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子騫墓的濟南往事

閔子騫墓的濟南往事

“鞭打蘆花”指的是閔子騫單衣順親的孝行故事。關於閔子騫,我能記得的也是書上所學的寥寥幾句:子騫,名損,春秋時期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排名第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騫少時為後母虐,冬天,後母以蘆花衣損,以棉絮己所生二子。子騫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父查後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出後母。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才饒恕後妻。此後,繼母待子騫如同己出,全家和睦。有詩讚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母,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閔子騫墓的濟南往事

閔子騫

濟南的閔子騫紀念祠,坐落於百花公園西側的孝文化博物館裡。推開斑駁的木門,歷史便帶著遠古的氣息撲面而來,歐陽中石題字的“崇孝苑”的牌匾矗立在陽光下,這新砌的廟堂也算得上歷城區的舊物了,在青磚灰瓦上,紅廊石柱刻滿了時間的印記。閔子騫的坐像端正地陳列在三開間的建築裡,表情肅穆,眉目安詳。

閔子騫墓的濟南往事

閔子騫紀念祠

閔子騫墓的濟南往事

閔子騫墓在廟堂以北,墓高約3米,封土直徑約5米,呈圓形,四周圍繞著石羊、石馬、石獅子、石龜,另有古樹相間,蒼然而立,鬱鬱蔥蔥,微風吹過時,發出瑟瑟聲響。中間的石碑上刻有祭文,其文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百善之首,非孝不當。昔有我祖,蘆花渡芳,孝義忠親,為子所賞。遠釋近道,安於陋巷,詩人不倦,遣風浩蕩。甘辭負封,背井離鄉,平陵故鄉,講學設堂。傳播文明,育人有方,辭世長眠,華山之陽。東側的《二十孝圖》牆壁內,有一尊石刻“鐵人”,吊眼圓臉,方頭大耳,既有春秋戰國兵馬俑之跡象,也有魏晉時期佛像的儀態英姿。塑像威嚴,神情如生,石臺鏽跡斑斑,手觸石壁,冰涼通透,好像撫摸著千百年前的古蹟文明,頗有滄海桑田的感覺

閔子騫墓的濟南往事

閔子騫墓

立於古像石臺之間,能想起來的,還有閔子騫流傳在民間的諸多佳話。傳聞閔子騫不僅孝行為老師孔子所讚賞,他的勤儉更為人所稱道。魯國要擴建庫房,他認為新建庫房勞民傷財,便予以制止。季桓子想聘請他當費邑宰,管理費地,但他卻堅決拒絕道:“如果再來找我做官,我就遷途到汶上去。”

如今歷城區的閔子騫路,是濟南唯一一條以文化名人命名的道路。這條承載著歷史發展變遷的大路,把閔子騫的剛正不阿、儉樸節約、恭順孝道融入進城市的脈搏裡。三十年前,這條道路還是甸柳莊的莊稼地,甸柳莊村後的一片荒冢墳地就埋葬著孔子的得意弟子閔子騫。那條通往洪樓方向的羊腸小路,被往來的平板車、自行車從崎嶇的田埂上軋出一道道坑坑窪窪的車痕,晴天路途上飛塵漫天,雨天,泥點與飛濺的水花就刮在人們的褲子腿兒上,噴濺得滿處是泥漿水漬。夏天,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青紗帳,襯著青色的遠山,還有嫋嫋的雲影,玉米葉和高粱枝在溼漉漉的霧氣裡沙沙作響。林蔭深處,閔子騫墓的周圍總是繞著星星點點的螢火蟲。聽我母親說,我的曾祖母就曾經無數次路過這條路,在閔子騫的墓地邊留下了許多奇妙的故事,如今這些故事被我母親當做了傳家寶,在我小時候,母親常常說來哄我做睡前的歌謠。

閔子騫墓的濟南往事

史載,“文革”前的閔子騫墓規模還很大,當時墓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200米。墓堆封土直徑七八米,高几十米,周圍還有合抱粗的古樹30餘棵,歷代碑刻十餘尊。閔子騫死後葬在此處,他的後代遷往齊國居住,為閔子騫守墓。今天章丘西溝頭村聚居的閔姓,據傳便是閔子騫的嫡傳族系。

宋熙寧七年,濟南太守李肅之在閔子騫墓前立碑並建祠堂,祠內供奉閔子騫塑像,蘇轍撰寫《齊州閔子祠記》五百餘言,由其兄蘇軾書寫,刻碑於墓。北宋之後,金、元、明、清各代對閔子騫墓祠均有修葺,祠前立十餘尊歷代碑刻,守墓者就是章丘西溝頭村閔氏族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濟南市將閔子騫墓重新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且整理編撰閔子騫史料,作為弘揚孔子文化和民族傳統美德的場所,並設立濟南孝文化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