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爲什麼這麼貴?

元青花瓷(又稱元青花),即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元青花瓷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釉層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燒成溫度,這樣就能相應地改變釉的配方。

景德鎮瓷釉歷來是用釉果摻以釉灰配製而成,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燒後含氧化鈣達90%左右。唐宋時,景德鎮瓷前採用釉果摻入釉灰配製。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時增加了釉果成分而減少了釉灰成分,這樣,釉層的三氧化二鋁增加而氧化鈣減少,改變了釉面狀態,使釉層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澤柔和。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部分標本的釉層,在密佈的霧狀小氣泡中散落著大氣泡,無中等氣泡過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並無這種情況。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見氣泡,但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和元青花惟見大、小兩類氣泡的分佈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紋或棕眼。

對景德鎮宋元湖田窯標本測試發現,元代釉中氧化鈣的含量從宋代的15%左右減少到8%~9%,而鉀、鈉等含量從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變化使釉的燒成溫度提高,也使釉的濃度增高。因燒製的溫度不同,釉面的顯色也相應地改變了。

元青花的釉面先後有三種:

(一)影青釉

又稱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國產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區別。釉面泛灰或泛黃,釉層光澤較強,或為亞光,除了燒成技術欠缺外,還與釉層中釉灰比例較高有關。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瑩潤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細密的皮殼層,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閃青藍,溫潤中略顯淡藍,除足圈顯水綠色外,器身胎釉往往顯出淡牙黃色,有時顯出乳濁白色,它的顯色會隨空氣中的溼度、溫度的變化而微顯不同。元期青花瓶、罐類,斜光透過胎釉會略顯出無規則的米白色絲線條紋,也稱釉紋飾。元期釉下青花上無氣泡,溫度偏高時胎釉顯幹,但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元期釉面的顯色似有活性之感。

(二)白釉

從14世紀中的至正年間開始使用,用進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釉色瑩潤透亮,光潔滋潤,積釉處顯鴨蛋青色,釉色亮度時常會有閃動感,足圈釉面顯出淡淡的水綠色。具有恰到好處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澤,能更好地襯托青花的表現力。

(三)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開始使用,釉層乳濁,用國產青料,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缽、小罐類居多,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時手抓留下的指痕。元青花除玉壺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無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狀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內側近底處有一圈寬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細身類瓶內側口沿下素胎。大罐內壁以蕩釉法施釉。器蓋內側素胎,淺土黃色,見細微釉斑。元青花器體釉面基本較平,大型琢器在胎體的粘結處釉面微微凸起,器裡口部釉厚薄不勻,釉薄處顯米黃色。從殘器看,瓶的頸部以下器腹內無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內常見一塊塊的釉斑,每塊釉斑周圍或足邊及縮釉處都呈現出淺色的火石紅邊線。器物口邊有的有毛邊現象(即小氣泡破裂狀)。器表有的釉面有縮釉現象,不嚴重,屬於少數現象。釉面手感溫潤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過於光亮或有較強的光亮點,則值得考慮。

青料

元青花瓷器總體分兩種色調,一種呈灰藍色,較淺淡,一種是深藍色,較豔麗。傳統概念中,呈色灰藍者為國產料,呈藍豔者為進口料。進口青料用於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國產鈷料僅用於中、小型器。

(一)進口鈷料

進口鈷料,即蘇麻離青,元代進口鈷料的成分是低錳、高鐵,含硫和砷,無銅和鎳,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區別,所繪青花紋飾呈色濃豔深沉,並帶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較光潤的斑點,有的黑褐色斑點顯現出"錫光"。"錫光"是在黑褐色斑點中出現的一種自然光澤,並有凹凸感,是由於青花原料在高溫燒製過程中與釉熔化時依窯內氣氛而起的變化。現代仿製的元青花中也有"錫光"出現,但觀察仿品的"錫光"彷彿是一塊銀灰色片貼敷於藍黑色斑點之上,有的斑點較密集,給人僵硬之感。

另外,蘇麻離青呈色有如下特徵:

1、呈鮮麗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羅蘭色。

2、有濃淡色階,勾勒線條較深,填色青料較淺。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或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啞光。

3、青料都較細勻,線條邊緣稍有暈化。有些呈色濃重,有放射狀流散,見藍黑色結晶或結晶線,應為青料顆粒較粗所致。明初永樂、宣德青花上也有類似現象。

(二)國產青料

元青花所使用國產青料,其成分為高錳、高鋁的,與同時的進口料差別很大,所描繪的青花紋飾呈色藍灰或藍黑,見濃淡色階,青料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黑褐色的斑點較少,如含錳過高時青花紋飾呈色為藍中微微泛紅,釉面下凹並啞光。

無論是國產料或進口料,整體畫面青花紋飾色調受窯溫影響存在深淺不一的變化,但用放大鏡觀察,給人一種清澈深沉之感。細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濃豔之處有鮮活的"流動狀"。

方法/步驟

  1. 1.元代青花瓷的胎質重而堅,器壁較厚,大器較多。由於含雜質多,胎裡大多有鐵褐色小點。胎是用高嶺麻蒼土做的。高嶺麻蒼土的特點是白而不細,因為當時粉碎的條件有限,工藝有限,所以可以見到很多氣孔。現在的胎是非常細的沒有氣孔。過去老的胎泥,是有經過陳腐的過程,有機物經過陳腐會發生變化。所以它的胎有細膩的感覺,現在做的胎沒有陳腐顯得很乾。現代機械加工出來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製備的原料。現代景德鎮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藝說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說,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藝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於元代泥料可塑性較強,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內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對下半部和圈足做簡單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頸都線條流暢,外型圓潤,不落刀痕。現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還要修內壁,因此,線條生硬,規整有餘,刀痕累累。
元青花瓷為什麼這麼貴?


  1.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窯燒的,而現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氣窯燒的,這兩種工藝不同,釉質的化學變化物理變化也有所不同。特別是釉中氣泡的形成過程上,它是不一樣的,古代柴木窯燒的氣泡要顯得大小不一疏朗,氣泡明亮。而現代氣窯燒的氣泡較細小大小相間,不透亮。這只是相對而言,也不能排除現代造假者用柴木窯仿造的器物,還得在器形、紋飾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斷。
元青花瓷為什麼這麼貴?


  1. 3.青花髮色有濃豔、淡雅、青灰三種。濃豔是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淡雅是進口料與國產料混合使用。相當部分的青花燒成後有黑色斑點、且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料,而蘇麻離青料有一個特點,就是高鐵低錳,青花深沉藍中帶點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綠。元代使用的“蘇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鈷兼有少量氧化鐵。在高溫的作用下“蘇勃尼青”中的氧化鐵會在硅酸鹽液態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結晶斑點。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不規則狀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而現代絕大多數仿品,都只是在國產青花產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礦渣狀斑點。
元青花瓷為什麼這麼貴?


  1. 4.元青花大多為寬而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內蓋內不施釉,但大多數器內和器底見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類的胎體多數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別在底部、腹部、頸部。用泥漿粘接口,接合處有明顯凸起。接處可見泥漿擠壓出的痕跡。器內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淺淡的火石紅色。器底不施釉,稱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紅色斑,俗稱火石紅大多數贗品器底的火石紅做成深橘紅,釉面稀薄,有過分暈散,畫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別。
元青花瓷為什麼這麼貴?


  1. 5.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脫坯成型工藝,在瓶、罐等器物內壁往往會流下明顯的指紋和旋紋。如果在器物的內壁沒有發現指紋和旋紋就是採用現代注漿成型工藝生產的低檔仿品。還有凡是瞭解景德鎮陶瓷製作工藝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兩類,一類叫“條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內壁的;一類叫“板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現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歷史了,而“條刀”僅僅是在清代康熙年間才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內壁,康熙中期以後的瓷器才開始修整內壁。有些仿製者不瞭解這點,只是根據圖錄進行製作,經常畫蛇添足修整內壁。所以看到元青花出現修正內壁那就是仿品。
元青花瓷為什麼這麼貴?


  1. 6.瓷器釉面的平整度與施釉方法有直接關係。由於元代青花瓷器是採用蘸釉、澆釉和刷釉工藝,所以看上去釉質豐滿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別是採用澆釉和刷釉工藝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淚痕”和“刷痕”現象。清代以後景德鎮普遍採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較前朝大有提高,現代又採用電動空氣壓縮機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釉面過於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現代吹釉產品。
元青花瓷為什麼這麼貴?


  1. 7.元青花紋飾繁密,層次較多,通常說是“滿畫”,七至九層紋飾為常見,有時多達十幾層。繪畫文飾突出佛教、道教文飾和中華民族歷史故事。均是傳統的中國傳統紋飾。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繪畫工藝和藝術風格不僅前無古人,而且後人難及其項背。大氣、豪放、瀟灑、飄逸,顯示了畫師們非凡的功力。可見元瓷畫工並非一般畫匠,其中不少是當時頂尖畫師,流落窯頭作畫。留下了這種大氣龐然的不朽的作品。
  2. END

注意事項

  • 元代青花瓷的胎質白,重而堅,器壁較厚,大器較多。由於含雜質多,胎上大多有鐵褐色小點。器底不施釉,稱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紅色斑,俗稱火石紅。大盤盤口有采用菱口的,鳳形壺與八楞缸為特有造型,只有元代才有。元瓷白釉泛青色,釉質雖瑩潤,但常有積釉處,積釉有時如淚痕,青花常有暈散現象。元青花大多為寬而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蓋內不施釉,器胎輪旋紋粗糙,接合處有明顯凸起接口。青花髮色有濃豔、淡雅、青灰三種。濃豔是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淡雅是進口料與國產料混合使用。相當部分的青花燒成後有黑色斑點、且較深。元青花紋飾繁密,層次較多,通常說是“滿畫”,這是元至明特有的繪畫技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