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司法「弄潮兒」的引領者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作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的重大改革舉措,過去的一年,一場中國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開創性的司法實踐拉開了帷幕。

互聯網法院,一個嶄新的詞語組合,一次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的重大革命。他的成立是司法主動適應互聯網發展大趨勢的重大制度創新,堪稱中國司法史上的里程碑。

全國首個大數據深度運用電子送達平臺上線,全國首個電子證據平臺上線,全國首次確立區塊鏈電子存證的法律審查方式……在這一司法改革的“新戰場”,人們窺見了信息革命的迅疾身影,看到了科技進步與司法文明交相輝映的美好藍圖。

把握大勢,擁抱科技——

為當事人打造觸手可及的公平正義

杭州市錢潮路22號,一年前,這個地址有了新的意義。

杭州互聯網法院,司法“弄潮兒”的引領者

2017年8月18日,全國首家互聯網法院在此落戶。巧合的是,G20杭州峰會會址與之隔江相望,B20杭州峰會會址近在咫尺。這片曾聚焦了世界無數目光的創新熱土,又再次見證了中國司法的速度、智慧與擔當。

“主動參與網絡空間國際治理進程”“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發表的重要講話,至今讀來,依然閃爍著智慧之光。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遠見卓識的戰略思維,彰顯了一個發展中大國著眼長遠的責任擔當。

  這是考題,更是機遇。

“把現代科技手段與司法工作更緊密地融合起來,引領司法裁判、探索訴訟規則,推進網絡空間治理、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深度融合。”2017年6月26日,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關於設立杭州互聯網法院的方案》,清晰描畫了互聯網法院的發展路徑。

“5分鐘提交訴狀,全程網上操作,打官司不再繁瑣……”打開杭州互聯網法院訴訟平臺,映入眼簾的是簡潔又直接的“歡迎詞”。

試點一旦開啟,每一頁都是嶄新的。

傳統審判模式下,“找不到”、“送不到”是一直困擾法院送達工作的難題。對此,杭州互聯網法院上線全國首個大數據深度運用電子送達平臺,能夠快速獲取和定位當事人的活躍聯繫方式,送達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不久前,作家陳某發現其原創作品被某公眾號非法轉載,遂起訴至杭州互聯網法院。根據陳某提供的被告手機號碼,電子送達平臺首次送達失敗。該平臺立刻對被告進行了深度挖掘,檢索出其名下還註冊過3個手機號,其中一個綁定了某小區的家庭寬帶。據此,電子送達平臺成功送達。法官對案件進行了在線調解。

陳某慨嘆,原本需要通過漫長的公告送達才能審理的案件,馬上得到了解決。

該平臺自2月9日投入使用以來,送達成功率為88%。

讓群眾真正享受互聯網司法紅利,是杭州互聯網法院努力追求的目標。智能立案系統、智慧庭審系統、裁判輔助系統、電子簽章系統、電子卷宗隨案生成系統……互聯網法院的智慧程度令人驚歎。

這意味著,當事人只要登錄“杭州互聯網法院訴訟平臺”,起訴、立案、送達、舉證、開庭、審判等訴訟環節全流程在線進行,曾經難以想象的透明便捷,今天可以盡情擁抱。

顛覆傳統,引領潮流——

為涉互聯網案件訴訟創制立規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互聯網重塑了社會關係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以互聯網方式和思維探索涉互聯網案件訴訟和裁判新規則,是互聯網法院試點的意義所在,也是貫穿始終的“精神氣質”。

一個經典案例再次浮現——

定居在加拿大的王女士是一名淘寶店主,專營品牌化妝品,因質量問題被訴至杭州互聯網法院。然而,加拿大與中國存在12小時時差,如果選擇同步開庭的方式,王女士的開庭時間是隻能晚上或者凌晨。

3月30日下午4時,位於杭州市西湖區的原告通過訴訟平臺向王女士進行了發問:“請問被告,您在進貨的時候是通過何種方式對化妝品進行審核的?”

此時的加拿大是凌晨4時,王女士正在酣睡。早晨醒來後,她打開手機,回覆了原告的發問。這種非同步、非面對面、錯時方式在限定期限內進行開庭的模式,正是杭州互聯網法院在全球首創的異步審理模式。

對此,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案件的代理律師深有感觸,“有時候由於一些主客觀原因,開庭時部分證據往往無法及時提交,增加了敗訴風險。非同步庭審方式,讓我在辯論環節有更充足的時間忖度,從而為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爭取更多空間。”

公正司法,不止於揚善懲惡,更能樹立規則、引領風尚。

杭州互聯網法院先後制定了《訴訟平臺審理規程》、《網上庭審規範》、《涉網案件異步審理規程(試行)》、《電子證據審查判斷指南》、《民事訴訟電子數據證據司法審查細則》等十餘個規範性文件,實現訴訟主體身份的可查性、當事人在線行為的可控性、在線舉證質證的高效性,構建起系統化的涉網審判程序規則體系。

試點以來,互聯網法院的每一次探索總能給人驚喜——

6月2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對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進行了公開宣判,首次對採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予以確認。

同一天,可對接多個數據接口的電子證據平臺上線。該平臺在證據和審判之間建立了一個專門的數據通道,讓原本僅僅是通過掃描或打字而成的“電子化”證據,真正轉變為“電子證據”,成為不可篡改的“數據身份證”。

而互聯網法院的“速度”更令人驚歎——

截至6月底,該院共立案10271件,審結8522件。已關聯當事人的案件100%在線開庭審理,開庭平均用時28.74分鐘,平均審理期限38天,比傳統審理模式分別節約時間51.2%、45%;一審上訴率為0.94%。

這不僅僅是量的變化,更是質的飛躍。

向網而生,領跑世界——

為國際網絡空間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杭州互聯網法院,司法“弄潮兒”的引領者

互聯網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世界各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帶來諸多新挑戰。

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離不開法律規則的支撐和保障。建立先發優勢,形成制度樣本,提升中國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的話語權,這正是互聯網法院肩負的重要使命。

從揭牌後第一案“甄嬛”訴網易,到浙江衛視訴咪咕視訊、咪咕文化,再到網易雲、樂讀訴酷我音樂……作為互聯網訴訟規則探索的“試驗田”,杭州互聯網法院通過對涉網案件的審理和研究,以司法裁判的方式劃定互聯網活動的底線、邊界,實現對網絡空間的法治化治理。

翻開一冊冊精品案例,中國司法的智慧隨處可見——

通過互聯網購物合同、產品責任糾紛案件審理,明晰“職業索賠”行為邊界,引導公眾理性維權。明晰海外代購雙方的法律關係及責任承擔,促進跨境電商發展;

通過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件審理,明確平臺治理權利與責任,依法打擊“炒信”等網絡虛假交易行為,提升網絡服務水平;

通過互聯網金融借款合同、小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審理,提煉“電子借款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標準”,促進高效化解涉網金融糾紛;

通過互聯網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件審理,明確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連帶責任標準,為網上創新活動保駕護航;

通過利用互聯網侵害他人人格權糾紛案件審理,界定“公眾號、論壇社區等平臺的注意義務”,確定虛假信息散播、謠言擴散、網絡侵權責任,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不拒眾流,方成江海。自信篤定的杭州互聯網法院,正敞開懷抱,努力推動形成互聯網空間治理多方合力,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建設引入更多源頭活水——

七個月前,第六屆中韓司法研討會在杭州互聯網法院舉行,與會者就“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司法信息技術的未來”聚共識、繪藍圖;

三個月前,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召開。“杭州互聯網法院探索互聯網司法新模式”成功入選年度最佳實踐成果;

兩個月前,第十三次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最高法院院長會議外方代表團應邀到杭州互聯網法院參觀考察;

一個月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增設北京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的方案》;7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關於推進增設北京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工作的分工方案》,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推進各項工作。

……

司改大潮浩浩蕩蕩,猶如錢江潮起,奔湧向前。

“弄潮兒向濤頭立。”中國司法,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