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是你的選擇還是孩子的選擇?|禪說心語

楊碩誠老師:人生無論何時都是一個高考,高考就是在選擇人生的方向,趁有這一次選擇人生方向的機會,我們再來重新看看自己吧。

高考志願,是你的選擇還是孩子的選擇?|禪說心語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內容非常精彩哦~

(以下是音頻文字整理版,不方便收聽的可以點擊收藏,先看文字)

▼▼▼

高考的結果是過去生活的總結

相信這兩天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就是關於高考這件事情。

高考對於很多人來說,應該是生命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回憶。

現在很多人已經為人父母了,他們的孩子可能現在正在面臨著高考,或者是即將要參加高考,此刻這些父母的心情相信也跟孩子們一樣,會有些焦慮、慌張,甚至有一些不知所措。

我們回想自己當時參加高考的時候,那種心境歷歷在目,沒想到過了多年之後還要再重複一次。雖然不是自己參加高考,但是孩子們去參加高考,也如同自己又再重溫一次這個回憶是一樣的。

雖然這幾天高考的結果,已經很難做一個比較大的扭轉,也就是說不管現在考得怎麼樣,其實都是我們生活中過去的總結,你想要在此刻做一個比較大的改變,其實是不太容易的。

三種考生家長,你是哪一種?

可是當我們成為參加完高考之後,家長跟孩子們即將要面對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關於如何填寫志願,怎麼選擇學校,怎麼選擇科系?這件事情應該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難的一個課題。

在跟孩子一起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通常家長有三個態度,第一個是完全由家長來控制選擇的方向;另外一個剛好相反,就是完全交給孩子自己去面對這件事情;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在兩者當中做了一個平衡,也就是家長跟孩子共同去面對這件事情。

之所以會形成這三種狀況,是因為每個家庭的狀況、孩子的性格不同造成的不同的結果,但不管怎麼說,沒有一種結果是一定對的,或者是錯的,之所以形成現在的這種狀況,必然有它的原因。

不過我們可以從禪修的角度來談談這三種狀況背後的心態。

第一種家長:龐大的自我

第一個是完全由家長來掌控孩子的選擇權。

當然家長之所以會這麼做,也是為了孩子好。從他自身的角度來看,就是因為孩子的經歷,對於未來的方向的判定沒有家長這麼豐富的經驗。所以,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其實是一個不妥當的事情,所以才會想要替孩子來做選擇。

可是事實上這種方式會落入一種困境當中,什麼意思呢?

第一,我們從現象上來看,家長認為所謂的好,其實也僅僅只是站在他個人的角度,也是從他的經歷來判定這件事情。可是每個人的經歷都有它的侷限,我們現在認為好的事情,再過五年十年是不是就一定是好的呢?

其實這是非常難說的,所以我們一直想要現在就把最好的帶給孩子的這種心態,本身它就有一定的問題。因為這個世界是不斷地在變化的,現在哪怕是我們想得再完整、完美,想得再周詳,五年十年之後,社會的變化,大環境的改變,都會造成我們所設想的所謂的“圓滿”必然會出現某些變動。所以說

現在你認為的好,難道未來就一定好嗎?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是,每一個孩子都具有一些不同的特質,我們認為適合我們的,不一定是適合他的。尤其是當你把你的想法強加在他身上的時候,其實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導致他的反抗。

我們自己都有這樣的經歷,相信你現在跟你的父母親相處也會有這樣的情形,包括跟你的配偶相處的時候,明明有時候他說的是對的,但是如果他是用一種命令或強迫式的方式來讓你接受的時候,你其實會對它進行反抗,即使你本來認為這是對的。所以說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長來控制,剝奪了孩子參與意見的機會,這對孩子來說,並不見得是一個好事。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他也慣於讓家長做安排,可是這樣反而會影響了孩子自己鍛鍊選擇的能力。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媽寶,其實不就是這樣子形成的嘛?就是說你什麼事情都幫他安排好了,其實是扼殺了他自己學習成長、面對挫折的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我不認為完全由家長來替孩子選擇是一個好的方式。

更何況這種方式背後的心態是什麼?就是一種認為

我能控制我所認定的方向的心態。

我認為這種心態的關鍵在於,你的那個“我”太大了,非得想要什麼東西都按照你自己的想法。

其實孩子跟我們是兩個獨立的圓。我們小時候,孩子跟我們的圓的重疊的部分比較大,可是等到他高考之後,包括以後人生中就業、結婚、成立自己的家庭之後,你跟他重疊的部分就會越來越小。

這件事情我們要提早認清。他是一個獨立的圓,他不是完全屬於你的,他跟你的因緣很深,但他不是你所能控制的。

越早能體會到這一點的人,未來當這個圓跟我們重疊的部分漸漸減少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惆悵,不會那麼捨不得。

更何況我剛剛說了,及早讓孩子去承擔、面對他將未來必然要去承擔、面對的事情,高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這時候就讓他去參與意見,其實對他的成長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助力點。

第二種家長:恐懼面對衝突

除了這種心態的家長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就是完全將選擇權交給孩子。

當然這也有一些客觀的因素,可能家長自己並沒有經歷過高考這樣的事情,他對於選擇學校本身就比較不具經驗,所以他將這樣的事情交給孩子來選擇也無可厚非。

但是有些家長其實是某些時代下的產物,也就是說,第一,他不太敢去違背孩子的意願。就是他很怕跟孩子的意願去做對抗,當然並不是要跟孩子的意願做對抗,而是說我們完全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這種做法背後的心態是什麼?也是來自於某種恐懼。

看起來,這樣的家長好像比第一種家長更民主,可是事實上他背後還是有一種膽怯,從禪修的角度來說,是他不敢去面對他跟孩子的意見不同,只能接受孩子的意見。所以乍看起來好像是尊重孩子,可是在背後其實是一種不敢,不敢面對衝突,不敢面對意見的不同。

第三種家長:參與,陪伴,而不干預

當然我並不是說我們要跟孩子的意見不同,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是第三種方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跟孩子的交流當中提出我們的意見,但不堅持我們的意見,決定權可以交給孩子,但是,作為父母親,也必須承擔責任,畢竟我們比他們的生活閱歷要豐富,我們可以提供我們的想法給他做參考,而且這是陪伴他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你的參與對他來說非常的重要。

這種參與其實是一種關心,是一種陪伴,但它不是干預。

檢視自己的好契機

所以說雖然乍看之下這好像是一個處理孩子高考的事情,可是其實從禪修者的角度來看,它是自我檢視心態的一個很好的契機。

相信你不只是面對孩子高考的事,你的孩子也許以後不一定會參加高考,可能他現在正處於小學中學階段,他也在面對他的課業。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這個時候他要承擔的是什麼?是對他們學業的陪伴,而且,最重要是誘發他學習的動機,而不是勉強他。

很多的家長只是對於孩子學習的結果不滿意,可是並沒有注入讓孩子好好學習的因。那個好好學習的因,不是勉強他一直學習,而是必須要陪伴他,關心他,並且要誘發他學習的動機。

其實很容易理解,我們對於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學習的動力就會很強。可是一旦這個東西我們沒有興趣,學習的動力就會沒有那麼夠。所以在學習上如何誘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同樣的,在選擇高考志願的這個話題上,怎麼誘發孩子學習的興趣,怎麼跟他討論出一個學習的方向,怎麼藉由這件事情跟他一起來整理、面對人生未來的走向,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甚至這個機會也是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做一個整理。表面上是陪著孩子在整理,但是我們何嘗不是在整理自己的人生呢?

人生無論何時都是一個高考

藉由這一個高考的話題,雖然談的是怎麼去處理孩子填寫志願的事情,但最關鍵的仍然是回過頭來面對自己。

你要讓孩子的人生能夠走向承擔、面對、允許、接納、擁有積極的態度,最重要的不是他現在就有這種能力,你不可能馬上強迫他有這種能力,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當他具備這個能力之前,他要有一個心態,就是形成這個能力的心態,形成這個能力的方向,以及形成這個能力的世界觀。

所以當我們自己也在調整我們的世界觀和心態,成為我剛剛說的,積極面對、允接納我們的人生的時候,孩子必然比較容易從我們的身上吸收到、或者體會到這樣的一個方向與動力。

因此,我也希望就是藉由這樣的一個話題鼓勵大家,人生無論何時都是一個高考,高考就是在選擇人生的方向,趁有這一次選擇人生方向的機會,我們再來重新看看自己吧。

如果你的腳步走得穩,那麼孩子的腳步必然會走得比較穩的。

謝謝大家,今天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你有什麼問題?楊老師幫你來解答~

從七月起,甲和燈將更新“三分鐘禪修”第三季的新內容。

同時,每週三的“禪說心語”專欄,楊碩誠老師將以“家庭”這一與每個人聯繫最緊密的關係為核心,與大家分享,他作為一個禪者看待家庭生活中問題與關係的目光與角度。

歡迎你向楊碩誠老師提出困擾你的問題,相信楊碩誠老師獨特的“禪”的角度,

能幫助你理清你在這些無法逃脫、如亂麻般的關係中的位置;

重建你看待這些問題與困擾的眼光與角度;

更重要的是,幫你找到與這些關係和諧共處的方法。

第一季問題的徵集,我們將從親子關係開始,從“你”出發,歡迎提出任何你關心的、困擾你的,關於你的父母子女關係的問題。

在文章下留言,提出你對“親子關係”的疑問和困惑。

燈心兒會對您的問題進行整理,由楊碩誠老師選擇並進行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