遠

隨著農民思想不斷的開闊,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開啟了各自的打工賺錢模式;田間種植棉花的收益相比外出打工所賺到的錢差之甚遠;農民在家種棉花及其它作物還不如出門打工賺得的錢的三分之一,所以種植棉花的農民會越來越少。

總結

以上即為我對當今社會,為何種植棉花的農民朋友會越來越少的三點原因;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棉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有很大的用處的,就如最平常的大家蓋的棉被,還是棉花的暖和;最後,一品君問下您的家鄉還有農戶種植棉花嗎?

謝謝大家!看到此回答的朋友,如果您又不同觀點敬請在評論區留言!

一品三農


先說位置,老家在河北農村。記得小時候村子裡面種植棉花的農戶並不少,甚至村子裡老房子牆表還有這樣標語“為了國家多種棉花”。小時候棉花的價格不錯,棉站上最高每斤能到三塊錢,人們還是有很大的種植熱情的。現在來說鎮上的棉站好像已經關門了,也很少有人會種棉花了,即使種了棉花也供自家做被褥用。

雖說河北是棉花的主要種植區域之一,但老家裡人多地少,在我們村裡真的是平均一個人一畝幾分地。棉花畝產大概在400-800市斤左右產量波動比較大,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植棉花來就不合適了。看似棉花的價格不錯,若遇到了小產年還不如種一些糧食省心。


棉花的管理非常的麻煩,從出芽就要進行扣膜,打藥,等棉花上長到一定高度還需要“掐尖”,並且大概兩週半月還需要一顆一顆的對於棉花精收拾,打藥。棉桃開花後還每天還要人工採摘,並且要持續很長的時間,等摘完了棉花之後,棉棵也需要人工拔除。缺乏自動化,佔用太多的勞力,這也是老家種植棉花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按照我們村子附近的情形來看確實種植棉花的越來越少,其他的地方暫時不知道。


鄉下小土著


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由於農村種棉花太辛苦,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關係,所以被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而改種一些可以機械化程度比較高的農作物。

例如小麥,玉米等普遍的農作物。 假設一下,怎麼能提高農民種棉花的積極性。我倒是有個辦法,但是實行起來有困難。 如果執行到位,那是雙贏。


讓少數人承包土地,把土地進行規模化,每戶承包50畝或者100畝為基準,這樣承包戶就能通過規模化的田地進行種植經濟效益比較高的農作物。在農忙的時候,承包戶可以讓其他農民來幫忙,幫忙的農戶按工時獲得收入。


這樣就能保證承包戶的積極性,但是大部分農民是不願意的,因為他們會看著承包戶擁有大量田地而眼紅,這個時候就需要村裡有幾個像樣規模化的加工廠來組織剩餘的勞動力工作,通過加工廠帶動沒有田地的農戶獲得打工收入。

這樣就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只要能正常運轉起來,真的可以實現雙贏效果。 現在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種棉花的農民越來越少,歸根結底還是收入得不到滿足,什麼時候種地的收入能和外出打工獲得的收入差不多的時候,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就高了。


最三農


我是農民,我也會種棉花,一個人也就能種五畝棉花,從耕地到播種,到中期管理,一個人沒有其他時間,都要在棉花地裡勞動,棉花從播種到收穫要經過六七個月時間,就按六個月來說,一個人的種棉花的勞動收益遠不如打工掙錢多,如果再加上成本投入,一年下來比較一下,真沒有打工掙錢多,咱們可以算一筆賬,每畝地產籽棉600斤,五畝乘600斤等於3000斤,每斤棉花5塊錢等於15000塊錢收益,再除去種地成本,(包括耕地,播種,籽種,地膜,農藥,澆水)約1600元,餘13400元,平均一個月2233元,打工一個月三千多,種地兩千多,一個月吃虧一千多,這樣算來誰還種地?種地又累又辛苦,真沒有打工舒服,你明白了嗎?


李雲龍133158548


種植棉花的農民是不是越來越少?為什麼?作為一個農村老農,看到了走進來談一談我們農村種棉花的經歷。


在六七十年代,農村那怕是少種農作物這些五穀雜糧,老百姓那怕餓肚子,各生產隊都要種植棉花。在那個年代,首先得了解棉花的重要性。在那個年代棉花屬於軍用物資。把好的皮棉全部上交國家,搞社會主義建設。剩下的劣質皮棉分給社員群眾。

在那個年代,我們的各行各業都離不開棉花。解放軍的軍服和工人的服裝,都是棉花製成的。在我小的時候聽說我國修建的第一座南京長江大橋,都投入了不少的棉花。可想在當時棉花的重要性。



在六七十年代,家家戶戶更離不了棉花。穿的衣服是老粗布。作的鞋都是一針一錢用棉花打成的小繩縫起來的。哪還用說無論是鋪的蓋的穿的那一樣都離不開棉花。

到八九十年代,土地分產到戶,也算進入經濟時代,國家強大了,農民也富有啦。無論穿的蓋地都不帶一個棉字。棉花的種植逐年在減少。不是農民種植棉花的越來越少,而是各種農作物種植的都少,這是按照各地區的保有量和重視度重植的。這就是經濟社會的必然規律。而不是農民種棉花的越來越少。



農村農民工萬歲


我小的時候我們家也是種棉花的,那時候棉花是賣六塊錢左右一斤,但是也沒有專門留空地種棉花,一般都是春節前後種玉米,四五月份的時候就在玉米間隔的排中撒下棉花種,再拿點薄薄的土層埋了,七八月份收玉米的時候,棉花枝也長到五六十公分了,收玉米的時候掰下玉米棒後要小心翼翼的把玉米杆踩到地上,要是不小心踩到棉花枝,會被大人罵的,那時候我還不會用噴霧器,我不知道種棉花要噴很多次農藥,因為棉花葉很容易招蟲。還得放很多次化肥,到秋天的時候,如果遇好好天才會有好收成,如果遇上陰雨天氣,花桃就掉了,就結不成棉花了,那時候母親也只種了幾年的棉花,雖然棉花的賣價比玉米和稻穀都高好幾倍,但是覺得太難打理,成本又高,只有作罷,母親並沒有賣完所有的棉花,她每年都會留下一些棉花,然後到加工棉胎的地方去打成棉胎,用塑料袋裝好,她說要給每個孩子準備兩床。如今我蓋的棉被就是自家的棉花打的,很厚實,很暖和。


吾同木棉


謝謝邀請。我搞鋼結構去了好多地方,沿途看到種植棉花的農民的確是越來越少了。在九十年代左右,農民出去打工,還沒有那麼多崗位,大部分農民還是靠耕地為生,啥貴種啥,當時我們那裡主要的經濟作物就是花生和棉花。種植棉花是費時費力和高投入,先打花堆下苗床,然後再移栽,在生長過程中還得加強管理,光打農藥就得十幾遍,追肥也得兩、三次,當中還得抽空掰花叉。整個秋季基本上都忙到棉花上了。要是到收成遇到好天還可以,遇到連陰雨天,花桃兒就爛到地裡了。另外價錢也是一方面,跟現在的其它作物一樣,跟風種植面積大就便宜,賣不上好價錢。以後這十來多年就不一樣了,農民出去打工好找活兒,掙來的又是現錢,收入又高,風險又小,比在家種棉花強。因此上農民種植棉花也就越來越少了。謝謝閱讀!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