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舌尖上的中國3》第八集播完,這一季也正式完結了。

這一季的豆瓣評分只有4.4分,比起堪稱神作的第一季9.3分,用“撲街”來形容第三季好像也不為過。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在第六集《酥》撥亂反正了一下後,在結局篇第八集《合》,《舌尖3》終算挽回了中國美食類紀錄片頭牌的尊嚴。

這一集的開頭就很有意思。

它的開頭是用一句打招呼開始的——

“吃了嗎?”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果然不假。

連見面打招呼的第一句通常就是“吃了嗎?”

反觀老外,都是Hi、Hello、What's up之類的。

導演在這一集的開篇就提出一個非常宏大的問題“中國美食長盛不衰的生命力從哪裡來?”

然後導演開始了他的表演。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1.

先是介紹了川菜大師陳伯明。

當我看著陳伯明和一眾川菜老夥伴討論該如何扭轉人們認為川菜就是麻辣一味,讓人們重新認識傳統川菜的時候,感覺好像看到,一幫早已退隱的武林高手,對如今武林的痛心疾首,決定重出江湖一樣。

但他們並沒打算因循守舊,而是打算兼容幷蓄,推陳出新。

“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這幫老前輩要捍衛的不是劍法招數,而是本門(川菜)的心法奧義。

好有一種看武俠電影(或者說黑幫電影)的感覺。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正當你在想——面對如今這個大時代,他們能成功嗎?

2.

導演卻話鋒一轉,談起了東北酸菜。

大學生物教授和他東北老媽子的醃酸菜較量。科學和土法的較量。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教授是通過實驗室萬里挑一培育出來的乳酸菌,在現代化工廠嚴苛的環境下發酵而成。

而他老媽則是按照東北人的傳統,一層白菜一層鹽,層層碼滿,然後將一切都交給時間。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誰做的才是“最好吃的酸菜”?

3.

話鋒陡然又一轉,轉到了山西和廣東。

山西洪洞的山西火鍋和廣東梅州的客家盆菜,都是將各種各樣的食材共治一爐的美食。

相隔千里,卻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這都是因為,中國人千百年來為了生存,也為了更美好地生活而遷徙和融合。

然後,他鄉變成了故鄉,故鄉變成了遠方

4.

東莞莞城今年的元宵,是近十幾年來最有“年味”的元宵。

年前大家都擠城軌去惠州西湖賞花燈,元宵節東莞人不用再上“別人家”,而是在自己家,以往過年都必去的莞城人民公園賞燈。

不過不變的,是一樣的“擠”!

人民公園,最早的名字叫“盂山公園”,建於1912年(民國元年)。

當年花了600兩銀子,有所謂“盂山公園八景”:紅棉山莊春曉、小山陰訪舊、風篁館煮茗、禪心院翻經、半山亭坐嘯、平綠草堂晚步、風滿樓憑眺、詩磚閣聯吟。

只不過這些都在日軍侵華時駐兵公園而悉數盡毀了。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以前,莞城人平日就經常逛人民公園,過年更是必定要去。

過年時門票也會從平日的5毛錢變成5塊錢。

儘管如此,還是遊人如織,人山人海。

我想,就算是猴山的馬騮也會知道什麼時候是過年。因為他們會發現會有無數人圍著他們看,他們都穿得比平時更“紅”、更光鮮亮麗,梳著好看的髮型,更慷慨地給他們拋送吃的。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萬人空巷地向人民公園湧去,這是近十幾年來都沒有見到的了。

其實好看的並不是花燈。

一家老老少少都去逛公園,賞燈賞花賞馬騮。熱熱鬧鬧、團團圓圓,這才是真正讓人高興的原因。

一家人逛的才能叫遊園,一個人逛的只能叫寂寞。

同樣

一家人一起吃的才叫飯,一個人吃的是飼料。

所以,中國美食長盛不衰的生命力從哪裡來?

其實導演在最開頭就用一個畫面給了答案。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舌尖上的中國》每一季最讓人感動的,永遠都是像這樣的畫面。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廣東人有句老話:“辛苦搵來自在食”。

生活不易,吃飽、吃好是我們對生活最質樸最簡單的祝願。

而什麼樣的味道才是“人間至味”?每個人肯定都有不同的答案。

而我知道的是,人間至味肯定不是一種“一個人”能吃到的味道

就像《舌尖上的中國》第一、第二季的總導演陳曉卿說的:

吃什麼、在哪裡吃這些問題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人間至味往往醞釀於人與人之間,最好吃的永遠是人。

為什麼說《舌尖3》只用看第六集和大結局?

元宵一過,這年也算是徹底過完,我們都吃飽了家鄉飯菜,重新回到那石屎森林,為著各自的生活奔忙。

我們永遠不會孤單上路。

因為我們背後總有歸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