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裡住著風的人,註定留不住

眼睛裡住著風的人,註定留不住

1

情人節那天,那個喜歡了我半年的笨手笨腳的物理院呆子在學校的表白牆發了一條表白,他說:“幾何啊,也許你還沒想好有些事該怎麼辦,但即使不走,路還是會在前方。而我,也會在那兒等你。”

匿名的,可是這大世界分明就他這熱愛物理的呆子叫我“幾何”。

這之前,就和呆子說過不止一次,你別等,等也是白等。除了這,我不知道怎麼是最絕情的不傷害。對,我就是個這麼糾結偽善的白痴。他總說,沒事,你不想戀愛,我等到你想就是了。我沉默了,怕那句“即使那時你也不是我希望的那個”太傷人。

我不信一見鍾情,但起初就覺得他根本不是屬於自己的那個人。即便是,也會豪不猶豫地推開。我想,戀愛是個需要情商的東西,而我沒有,所以現在我不想去沾染。

2

呆子一直以為,我不肯輕易開始一場戀愛是心裡住了一個黑洞。

後來,《何以笙簫默》熱映,每個人都假裝深情地念叨“我不願意將就”。確實,我曾經推開的那個人,足以讓之後的人都成為將就。就算他沒帥得天翻地覆,愛得轟轟烈烈,至少,他曾經抱著玫瑰花風塵僕僕地出現在我高中門口的夜色中,揣著一夜硬座的車票出現在我大學門口的夜色中,都讓我覺得我拿下了整個世界。但我的不開始,並不是因為上一個結束,只是對完美結局的強迫症,或者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的自娛自樂,兩個故事,我從未混在一起講。

我只知道,我長著37號的腳,絕對不會帶走三十五六號的鞋。將就的、強求的,都是日後的痛。與其一次一次被失望淹沒,拒絕那些晦暗的、錯裂的細節,不如一個人驕傲地往前走。屬於你的總會到來,即使陰差陽錯,即使不緊不慢。

3

眼睛裡住著風的人,註定留不住

嗯,我有過一段很多人羨慕的感情,在文學作品中渲染的最青澀最美麗的年紀,愛過一個極盡細心、絕對善良而單純美好的少年。他曾讓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與眾不同的女生,擁有最不世俗、最不普通且永遠不會結束的感情。當然,也好像讓我從此不知道什麼叫戀愛,不知道如何去愛一個人。

那段所謂與眾不同的感情沒輸給時間沒輸給距離,只輸給我近乎奇葩的任性。其實,只要我還肯說話,多狠的言辭都是換他來哄的籌碼。可是他不懂。最終我一聲不吭。他最後說,你就是太固執。就走了。他想回來時,我把路封上了。我後悔時,想想他一定走遠了,罵了自己一句繼續昂首闊步哭著走。其實我不知道他走到了哪,也想過或許他並未走遠呢。但是直到最後,也沒低頭。

那時候,友人並未把這場分別當回事,每個人都覺得沒有人會狠心到放棄好幾個春春秋秋的感情。在她們眼中,這無非是一場終將以破鏡重圓告終的胡鬧。或許還是他總結得更到位,我就是太固執,無可救藥。

4

閨蜜說,呆子挺好啊,為啥不試著在一起呢。

學姐說,呆子大一一年都沒提過在大學戀愛,遇見你就跑去勾搭學妹了。

陽光美好,但它不屬於深海的魚。對別人而言的溫暖,對魚來講就是扼殺與窒息。

我曾經有一個陳年的拼圖,因為存放太久丟了一塊,空缺的三角形讓整張拼圖空落落。後來有人拿來一個顏色鮮豔的圓片,我卻對他的真摯報以淡漠。他說這個圓給你的拼圖最適合不過,多標準多漂亮的圓。他說你別對你的拼圖苛求太多,差不多就行。可是,拼圖上沒有傷口的人永遠不知道,即使那個圓再完美,也無法填補三角形的空缺,不僅顏色唐突,形狀也根本填不滿。完美並不同於吻合,我寧願要那個帶傷的拼圖,也不要尷尬突兀的替補。

寧願錯過,也不將就。

5

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時,試圖給愛下個定義。我想它大概有時是伸出去而不知去向的手,有時是今天握在手裡明天就下落不明的影子,有時是心疼、憐惜與呵護,有時是柴米油鹽、粗茶淡飯……不過,這都是斷片。愛情的完整定義,是大人的事,我還年輕我不懂。

我想我會愛上一個正直努力、不投機也沒法升官的警察,或是一個揹著吉他浪跡天涯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歌手,再不就是一個畫日出、畫飛鳥就是畫不好自己人生的畫家,當然沒準是一個可以寫觸目驚心的文字卻總也學不會市井的作者,一個會天文懂地理、真誠理智的聰明呆子也說不定呢……總之是一個愛我的才華勝過愛我的古靈精怪的人,帶我看我沒看過的風景,明知徒勞無功還去努力教會我人情練達。

當然,也問過自己,如果顧城、蕭軍、王小波捧著紅心衝你走來,你敢愛嗎?如果大松、老兵、彬子抱著吉他帶你流浪,你敢走嗎?如果文青用那寫字的敏感脆弱的神經思考買米買面,你還愛嗎?如果歌手用那彈吉他的手抹汗、摳腳、摔杯子,你還走嗎?說到底,象牙塔裡天真的小孩,還沒強大到接受現實和想象的落差。

時候到了才能水到渠成。長長來路,除卻愛情,夢想,親友,無一不重。

眼睛裡住著風的人,註定留不住

6

我的心性向來居無定所,是誰寫過,眼睛裡住著風的人,註定留不住。所以我不輕易開始,開始也說不定啥時就離開。

這樣的瘋子,你千萬別愛。

— END —

出自《故事林》雜誌

2015年5月下半月刊

欄目:流年

原文標題:《固執的人無一倖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