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價格爲什麼能一直居高不下節節攀升?讓我來告訴你原因吧!

歐洲琺琅彩歷史:

●1446年 ——琺琅彩技藝發明於法國邊陲小鎮佛朗德斯(Flanders)。15世紀末法國利摩日(Limoges)以其製作內填琺琅工藝發展成為琺琅重鎮。

●1518年——貝爾納丹·德·羅丹移居利摩日(Limoges),以製作琺琅器為生。

●1575年——貝爾納丹·德·羅丹去世,其子接替其位,並世代相傳。貝爾納丹·德·羅丹之孫皮爾斯·羅丹完整繼承了其祖父的手藝並作了大量改進與提升,成為法國著名的琺琅工藝大師。

●1639年——法王路易十三召見皮爾斯·羅丹,並令其專為法國宮廷創作御用琺琅彩器,琺琅彩歷史的華麗篇章由此揭開。

●1668年——皮爾斯·羅丹(Pierce Rosin)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將一件銅胎畫琺琅鼻菸壺獻給康熙(後被收藏於故宮博物館)。

●1689年——法王路易十四(LouisⅩⅣ)建造凡爾賽宮,將羅丹家族的精美琺琅器永珍藏在氣勢磅礴、華麗非凡的凡爾賽宮。

琺琅彩價格為什麼能一直居高不下節節攀升?讓我來告訴你原因吧!

中國琺琅彩瓷的歷史:

瓷胎畫琺琅的創燒,與康熙皇帝對畫琺琅的喜愛有密切關係。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在紫禁城內武英殿附近設置琺琅作,主要生產銅胎掐絲琺琅和鏨胎琺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復臺灣,廢除海禁,歐洲的金屬胎畫琺琅器作為貴重工藝品,由來華的傳教士帶入廣州,並進貢內廷。這些舶來的畫琺琅器以它精細的彩繪技法和華麗的裝飾風格,而深受皇宮貴族和廣州地方官員和土庶的喜愛。由當時歐洲傳教士的私人信件得知,康熙皇帝對這種洋玩意兒也很感興趣,併力圖使中國的琺琅工匠掌握這門技術,於是廣州和北京內廷琺琅作的工匠分別在兩地試燒畫琺琅,經過大約10年的時間,藏品出手:一線拍行藏品甄選秋季拍賣,一五九,二七五,二七二,四八,石。成功地燒製出了我國的金屬胎畫琺琅器。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後,隨著廣州和歐洲的畫琺琅器製作匠師進入內廷,參與指導造辦處琺琅器的生產,甚至親自操作,畫琺琅器的生產遂呈現繁榮景象。康熙五十五年,經廣州巡撫楊琳推薦,廣東畫琺琅匠師潘淳、楊士章,並有西洋人三名,法藍(琺琅)匠二名,徒弟二名,進入內廷。康熙五十七年,奏準武英殿琺琅作改歸養心殿,增設監造一人,顯示出康熙皇帝對琺琅器生產的重視。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國畫琺琅藝術家陳忠信被召至內廷指導畫琺琅器的生產。在中外匠師的共同努力下,宮廷造辦處琺琅作很快熟練掌握了金屬胎畫琺琅燒製技術,並燒造出一大批具有濃郁宮廷韻味的金屬胎畫琺琅器。同時,造辦處琺琅作還嘗試著將這種技法移植到瓷胎上,於是便產生了瓷胎畫琺琅,即今人所稱的"琺琅彩"。

琺琅彩價格為什麼能一直居高不下節節攀升?讓我來告訴你原因吧!

瓷胎畫琺琅的工藝特點:

●琺琅沒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琅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琺琅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

●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琺琅彩瓷器可以說秉承了歷史上中國陶瓷發展以來的各種優點,從拉胚、成型、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製的技術上幾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時期出現了很多極其優秀的陶瓷作品,但琺琅彩在製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畫工也不是一般的窯工,而是皇宮裡面頂尖的專業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

琺琅彩價格為什麼能一直居高不下節節攀升?讓我來告訴你原因吧!

1、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少見。

2、造形:多為碗、瓶、煙壺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

3、底釉:為純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黃,釉面光滑潔淨無疵。

4、琺琅彩色。色極鮮豔且柔和,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出現七、八種顏色,多達十多種。

5、色料特點。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觀。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覺到,若用十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這一現象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徵。而粉彩則感覺不到有凸出的情況。

6、繪畫與紋飾,琺琅彩器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功筆畫;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琺琅彩大多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紅、黃、蘭、綠、紫、胭脂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