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心理陷阱,大概99%的人都在考試里犯過

你在考試時有沒有犯過這種錯誤:題幹裡明明讓你找“不”符合的一項,你卻去找符合的項。

如果你有,那你就是遇上了

這個心理陷阱,大概99%的人都在考試裡犯過

(Moses Illusion),摩西就是聖經裡那個摩西。

在你掌握了知識點的情況下,你可以很好地識別答案裡面的錯誤,但是卻很難識別題幹裡的錯誤和不協調,因為你本來就是帶著識別的目的去看答案的,但是並沒有帶著識別的目的去看題幹。

這就是摩西幻覺,它屬於心理學領域的“知識忽略”。

Knowledge neglect refers to cases when people fail to retrieve and apply previously stored knowledge appropriately into a current situation. Perhaps the most famous example of knowledge neglect is the Moses Illusion. For the illusion, participants are ask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many pairs of each animal did Moses bring on his ark?” If a participant answers the question by simply saying, “2,” then this is an example of knowledge neglect because the person has failed to apply their previously learned knowledge that Noah was the individual who constructed the arc and herded the animals, not Moses.

知識忽略指的是人們不能把已有的知識合適地運用到眼下的場景當中。最出名的知識忽略現象應該就是摩西幻覺了。這個幻覺是這樣的:受試者被要求回答“摩西上方舟的時候,每種動物帶了幾隻?”如果受試者回答的是“2”,那這就是知識忽略現象了,因為受試者們忘了是諾亞建造了方舟並把那些動物帶上去,並不是摩西。

這個是人類的天性使然。

首先,我們一般下意識地認為事情都是真的,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眼見為實,我們總是先默認所有的信息都沒問題,出問題了才會去花額外的精力來識別這些錯誤。

第二,我們習慣於“差不多就行了”的狀態,因為我們的日常交流語言都是不精準的、細碎的,我們很善於把這些零散的信息提純之後組成一個完整的概念來理解;

比如A說:“我今天早上上班前在公司旁邊那家星巴克,我的天,人好多啊,我買一杯美式花了20……差不多有30分鐘了,前面好像有17、8……不對,應該至少有20個人了,而且店員好像還不是很熟練,穿綠裙的;後來來了公司之後電梯在3樓,啊不對,4樓吧,對4樓又擠進來10來個人,從來沒碰到這麼擠過,結果我只能把咖啡舉到臉前面,千難萬險才到辦公室。。”

B聽了就能理解到:哦,他早上在星巴克買咖啡排了很長的隊,電梯裡又被擠了,所以心情不太好。

這不妨礙交流。

但是,這種自動的處理能力也是有弊端的,因為我們很容易就會忽略那些摻雜進去的錯誤,甚至還把錯誤當成知識記下來。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蠻嚴重的。

要解決它嘛,也沒有什麼捷徑,只能說我們得常常提醒自己多長個心眼了,別讓自己成為一個邏輯混亂的人。

有沒有一個方法能夠讓大家輕鬆破解英語句式問題呢?有的,比如能動英語的“句式魔方”課程。

“句式魔方”幫助孩子突破英語學習中的第二難關——單詞詞義、短語積累與生成、句子生成轉換能力。

通過學習“句式魔方”,孩子最終能形成語感,內化成語言本能,熟練生成各種句子。

沒有學習“句式魔方”的孩子,要麼只能機械的用各種單詞按照漢語習慣,生成各種中式英語句子,要麼就是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背誦各種語法規則,亦步亦趨的按照這些規則生成句子,很可能被各種語法細碎知識點搞得頭昏腦漲而喪失學習興趣。而學習了“句式魔方”的孩子,通過“句式魔方”的短語矩陣訓練,不但能熟練的生成各種短語,並在訓練的過程中,增加了語感,還能再具體的語境中自然習得單詞含義,同時“句式魔方”通過其核心句的生成以及其它五種基本句式推導轉換的練習,讓孩子熟練掌握各種句式和常用時態的變化,最終獲得句子生成能力。

學完“句式魔方”,一方面有了具體語境後,孩子就知道了單詞意義,再結合已習得的“表音密碼”基礎,孩子就可將單詞的“音”、“形”、“意”對應起來,徹底解決單詞問題;另一方面,孩子可掌握短語與句子的生成機制,以及應對各種時態與句式的轉換問題,來輕鬆自主的生成各種句子,掌握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