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雖默默無聞,卻爲我國的水稻栽培研究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

他就是陳永康(1907.4.6.-1985.3.9.),我國著名的水稻專家,全國勞動模範。

致敬!他雖默默無聞,卻為我國的水稻栽培研究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

也許有些朋友感覺這個名字有些陌生,小編也是在查看歷史資料的時候才偶然發現的。

致敬!他雖默默無聞,卻為我國的水稻栽培研究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

1907年,陳永康出生於江蘇松江(現屬於上海)。乳名友生。13歲下地幹活,40年代就已經摸索出了“一穗傳”的水稻選種方法,創造了畝產500公斤的記錄……

致敬!他雖默默無聞,卻為我國的水稻栽培研究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

50年代,陳永康身為蘇南區的農民,用“一穗傳”的方法選育出單季晚粳稻良種“老來青”,大面積畝產達500公斤,在太湖地區成為水稻當家品種。1951年,他種植的水稻產量最高達一畝716.5公斤,超過一般產量1倍以上,創造了當時華東地區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最高記錄。1952年3月,他作為水稻豐產模範受到國家農業部頒令獎勵。被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授予“農業愛國豐產模範”的獎狀,當時的文化部電影局與上海科技製片廠還實地拍攝過他的豐產經過經驗……

致敬!他雖默默無聞,卻為我國的水稻栽培研究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

1952年2月,陳永康聯合七戶農民辦起陳永康互助組,1953年4月,陳永康又聯合周圍21個互助組,成立聯民生產初級合作社……

致敬!他雖默默無聞,卻為我國的水稻栽培研究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

1956年,“老來青” 晚粳稻良種標本120箱被送往蘇聯、印度、緬甸、日本等15個國家展覽。陳永康還在實踐中總結出落谷稀勻、合式秧田、適時擱田、乾溼水漿管理等一整套綜合栽培技術。提出他多年摸索總結出來的水稻的“三黑三黃”看苗診斷的系統經驗,出版了<>等書…

致敬!他雖默默無聞,卻為我國的水稻栽培研究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

1958年10月,陳永康被聘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同年11月,在蘇州召開的全國水稻豐產科學技術交流會上,又被聘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栽培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下圖:陳永康在田間地頭做示範)。

致敬!他雖默默無聞,卻為我國的水稻栽培研究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

60年代初,陳永康與江蘇省內外的作物栽培、土壤肥料、農業氣象和植物保護等學科的專家一起,從理論上探明瞭水稻葉色黑黃變化的生理基礎及其在產量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水稻高產理論”。1964年,在亞、非、拉美和大洋洲44個國家參加的北京國際科學討論會上,他與同仁聯合發表了《晚粳稻高產的看苗診斷和栽培措施研究》學術論文,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下圖是相關的媒體報道的圖片)。

致敬!他雖默默無聞,卻為我國的水稻栽培研究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

陳永康的水稻高產技術自50年代即在江蘇全省以及長江中下游主要稻區大面積推廣。1955年,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到他所在的松江縣聯民農業生產合作社拍攝科學教育片《培育壯秧》。尤其是60年代,中共江蘇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太湖地區建立基地和樣板,以點帶面,層層推廣,陳永康水稻高產技術應用面積達700萬公頃,創造的經濟價值達數十億元。陳永康對提高大面積水稻生產的精耕細作水平和實現高產穩產起了重大作用,對中國栽培技術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是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的典範。1978年,他的科研成果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下圖是當年關於介紹陳永康的連環畫的出版物封面圖片)。

致敬!他雖默默無聞,卻為我國的水稻栽培研究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

陳永康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1954年入黨,曾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江蘇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農科院研究員、副院長、黨組成員。陳永康艱苦樸素、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活到老、學到老,勇於探索,不斷進取。他種植的麥、稻、稻三熟制試驗田,創造了平均畝產1526.5公斤的高產紀錄。陳永康年逾古稀仍親自下田操作、下鄉傳授技術,參加科學試驗,直到生命最後一息 。

七十年代後期,陳永康還在致力於雙季稻、三熟制和雜交水稻的高產規律的研究以及栽培技術,撰寫了<>等,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與“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

陳永康等等老一輩人都是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好楷模,他們一直都是在為解決中國人多吃飯的問題而窮其一生不懈努力!

向陳永康老前輩致敬!

致敬!他雖默默無聞,卻為我國的水稻栽培研究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

(這是後人們在陳永康紀念像下面留影懷念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