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需防範“流動性陷阱”風險

本報記者 姜業慶

在目前的經濟運行當中,市場流動性依然充足,但是不得不防範“流動性陷阱”這一風險。11月12日,在京東金融宏觀經濟專題研究媒體溝通會上,京東金融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如是說。

沈建光表示,中國貨幣政策在三季度迎來邊際調整,從去槓桿轉為穩槓桿,市場利率相較於上半年大幅下行。但從政策效果來看,“寬貨幣”尚未導致“寬信用”的出現,體現在市場利率與政策利率倒掛,央行啟動正回購回收流動性、社融增速依舊低迷等,顯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待疏通。

沈建光認為,流動性已經比較充裕了,但企業界普遍反映的還是融資難、融資貴,這其實跟“流動性陷阱”非常相似。這種現象反映了中國一些內在的經濟結構性矛盾。由於諸多企業債務負擔較重、利息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下降,實體經濟貸款需求疲軟。而銀行以往更加青睞於將信貸資源配置在房地產與融資平臺,考慮到當前房地產項目信貸受限,基建投資雖然資金需求旺盛,但地方債務負擔加重,且項目投資回報週期長,當前銀行風險偏好仍然較低。

沈建光強調,通過對比當前中國與陷入“流動性陷阱”之前的日本在宏觀層面的表現已有不少相似之處,值得警惕。

沈建光認為,儘管中國當前面臨不少挑戰,但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仍要優於當時的日本。貨幣政策並非化解結構性問題的良方,如能通過加快供給側改革,從處理殭屍企業,依靠市場力量促進國企、民企公平競爭,改善投資環境,降低企業稅負,提高居民社會保障,建立健全房地產長效機制等方面著手加速改革,則有望避免這類陷阱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