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晉網紅」IPv6,開啓下一代網際網路的「關鍵先生」

2017年下半年以來,國內IPv6熱不斷升溫,這個對於不少人來說顯得還很陌生的名詞,越來越吸引大家的關注。

解读“新晋网红”IPv6,开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先生”

2017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文,由網信辦牽頭推動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這表明IPv6規模部署工作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要求,吹響了快速發展的號角聲。而後工信部、國資委等相關部委又出臺措施,推動IPv6規模部署工作。

IPv6是什麼?它為什麼如此重要?為此,記者近日採訪了上海電信的技術專家,幫助大夥釋疑解惑,揭開IPv6的面紗。

01

IP地址如同門牌號,互聯網離不開它

IPv6是什麼呢?學術解釋是,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縮寫,是由國際互聯網標準化組織IETF設計的用於替代現行版本IPv4的下一代IP協議。就是說,IPv6是IPv4的下一代版本。但這樣的學術解釋,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很難理解。

解读“新晋网红”IPv6,开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先生”

那麼我們就從IP協議開始講起。

在以前的書信時代,人們寫信時要在信封上寫明收信地址和寄信地址,“××市××路××號××室”,這樣信件才會按照收信地址送到對方的手中,對方也會知道是誰、從哪裡郵寄過來的。

互聯網時代也是這樣,有了“門牌號”才能知道信息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個“門牌號”就是IP協議的地址,根據它,互聯網才會在源地址和目標地址之間傳送數據包。每個網站、設備都有自己的“門牌號”,即具體地址信息(IP地址),這樣就方便了信息傳遞,不至於產生混亂。

解读“新晋网红”IPv6,开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先生”

以人們訪問網站時的場景為例,在瀏覽器中輸入相應的域名,比如baidu.com、qq.com等等,然後就可登錄瀏覽網頁。而這背後,是IP地址這個“門牌號”在發揮作用。這些域名都有對應的IP地址,在人們輸入baidu.com之後,瀏覽器會把網站域名發往“域名的黃頁”(DNS服務器)做地址查詢,查找相對應的IP地址。瀏覽器得到IP地址後,會再次發送自己的請求,這樣人們就可以登錄到相應的網站了。

可見,在互聯網世界中,地址也非常重要,每個網站、每個聯網的設備都應有IP地址,有自己的“門牌號”,這樣信息才能準確、快速傳遞,否則一切都是虛幻。

02

資源耗盡地址枯竭,IPv4真的“老”了

有了IP協議,整個互聯網才能正常運轉。而IPv4則是第一個被廣泛使用的IP協議,構成了現今互聯網技術的基礎,對推動全世界互聯網的發展功不可沒。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應用層出不窮,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應用都需要海量的IP地址。IPv4地址數量有限,越來越跟不上步伐,各種地址轉換方法也降低了網絡轉發的效率。

很明顯IPv4現在已經落伍。它提供不了更多的“門牌號”,成為抑制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解读“新晋网红”IPv6,开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先生”

IPv4大約能提供43億個左右IP地址!這一數字看起來非常多,的確在IPv4使用之初,大家都覺得這麼多的地址肯定能滿足需求。但是現實發展得太快,人們不久之後就發現當初看起來很大的“蛋糕”實際上很小。2012年底時,43億個IPv4地址耗盡,IANA(互聯網地址分配機構)宣佈IPv4的地址分配工作已經結束。

本來“蛋糕”就不大,中間還存在分配不均的情況。

因為IPv4的核心技術源於美國,因此北美擁有全球四分之三的IPv4地址,大約有30億個,而人口最多的亞洲只有不到4億個IPv4地址,常常一個美國大公司擁有的IPv4地址要比一個亞洲國家擁有的IPv4地址更多。具體到我國,現有IPv4地址約2億個,人均擁有量0.15個,對比之下美國的IPv4地址人均擁有量有4個。

2億個IPv4地址本就不多,而且隨著傳統電信業務規模擴大化、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業務的迅速發展,我國對於IP地址的需求急劇增加,矛盾因此越來越突出。

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固網寬帶用戶有3.7億戶,移動寬帶用戶(3G和4G)達到13.7億戶,僅這兩項加在一起就有17.4億戶,2億個IPv4地址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而且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連接入網的設備更加龐大,因此對於IP地址的需求更多,IPv4根本無法滿足。

如果說IPv4是互聯網的“油田”,那麼曾經“產油”的它現在資源基本耗盡,已經很難繼續“開採”。

03

過渡技術無法治本,“副作用”凸顯

看到上文,大家心裡也許會有疑問:

既然多年前就碰到了IPv4地址耗盡的狀況,為何這些年我國的互聯網還能快速發展呢?這是因為,業界採用了NAT穿越等技術,緩解了IPv4地址不足的情況。但是這些方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也衍生了不少問題。或者說,這付藥現在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

因為IPv4公網地址不夠用,所以人們想出了辦法,使用私網地址,用一個公網地址對應一個私網地址,或者一個公網地址對應多個私網地址,後一種情況比較普遍。

這就如同門牌號不夠用了,不能滿足所有住戶的需求,怎麼辦呢?原先是每個住戶都有門牌號(公網地址),現在則是幾個住戶使用同一個門牌號,而這幾位住戶之間又私底下分配了自己的序號(私網地址),從而進行彼此區分。

但是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公網地址才是其他人認識的門牌號,所以私網地址終端在傳遞信息時,需要“翻譯”成所對應的公網地址,這就是NAT。

解读“新晋网红”IPv6,开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先生”

這種做法產生了多個方面的“副作用”。首先,網絡溯源變得困難,比如說某位住戶收到一份恐嚇信,如果大家使用的都是公網地址,那麼很容易查到是誰郵寄過來的,但是如果使用了私網地址,而且私網地址和公網地址是動態映射,也就是說並非固定對應,那麼就比較難查到是誰寄出了這封信。其次,NAT使得網絡結構變得複雜,原先只是一層的關係,現在變成了兩層甚至更多層,這也導致轉發時延增加、轉發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上升,通常報文轉發時延將會增加一個數量級,某些應用無法正常實施。

04

每粒沙子都有地址,IPv6徹底解決問題

NAT等辦法並不能真正解決IP地址荒的問題,它只能緩解,同時又產生了很多新問題。真正能解決IP地址荒問題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IPv6,它能提供接近無限的IP地址。

IPv4採用的是32位地址長度,全球可用的IPv4地址大約43億個,IPv6採用128位地址長度,其地址容量達2的128次方個,約3.4×10^30億個IP地址,極大擴展了IP地址空間。

解读“新晋网红”IPv6,开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先生”

業界人士常說這樣一句話:IPv6能為地球上每個沙子都提供一個IP地址。

在IPv6時代,設備連接到網絡中,系統就會自動分配地址,即插即用,這樣讓網絡管理變得簡單,不需要進行復雜的設置。

IPv6還有其他優勢,比如地址溯源能力得到增強,避免了IPv4時期動態IP技術和NAT技術帶來的地址溯源困難。而且IPv6自帶了IPSec協議選項,能端到端對報文加密,只有通信雙方知道所傳遞的信息內容,其他人不知道。在IPv4時代也是這樣做,但是需要增加專門的軟硬件設備。

引入MIPv6(移動IPv6),移動性支持好,提升了高速移動場景下的應用不中斷能力,比如高鐵、飛機等非常高速的場景下,應用可以不斷,使得永遠在線成為可能。

IPv6包頭格式簡化,40字節包頭固定,具備可選擴展項,預留了流標籤的功能。也就是說,在IPv6階段,應用自己可以告訴網絡,自己是什麼類型的應用、對網絡有什麼樣的訴求,然後網絡就可以作出相應的動作來進行處理。

從技術作用來看,IPv6是下一代互聯網的核心、物聯網的基礎。IPv6技術本身及其廣闊的應用前景,都是未來創新的起點和平臺。

相關閱讀:“起大早趕晚集”之後,中國加速IPv6部署

從1998年CER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首次將IPv6引進國內算起,IPv6在中國出現已有20年時間。這也看出,我國在IPv6上的起步很早。但是從之後的情況來看,雖然起步早,但是我國IPv6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來自APNIC(亞太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亞太地區IPv6發展非常快,IPv6接入能力從之前的6%大幅增加到20%。

來自Google的信息則顯示,截至2017年7月22日,IPv6的用戶訪問率達到了20.14%。按照Google的預計,到2019年全球範圍內IPv6用戶數量將超過50%。

那麼我國的IPv6發展情況如何呢?

在今年7月份舉行的中國互聯網大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表示,到2017年底時我國IPv6用戶佔全國互聯網用戶的比例僅為0.3%,在全世界排名很低,遠遠落後於印度、越南這些發展中國家。鄔賀銓介紹,印度現在使用IPv6地址的網民佔比已經超過50%,美國IPv6用戶佔比也要到40%。

解读“新晋网红”IPv6,开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先生”

為了推動我國IPv6水平快速提升,促進互聯網演進升級和健康創新發展,去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計劃用5到10年時間,形成下一代互聯網自主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IPv6商業應用網絡,實現下一代互聯網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應用,成為全球下一代互聯網發展的重要主導力量。

2018年是推進我國IPv6規模部署工作的開局之年,目前來看,已經形成了網絡、應用和終端協同推進、齊頭並進的良好發展局面。目前,我國的IPv6用戶佔比已經從去年底的0.3%提升至5%,而全年的目標是20%。

往期回顧

解读“新晋网红”IPv6,开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先生”
解读“新晋网红”IPv6,开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