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和通脹不是敵人,無法預計的風險才是!

上一篇文章,“保險觀察”提到了保險和通脹的關係。保險實際上是犧牲了流動性和更高的預期收益回報,用來換取約定時間內的風險保障,同時確保資產具備不低於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的一種金融產品。

但是,保險無法抵禦通脹,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脹既可以對保險起到負面影響,也可能對保險起到正面影響。

我們在說保險無法抵禦通脹的時候,往往還有關鍵的兩點在潛意識裡忽略了。

一、無法計算的風險不可忽視

很多時候,我們說保險幾十年後的保額不如當下值錢,這是事實,並沒有錯。

但是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往往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也就是這幾十年之間的風險。

風險無處不在,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風險是否會發生?會發生什麼風險?何時何地發生?這一連串的問號,才會讓我們產生通過保險來轉移未知風險的想法。

如果風險是已知的,那也就不足為懼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來規避風險,保險的價值也就沒有這麼大了。

舉個例子,一名30歲的男性,投保50萬保額的同方康健一生(多倍保)重疾險,20年繳,年繳保費是12100元。

如果第一年等待期過後就出險了,可以獲得50萬元的賠付,槓桿比高達41.32倍。

如果第二年出險,累計交了24200元保費,獲得50萬元賠付,槓桿比高達20.66倍。

如果第三年出險,累計交了36300元保費,獲得50萬元賠付,槓桿比也達到了13.77倍。

……

如果第20年及以後出險,保費已全部交完,共計24.2萬元,獲得50萬元賠付,槓桿比為2.07。

保險和通脹不是敵人,無法預計的風險才是!

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保險的槓桿比逐漸下降,但是保單頭十年的槓桿比是驚人的,任何低風險金融產品都無法實現這樣的槓桿。

如果投保消費型或者定期保險的話,槓桿比將會更高,起到的保障作用會更明顯,這也是“保險觀察”一直很推薦消費型和定期保險的原因。

但是消費型或者定期型的保險並不適合所有人,暫時還不太符合國人儲蓄的思想,但是“保險觀察”仍然很喜歡消費型和定期險種,推薦可以考慮終身+定期的組合搭配,提高槓杆比,充分體現保險保障作用。

言歸正傳,我們在說幾十年後保險不值錢的時候,潛意識裡已經默認幾十年內不會發生風險了,忽視了保險繳費期內的高保障槓桿作用。

這,難道不是和保險起到風險轉移的目地相背離了嗎?

二、年繳保費,也在被通脹稀釋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時間的通脹作用下,保險的保額被逐漸稀釋了,這是通脹的負面作用。但是,我們的保費也被稀釋了,這是正面作用。

怎麼理解這句話?

因為保險有個特點,就是可以分期繳費,並不一定要一次性躉交。

我們不是一次性將保費交完,然後坐等保額一年一年低,而是可以選擇20年、甚至30年繳費。

保險和通脹不是敵人,無法預計的風險才是!

保險可以選擇分期繳費,降低支出壓力

還是拿剛才那個例子為例,30歲男性購買了50萬保額的重疾險,20年繳,每年交12100元。現在如果感覺這個保費有些壓力,那麼交到第10年、第20年呢?

通貨膨脹會讓保額縮水,但是同樣也會讓保費縮水,20年後的12100元,肯定是不及現在的12100元值錢的。

簡單地說,就是你在交保費時,會感覺壓力越來越小。因為長期保險的費率是固定的,第1年和第20年的保費金額一致,但是資金的時間價值卻完全不一樣了

保險和通脹不是敵人,無法預計的風險才是!

資金的時間價值不可忽視

所以我們會說,保費的繳費方式應儘量選擇繳費期限最長的時間,雖然說分期繳費的總保費會高於躉交的保費,但是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繳費期限越長越有利於充分發揮資金的效用。

此外,現在的保險都有輕症豁免、甚至重疾豁免功能,在繳費期間如發生輕症、重疾,後期未繳的保費也可以不用再交。選擇的繳費期限越長,就越有利於讓豁免條款充分生效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通貨膨脹之於保險影響的解讀。保險不是對抗通脹的工具,更不應該是用來賺取收益的。保險的作用是持續的一個規避風險的過程,而不是某個時間點的實際價值。我們對保險一定要有個清晰的認識,讓它在自己應有的位置上充分發揮作用,這樣我們在配置保險時才不會走偏!

我是保險觀察,一個客觀、專業、有溫度、有態度的保險自媒體。請關注我,讓我把專業帶給你!也歡迎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本人公眾號哦!如果有任何保險問題,歡迎諮詢!

保險和通脹不是敵人,無法預計的風險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