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上半年經濟數據昨日公佈,和第一季度數據引發自媒體熱議不同,這次數據發佈,風平浪靜。原因嘛,我的猜想是,因為這次數據迴歸常態,挑不出什麼毛病了。
分別介紹一下幾個主要的經濟數據,看看廣州這半年幹得咋樣?
首先是GDP,這個數據無論如何繞不開。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0652.98億元,按可比價格增長6.2%,名義增速7.7%,雖然還不夠好,但相比第一季度,已經大幅提升。
財政收入,這個數據反映了一個城市的可支配財力。上半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66.66億元,增長8.0%,和同類城市相比,增速還行。
國稅收入,這個更客觀,沒有任何干擾的可能性。上半年,廣州國稅收入達到2218.82億元,同比增長7.8%。2218億是什麼概念?超過不少中西部省份2017全年的國稅收入。由於財政留成較低等原因,廣州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二線城市並沒有拉開應有的差距,但通過國稅收入,完全能感受到廣州作為一線城市的實力。
個稅收入,這個直接反映的是老百姓的荷包,是民間財富最靈敏的溫度計。第二季度延續了第一季度的高增長態勢,上半年全市個稅收入增長23.9%,增速居一線城市之首。在GDP增速不振的情況下,個稅收入仍能實現20%以上的高增長,只能說“藏富於民”真不是假的。
本外幣存款,這個數據往往被認為反映了一座城市對錢的吸引力,截止5月末,全市本外幣存款餘額為5.16萬億元,同比增長8.5%,超過上海深圳。在北上深本外幣存款增速下滑的同時,廣州仍然保持較高增長,顯示廣州經濟的韌性。
機場吞吐量。這個數據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的商務活力T2航站樓開通之後,白雲機場在增速上終於恢復常態。上半年,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長7.2%,增速和同類城市相比,中規中矩,超過首都機場、香港機場與上海虹橋機場,略少於上海浦東機場。
PMI數據:這個反映的是製造業的榮枯情況,非常的權威與重要。6月,廣州市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重點企業PMI)52.8,比上月上升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上升0.9個百分點,自去年3月份以來
連續16個月處於擴張區間,表明廣州的工業經濟暫未受到國際大環境的明顯衝擊。顯示廣州經濟“藏富於民”的特質,以及應對國際大環境變化的韌性。
原因有兩個:
一是GDP容易受季節因素影響,像廣州這樣的沿海開放城市,很多企業的生產週期都是以年為單位,往往上半年的訂單要等到下半年集中開工,上市公司也普遍注重財年數據,而不是季度數據。從過往的數據來看,廣東不少城市的GDP也都表現為“蛇頭虎尾”,上半年慢慢吞吞,下半年翹尾猛增。
二是GDP對經濟動向的反映,有一定滯後性,因為很多項目從招商引資到實際落地,需要一段時間。各位可以數一數,最近兩年廣州招攬了多少大項目?
昨天的文章已經總結過,兩年內至少已有26家央企到南沙砸錢或者成立南方總部,包括中遠海運、中鐵建、中國中鐵、中交建、中化集團、中船集團等。此外還有思科、微軟、百濟神州、亞信、小鵬汽車、雲從科技等科技企業的扎堆進駐,以及富士康600億巨無霸項目的簽署。
橫空出世的琶洲互聯網總部聚集區大家一定不陌生,匯聚了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科大訊飛、歡聚時代、唯品會等互聯網巨頭。就連一向與廣州若即若離的網易,也宣佈強勢迴歸廣州。
可以說,過去幾年,廣州在招商引資上碩果累累,令人眼花繚亂,再過一段時間,等這些項目完全落地之後,就會慢慢地反映到GDP裡面去,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看出廣州真實的GDP。
一句話,以廣東省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大靠山,以廣州市的家底以及掌握的資源,有沒有GDP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要什麼樣的GDP?
閱讀更多 城市戰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