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對工作的人,混得一定不會太差

選對工作的人,混得一定不會太差

01

前幾天大學剛畢業的學妹,打電話來吐槽。

說生活真不公平,自己在互聯網公司兢兢業業地做著財務工作。

每天花2小時的通勤時間,擠著地鐵去上班,不敢遲到不說,還要經常熬夜加班。

但是部門的領導們經常是中午才出現在公司,大老闆們更是悠閒,甚至一週都不來公司露個面。

我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員工都需要準點打卡上班,而上級領導就能夠自由安排時間呢?

剛出社會的時候,我和學妹一樣,有著相同的困惑。

明明和別人付出了同樣的辛苦,別人不光掙得多,還能“躺著”把錢掙了。

但是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我才漸漸明白:

上司和老闆們看似每天上班都很輕鬆,實際上是在承擔公司經營的巨大風險

選對工作的人,混得一定不會太差

02

作家周腓力曾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他經過街邊一家服裝店,看到有位老先生靠在店門口,躺在搖椅上悠哉地曬太陽。

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個大大咧咧的“閒人”,就是服裝店老闆。

而店裡忙進忙出的,是他的老婆跟兩個女兒。

作家很羨慕,說:老先生,您可真有福氣,老婆、小孩都這麼能幹,您啥都不用做,就可以在這兒曬著太陽享清福。

誰知,老先生聽完,不以為然地搖搖頭。

神秘地說:你覺得我什麼都沒做?不對。其實我正在做一件最重要的工作。

作家驚訝地問:什麼工作?

老先生神色一變,嚴肅地回答:我在承擔風險。

這個回答乍看只是玩笑,但是仔細想想,其實也有幾分道理。

別看是一家小小的服裝店,開在哪裡,怎樣裝修,進什麼貨品,如何擺放,僱什麼樣的人,如何管理,稍微一想,就有無數讓人頭疼的細節。

所有這些都是選擇,而只要做選擇,就一定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所以,在路人看來,老闆只是在曬太陽。

但在老闆心裡,店裡生意運營得怎麼樣,完全是他這一系列選擇的結果。

所以,在常見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外,還存在著一種“風險勞動”。

選對工作的人,混得一定不會太差

03

最近身邊有個做客服的朋友,聊天中總是在跟我大吐苦水,說客戶難伺候。

朋友的工作很簡單,每天接聽電話,雖然基本都是照本宣科,按公司規定好的標準程序走。

但接到電話的那一瞬間,對面的抱怨聲,依舊會讓她產生非常大的情緒負擔。

很多人認為客服這類工作,就是隨便接接電話,回答一下客戶的問題。

其實這份工作真正不容易的地方,是始終保持微笑,時刻以陽光開朗的形象示人,用最大的耐性接納別人吐出來的苦水。

就像一個很經典的問題:每天上班都是坐著,為什麼還是這麼累?

因為除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外,還有一項同樣艱辛的付出,這就是“情緒勞動”。

比如說:

空姐要付出“熱情的情緒勞動”;

護士要付出“關心的情緒勞動”;

醫生要付出“冷靜的情緒勞動”;

殯葬從業人員要付出“悲傷的情緒勞動”……

所以說,判斷自己適合從事哪一種工作,就需要我們深入理解每一種工作的性質。

選對工作的人,混得一定不會太差

04

職場上,那些真正走得長遠的人,都是能夠把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情緒勞動和風險勞動,以特別的方式組合起來,出奇制勝的人

比如說,作為腦力勞動者,想要成為最頂尖的專業人士,難度很大。

但是,如果你能在腦力勞動的基礎上,運用到情緒勞動方面的優勢。

那麼同樣是技術人員,你就會是唯一一個比較能耐得住性子,能跟對方仔細溝通,講到他們懂的人。

而這種既懂技術又能順暢跟客戶交流的技術人員,就會比普通工程師值錢得多。

再比如說,一個情緒平穩,非常抗壓,在重⼤問題上都可以保持冷靜和果斷的人,就非常適合做與情緒勞動、風險勞動相關的工作。

一個人在職場上想要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自己的長處。

如果從事自己不擅長的工作是無法取得成就的。

在職場中,有些人目標性強、辦事效率高、成功率大,是因為他們找到了自己的職場優勢,並且為此付出了實際的行動。

就像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301:工作意義》中提到的:人生充滿了可能性和各種機遇,只看我們有沒有為之做好準備

希望每個人都能對自己的能力進行理性評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專注努力下去。

作者:haruko,精讀主創,一個老電影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