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最古老的榆樹

榆林最古老的榆樹

在榆林市橫山區響水鎮的韭菜溝村,有一株活了548年的古樹,既不是松柏,也不是楊柳,而是一棵抗風沙耐乾旱的榆樹。樹在臥龍山,在當地村民中流傳著許多久遠的故事。

小村韭菜溝在響水堡西南,村子的南面有一座巍峨挺拔的石山,名叫臥龍山,遠看猶如金鐘倒掛,當地群眾稱其為翠峰寶島,正好處在黑木頭河與無定河的交匯處。寶島上有多處石窟,相傳為唐代慕容永龍、慕容永興兄弟開鑿,初名華嚴寺,後來為了紀念慕容兄弟開鑿之功,改名永興寺。根據現存的一塊唐朝德宗十九年(803)應該是德宗十六庚辰年的《整修永興寺碑記》記載:“舊有永興寺者,古株林地也……然修葺一事談何容易……流離逃往之面有菜色……所謂救死而……住此寺者有年,晨鐘暮鼓歷寒暑……”這塊殘碑至少告訴我們兩條信息,一是“古株林地”正是黑木頭河名稱的起源,二是永興寺之名早在1200多年以前就存在了。

明朝永樂十五年(1408)永興寺裡來了一位名叫圓明的和尚,曾經在此修復廟宇,整飭寺院,使永興寺成為周圍八大寺之長。這位得道高僧還為我們留下了一首讚美臥龍山永興寺的七言絕句:“遨遊北國登臥龍,半幀明霞橫遠峰。夙世緣分今時得,彩屏寶塔白雲封。”明朝末年,從綏德州逃難至永興寺的姓鮑的婆姨,人稱鮑家寡婦,發願重修了破敗不堪的永興寺,後來永興寺被稱為鮑家寺。根據清朝康熙二年農曆十月《重修臥龍山鮑家寺碑記》的記載:“響水堡西十里臥龍山者,層巒疊翠,鬱鬱蔥蔥,環流碧澗,映帶縈迴,其廟誠一方盛寺。”以此推斷,鮑家寺的名稱在明朝末年就有了。臥龍山下有一座關帝廟,廟宇雖然不大,但是名氣不小。有光緒二十二年(1896)《重修關帝廟碑記》以及中華民國六年(1917)《再修關帝廟碑記》為證。最為奇特的是,這座關帝廟的院子裡有一株活了五百多年的古榆樹,人稱“千年古榆”。

五百年前,在翠峰山,不知何人先在山上鑿了一個神仙洞,裡面繪有武安王關羽的畫像,於是就有了香火。後來有人就在山下修了關公廟,將山洞裡的關王請進廟內正殿,同時在廟院裡栽上榆樹。“千年古榆”在當地還有這樣的傳奇故事,榆樹在香客們的踩踏之下不屈不撓地生長,愈長愈旺。一位新來的道士總覺得它礙手礙腳,就決定偷偷把它砍掉。就在他舉起手中的斧頭的那一刻,卻見樹上纏著許多小蛇,應是神靈護佑,於是悉心照料此樹。傳說終歸是傳說,卻足見古榆在當地百姓心中的位置。據當地林業部門專家考證,此樹植於明朝成化六年(1470)。以此推算,這棵神樹已經活了548年。

榆樹是黃土高原最具生命力的樹種,也是能預測天氣的樹種。懷遠堡城隍廟裡的古榆樹,每逢天要下雨,樹幹就溼潤,農民們根據榆樹的溼氣預測天氣,十拿九穩。響水堡西門外白龍王廟裡的古榆樹更為神奇,如果它的根部有津液溢出,往往會出現連陰雨天氣。臥龍山關帝廟裡的古榆的神奇之處,不僅僅是預報天氣。它年紀雖大但生長旺盛,根深葉茂,虯枝四伸。每當盛夏之際,蔥蘢的樹葉密密麻麻,將整座關帝廟與旁邊的白紀大仙廟遮擋得嚴嚴實實,就連大殿屋頂的磚瓦也難得一見,蔚為壯觀。村民們與過路的香客們常常到樹蔭下乘涼拉話,被譽為護法神樹。2010年的美國大片《阿凡達》曾在中國引起轟動,影片中那

以超自然的力量顯靈的神樹,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裡就有許多神樹的故事,嫦娥住的廣寒宮裡就有一株永遠砍不倒的桂樹,《天仙配》裡就有一棵會說話的槐樹。《阿凡達》中的那棵巨大無比的神樹,見證了一場星球大戰,顯示的是一種理想化的超自然的力量,但畢竟是科學幻想。響水堡韭菜溝村關帝廟裡的榆樹卻是真實的存在,五百多年至今仍然鬱鬱蔥蔥,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正應了那句話:“寺古追唐宋,林深隱帝君”。

2017年,臥龍山永興寺被列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每年不斷地植樹造林,使臥龍山更加鬱鬱蔥蔥,成為夏秋之際納涼避暑的理想目的地。全國各地的遊客,特別是美術院校的師生都喜歡來這裡寫生;來這裡參加文娛活動的演員們也好像得了靈氣,唱起歌來嗓子更亮了,跳起舞來姿態更優美了。就像那棵古榆樹,永遠充滿勃勃生機。今天,古榆樹揚花吐綠,串串榆錢散發出陣陣清香,依然用它巨大的身軀呵護著韭菜溝的山山水水。在榆樹的陰涼裡休憩,遙想著千百年來榆林人民與風沙乾旱作鬥爭的不屈不撓與永不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