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實四件事 統籌推進去產能

抓实四件事 统筹推进去产能

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破除無效供給,今年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

1.5億噸的煤炭去產能目標,超出了業界的預期。相較於前幾年,難度更大。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深受業界關注。對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指出,今年的去產能工作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重點做好“破、調、改、安”四件事。“破”是繼續破除無效供給,“調”是要調整優化行業結構,“改”是要推進企業兼併重組,“安”是要做好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

破、調、改、安,四位一體,涵蓋了煤炭去產能工作的核心和關鍵問題,只有統籌施策,協調推進,切實抓實這四件事,才能確保完成年度去產能任務,提升煤炭供給質量,優化行業結構,推動煤炭高質量發展。

“破”——破除無效供給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執行環保、質量、安全等法規標準,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減少無效供給要抓出新成效。

抓实四件事 统筹推进去产能

去產能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退出低效產能,破除無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改善供求關係,滿足市場需求,這可以說是去產能政策設計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去產能的根本目的和客觀要求。只有“破”得徹底,做到落後產能應退盡退、應退早退,才能改善供給體系質量,提升經濟發展效益。

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主戰場,過去五年來,全煤行業深化去產能工作緊迫性的認識,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市場化、法制化、規範化並舉,共退出煤炭產能8億噸,極大地改善了供求關係,企業經營狀況明顯改觀,行業經濟運行漸漸趨於平穩有序的良性態勢。2017年年底,全國煤礦數量從2015年的1.08萬處減少到7000處左右。

另一方面,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煤炭行業相對落後產能依然較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30萬噸及以下小煤礦仍有約3500處,產能約為5億噸,這些煤礦產量佔全部產量的10%左右,安全事故佔比卻在50%以上。在全部煤炭生產能力中,達到一級安全質量的標準化煤礦只有18億噸,不到有效在產產能的一半。

由此可見,全力退出落後產能,破除無效供給,這仍然是今年煤炭行業的重要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維護煤炭經濟平穩運行。

抓实四件事 统筹推进去产能

“調”——調整優化行業結構

優化行業結構,提升行業積極運行質量和效益,培育和壯大新動能,這是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工作。

隨著近年來煤炭去產能工作的穩步推進,煤炭行業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實效,煤炭行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增強了行業發展活力和經營效益。然而,對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目標和要求,調整和優化煤炭行業結構,仍需付出艱辛的努力。

5年時間退出8億噸煤炭產能,從總量看去產能進展順利,但煤炭行業相對落後的產能仍然較多,結構性去產能的任務仍然艱鉅。今後一段時期將是煤炭產能有增有去、進退並重的格局。通過先進產能有序地增,實現落後產能儘快地退,既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又擴大優質增量供給,進一步優化行業結構,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對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指出,今年煤炭行業要統籌做好化解過剩、優化結構、保障供給等工作,逐步實現從總量性去產能為主向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產能為主轉變,促進煤炭全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要加強行業運行監測分析,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價格保持在合理區間,不能暴漲暴跌。要通過產能置換指標交易等市場化手段,加大煤炭優質先進產能的釋放力度。

國家能源局近日發佈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也強調,要嚴格落實煤炭產能減量置換政策,積極發展先進產能,以神東、陝北、黃隴、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為重點,有序核准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煤礦,進一步優化煤炭供給結構。

抓实四件事 统筹推进去产能

“改”——推進企業兼併重組

把處置“殭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加快退出違法違規、不達標和安全風險大的煤礦,引導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等煤礦有序退出,依然是今年煤炭去產能的重點工作。

在加快對“殭屍企業”破產清算和重整的同時,要進一步提升煤炭產業的集中度和競爭力,推進煤炭企業及相關聯產業兼併重組,促進各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這是謀求形成煤炭及上下游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更好發揮協同效應,提高抵禦市場風險能力的有力舉措。

對此,國家給予強力政策支持。不久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12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併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鼓勵煤炭企業開展橫向、縱向重組,以擴大規模,提高質量。《意見》明確提出,支持發展煤電聯營、支持煤炭與煤化工企業兼併重組、支持煤炭與其他關聯產業企業兼併重組。

做好這項工作,關鍵是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鼓勵煤炭、電力企業兼併重組,引導煤電、煤運、煤化工上下游產業融合,儘快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幹企業集團,優化結構佈局,提高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抓实四件事 统筹推进去产能

“安”——做好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

要去產能,更要“保飯碗”。“把職工安置好,是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化解和淘汰過剩產能中最關鍵的問題”。李克強總理曾這樣強調。

在過去幾年中,煤炭行業響應國家的去產能政策,發揚大局觀念和創新精神,積極探索內部安置、外部分流、轉移就業、創新創業、自主擇業等多種分流安置方式,努力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確保去產能工作順利推進。

隨著去產能的推進,人員安置將成為工作的難點。這就需要把職工安置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首要工作,同部署、同安排。要發揮各方的積極性,用好中央財政專項獎補資金,做好企業職工的安置工作。

充分發揮社會政策的託底作用,拓寬職工分流安置渠道,特別是要把握四個最主要的分流渠道,包括內部分流、內部退養、轉崗就業和創業、公益性崗位的“託底”。加大再就業幫扶力度,對就業比較困難的人員,要採取加大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力度,一對一地落實他們的就業崗位。國家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中央財政專項獎補資金要及時撥付,地方和企業要落實相關資金與措施,確保分流職工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抓实四件事 统筹推进去产能

積極穩妥處置好債務,及時發現並化解處置風險隱患,進一步落實“有扶有控”差別化的信貸政策,積極推進市場化債轉股,推進金融行業與實體企業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總之,當前的煤炭去產能工作進入了新階段。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需要全局性思維和針對性強的手段予以應對。上級部門強調抓實“破、調、改、安”四件事,是以立體性、多層次的系統性思維,為煤炭去產能進行宏觀和頂層政策設計,是煤炭行業開展工作的根本遵循,也必將確保去產能穩步推進,取得更大實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