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碧蹄館戰役中,中日兩方到底誰敗了?

小小嬴政


其實是日軍敗了。我們首先要看日軍侵略的目的,如果真的是希望獲取朝鮮土地的話,那兩次抗日援朝的結果是,沒有在朝鮮獲得一寸屬於日本的土地。如果是希望獲取明朝相等的地位,那又沒有得到。相反,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內,因為這次的戰爭。日本還是不敢平視中國,輕視大陸政權。可以說這種情況時在甲午戰爭後,日本才俯視中國,認為自己是亞洲霸主的。

如果再聯繫到後來的日本變局,就會發現,日本人輸的非常徹底。參戰的大名在回國後,在軍隊上都可以說是損失慘重的,尤其是豐臣秀吉麾下的軍隊。可以說都是因為朝鮮戰場的關係,導致的實力大減,而後來敵對的德川軍隊,幾乎沒有在朝鮮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也是因為朝鮮戰爭的關係,豐成秀吉統治集團內部,在朝鮮戰場誘發的各種矛盾在後來總爆發。這就是後來的關原之戰。

筆者就以豐臣秀吉集團的幾個人物的命運來說明朝鮮戰場的影響吧,

蔚山之戰中的日軍將領加藤清正投敵,投降德川軍。

平壤之戰的小西行長,以及碧蹄館與明軍交手的石田三成被斬首處死。

被中朝聯軍重創的九州王島津軍被德川政權處罰,吐出九州大片土地,以至於後來島津家險些破產滅門。

然後回過頭說中國,有人認為朝鮮戰場也改變了中國,這種看法是對的。比如遼東軍因為朝鮮戰場,傷亡較重,才給了後來努爾哈赤崛起的機會。所以中國是輸家。

這個就屬於事後諸葛亮了。即使在後來的明金戰爭中,女真人即使到了山海關之戰中,也沒有徹底征服中國的底氣。甚至於進入北京後,多爾袞也十分害怕漢地人的造反。

而且早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就有可能戰勝女真軍。當時距離萬曆朝鮮戰爭已經過去十幾年了。可見給了女真崛起的這個說法,不能算完全準確。

其實,就看後來的一個事例,就可以看出萬曆朝鮮戰爭的作用多大了。在萬曆朝鮮之戰結束的10年後,1609年,島津氏的軍隊入侵了琉球島,其目的還是為了希望能和明朝擴大交易內容,明朝方面依然拒絕,還要求日本撤出琉球島,日本方面其實是照做了,雖然還是由日本控制琉球島,但就憑日本人警告琉球人說,“不許讓中國人知道琉球是日本控制的”這一條來說,萬曆朝鮮戰爭其實打贏了。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在1592-1598年萬曆朝鮮戰爭中,1593年的碧蹄館戰役堪稱爭議最大的一場戰鬥。結合三方史料來看,僅就戰役層面而言,碧蹄館戰役中明軍戰敗、日軍獲勝應屬事實,但日方記載中的誇張之辭並不可信,明軍在此戰中的損失實際上要小於日軍。

碧蹄館戰役的過程本身並不複雜:李如松在收復平壤後打算趁勝擴大戰果,於是南下追擊日軍,不料在漢城附近的碧蹄館附近遭到日軍主力伏擊,雙方激戰一日,以明軍率先撤離戰場、中止攻擊漢城的作戰計劃而告終,日軍雖然取勝,但也付出了較為慘重的代價。雙方在此戰中投入的兵力也基本沒有爭議:據《經略復國要編》記載,明軍總計5000人,其中包括祖承訓、李寧的3000前鋒,李如松、張世爵、李如柏的1000援軍和楊元的1000後備軍;據《日本戰史·朝鮮役》記載,日軍總計4萬餘人,但只有2萬人的先鋒隊全程參戰,2.1萬後備軍基本沒有作戰。按此計算,碧蹄館戰役的實際情況是:5000明軍vs2萬日軍,雙方兵力比為1:4。

各方史料記載


1、中方史料,總體上言敗者多、認為明軍損失慘重。

《萬曆三大徵考》:“二十七日去王京九十里,李將軍引梟騎二千前往踏勘,至碧蹄館,猝逾倭,圍數重。李將軍督將士殊死戰,從巳至午,一金甲倭前搏李將軍急,贛指揮李有升以死護,刃數倭,竟中鉤,墮馬,為倭肢解。李如柏、李寧等乃益遮擁夾擊,李如梅箭中金甲倭,墮馬。會楊元援兵砍重圍入,倭遂潰,而我精銳亦多喪。


《經略復國要編》中李如松的戰報:“我兵乘勝追逐,

當陣斬獲首級一百六十七顆,內有賊首七名,系遊擊沈惟敬、通事張大膳辯驗明的,奪獲倭馬四十五匹,倭器九十一件,比賊退奔,因稻畦深,馬難馳驟,不及窮追,收兵回營,查計陣亡官兵李世華、賈待聘等二百六十四員名,陣傷官兵四十九員名,射打死馬二百七十六匹。”


《明史·卷20》:“壬午,李如松進攻王京,遇倭於碧蹄館,敗績。”

《明史·卷238》:“官軍既連勝,有輕敵心。二十七日再進師。朝鮮人以賊棄王京告。如松信之,將輕騎趨碧蹄館。距王京三十里,猝遇倭,圍數重。如松督部下鏖戰。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揮李有聲殊死救,被殺。如柏、寧等奮前夾擊,如梅射金甲倭墜馬,楊元兵亦至,斫重圍入,倭乃退,官軍喪失甚多。……初,官軍捷平壤,鋒銳甚,不復問封貢事。

及碧蹄敗衄,如鬆氣大索,應昌、如松急欲休息,而倭亦芻糧並絕,且懲平壤之敗,有歸志,於是惟敬款議復行。

《明史·卷320》:“如松既勝,輕騎趨碧蹄館,敗,退駐開城。”

《明史·卷322》:“如松乘勝趨碧蹄館,敗而退師。


謝傑《虔臺倭纂》:“如松親率兵三千騎赴援,併為所圍,幸其家丁皆遼左壯士,皆殊死戰,未可猝犯。倭酋者知如松在圍亟脫,言其軍曰必無脫李提督。酋秀吉愛將金甲熒煌數數出入於陣,如松弟如梅故善射,稍稍物色金甲酋,比近發一矢斃之。時倭失元帥,眾大哭,扶其屍歸,無戰心,如松得與其黨潰圍去。是役也,我眾死者十之七,所殺倭亦十之一。


2、朝鮮史料,總體上言敗者多。

柳成龍《懲毖錄》:“隘選兵三千騎,從提督而南。李提督與賊戰於碧蹄館,不利還,屯開城。


《宣祖實錄》:“提督既麾已到之兵,進陣與野,與賊對陣。先放神機箭。初一交戰,賊少卻,而已見天兵少,左右散出,冒死突出,直衝中堅,天兵全無器械甲冑,徒手搏戰,提督與手下驍將數十人親自馳射,勢不能支,麾兵四退,提督殿後而還。賊三千餘人直逼提督,提督且射且退,賊遂乘銳亂斫,天兵死者數百


《朝鮮王朝實錄》:“當日南兵千戶吳惟珊, 以調兵事過去言:‘前月二十七日, 晌午, 天兵為我國哨兵瞞報所誤, 謂「倭賊已退, 京畿已空」, 領兵前進, 倭賊曾已埋伏, 反被中截圍掩, 斬倭僅一百二十餘, 天兵死傷一千五百, 提督今住臨津江邊, 雨雪如彼, 定然退屯開城。’雲。惟珊乃袁主事差來體探人。南兵與提督有隙, 雖不可信其必然, 所言如此。且雲:‘將官死者十四人姓名, 則未及知, 我軍無一人死傷。’雲。”


趙慶男《亂中雜錄》:“提督李如松率兵馬。自平壤過海西。直渡臨津。哨馬回報。先鋒將査大受等。擒斬賊倭百餘級於昌陵外。如松大喜。只率手下將官家丁等。馳到碧蹄。賊誘入泥淖。左右翼擊。勇兵多死。如松與諸將。為殿而退。賊追至前嶺。望見官軍大至。走還京城。”


3、日本史料,自然大肆宣傳日軍的勝利,但所謂殲滅明軍萬人之說純屬扯淡、與事實不符。

賴山陽《日本外史·豐臣氏》:“明軍進入開城,遂渡臨津,查大受為其先鋒,值宗茂於礪石城,宗茂擊破之,斬百餘人。如松乃盡以其軍而至,隆景以三萬人邀擊於碧蹄館,大戰良久,宗茂與秀包橫擊破之,如松初以火器襲平壤,一戰得志,謂和兵不足復畏,乃輕進不具銃炮,以短兵接戰,我軍兵銳刃利,縱橫揮擊,人馬皆倒,莫敢當其鋒。我兵呼聲動天,遂大破明軍,斬首一萬,殆獲如松。追北至臨津,擠明兵於江,江水為之不流,如松痛苦徹夜。”


岡田僑《日本外史補·立花氏》:“我軍將潰,宗茂以二千騎來救,馬上揮偃月刀督戰,將士皆奮戰,莫不一當百,斬首二千九百級。明兵稍卻,宗茂休兵,犒以酒食,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來援,軍益振,既然如松又驅大眾而至,秀家迎戰不利,隆景繼進,力戰良久,宗茂與直次橫衝如松中軍,殊死戰,呼聲動天地,

明軍大敗,如松僅以身逃。兵追至霸湘河,明兵溺死無算。此役,宗茂獲首級六千餘。監軍大谷吉隆嫉其功,署曰三千二百級。”


川口長孺《徵韓偉略》:“如松所領皆北騎無火器,短劍鈍劣。我步兵刃皆三四尺,精利無比,左右指揮,人馬皆靡,無敢當其鋒者。如松見勢危急,急撤後軍。楊元來援,如松得力又進,隆景等戮力奮擊,大破之。如松落馬,井上將刺之,指揮李有聲殊死戰,救之,被殺。如柏、寧等奮前夾擊,如梅射井上,墜馬,明兵扶去,如松遁走。明軍遂潰,開城河,溺死無數,諸將欲追擊,隆景止之,凱旋京城,此役,明兵溺死外,兵死一萬餘。


林羅山《續本朝通鑑》:“李如柏、李如梅、李有升與如松防之,會戰甚苦,從巳至午,隆景之兵屢欲擊如松,有升救之,手斬數人,忽中鐵炮,遂被肢解,會楊元援兵之來,如松得力,又大進。隆景、宗茂、元康戮力奮擊,遂大破之,如松落馬,井上見之,察其為大將,盤馬而進,欲擊之,時明軍百餘殘卒扶如松乘之於他馬而逃。井上不得遂其志,切齒悔怒。

明軍溺於開城而死者尤多,凡今日死者及一萬餘人。”


《日本戰史·朝鮮役》:“斬首合計六千餘級如松敗軍。”


總之,結合上述史料的記載,明軍戰敗、日軍戰勝應較為符合事實。不過,明軍在這場敗仗中並不算太吃虧,畢竟在處於人數劣勢的情況下仍能成功突圍而出,並沒有出現潰敗的情況;日軍雖勝,但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戰前全殲明軍、擊殺主帥李如松的目標也都沒有達成,唯一的利好是,日軍得以藉助碧蹄館戰役的勝利重整士氣、暫時奪回了主動權。


最後再簡單說一下日軍的損失吧。碧蹄館戰後一個月,日軍總大將宇喜多秀家在漢城清算了手裡掌握的全部兵力。其中在碧蹄館與明軍交戰的幾支部隊減員情況如下:黑田長政部從8000人減至5269人;小早川隆景和小早川秀包部從10000人減至9552人;立花宗茂、高橋統增部從3200人減至1132人;筑紫廣門部從900人減至327人。可以看到,這幾支部隊的總損失將近6000人。

即便扣除這一個月內兩軍零散戰鬥和由於疾病造成的非戰鬥減員等因素,碧蹄館戰役中日軍的損失也在4000人以上。


平田君Bellatores


這個問題真不好答,主要看交戰的雙方最後誰能達到自己預想的軍事目的。

小日本的軍事目的如上所說一是擴大領地,更重要的是把朝鮮作為一個跳板將來抗衡明朝。不會傻到直接和一個版圖大國硬剛,最後結果也證明了這點。

明朝的軍事目的更簡單,如果自己的附屬國都給吞了那還混個啥,一個字幹!而且是不計成本的幹!抗日戰爭最早時如果不是軍閥割據團結一心拼血本的話小日本哪佔得了便宜,現今也如此。

所以歷史為鑑,紙上談兵也要結合現實才能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