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梅盆景《村頭》創作隨筆

雀梅盆景《村頭》創作隨筆

1

李榮華和他的《村頭》

2008年春,一次去當地盆友家取一棵觀果盆景胡頹子,不經意間瞥見牆角有一棵小雀梅。俯身觀其樁,曲而矮壯,頗有些味道,便問它的由來,友言是10餘年前的一棵下山樁,因山樁太多而無從顧及,便連同胡頹子一起轉讓於我。

由於這棵雀梅原樁栽植於圓缸多年,發枝凌亂,泥土板結,買回來當晚,便迫不及待地開始改造。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

手起錘落,缸碎樁出,仔細觀察發現,根盤霸氣,主幹收勢較好,確定以江南鄉村村頭“風水樹”(江南一帶鄉村素有這個習俗)為題,創作大樹型盆景。

第一步抖土洗根,著手整理修枝,因雀梅的特性是一根對應一枝輸送養分,故特別注意粗根和大枝的供養關係。對不能剪除的稍大枝條,以繃帶纏繞後,用花籃螺絲吊拉。有幾個枝條特別脆硬,不敢求之過急,只能用隔日擰緊螺絲的辦法,慢慢扭調到位。整體上按構思扎剪打坯,至凌晨1點多才告一段落。然後用微酸性細粒土,栽植於稍大的長方盆內,澆透定根水,放置庇廕處10來天后,移至陽臺,轉為常規管理。

雀梅喜肥,萌芽力特強,一不留神,滿樹瘋長,必須遏強助弱,蓄枝補缺。在枝條的去留抉擇上,做到胸中有“樹”,可有可無之枝儘早剪去,一旦枝條長粗了再剪掉,就會影響到根系的生長。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

因雀梅癒合力極差,稍微大點的傷口就會腐朽,累及樹身。

雀梅盆景《村頭》創作隨筆

2

雀梅癒合力極差,如有大傷口就會腐朽,累及樹身

雖然山野雀梅對生長環境適應性強,喜陽亦耐陰,但栽植於盆中之後,又想養樁成景,就需精心打理了。雀梅,雖然是雜木盆景的傳統樹種,但卻讓很多盆友談之色變,因為雀梅向來有“功成身退”的說法。但我這麼多年來與雀梅打交道,感覺只要掌握了它的習性,還是有可能事半功倍的!

其一,雀梅屬喜微酸性樹種,除薄肥勤施之外,每年要加硫酸亞鐵500倍液灌根2~3次。

其二,保持盆土溼潤而不積水。切切不可缺水乾透,否則葉片出現萎蔫,會傷及元氣。

其三,5~9月要搭棚遮陰,氣溫30℃以上時,有條件的最好經常噴水降溫。

其四,2年翻盆一次,時間在立春前後。

其五,徒長枝對成型枝影響極大,必須及時剪去。

以上經驗是我老父親傳授所得,實踐之後感覺很是管用。我這棵雀梅按上述方法細心養護,至2012年骨架和枝條基本成型,換上長方形紫砂盆,可視為半成品了。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

雀梅盆景《村頭》創作隨筆

3

2012年,這棵雀梅的骨架和枝條基本成型

後續開始慢慢養出分級枝、牙籤枝。按最初的設想,2013年將其移入雲盆造景,呈斜坡狀栽植,鋪設一石,放置擺件,選倆老翁閒坐敘舊,然後進一步根據心中的構想,對枝條進行細微的直觀處理,使其顯現鄉村“風水樹”的野曠之態。因盆土有坡度,我又在雲盆上圍圈加土,既方便平時澆水施肥,又可抗熱禦寒。

雀梅盆景《村頭》創作隨筆

4

雲盆上圍圈加土,既方便平時澆水施肥,又可抗熱禦寒

玩盆景幾十年,深知盆景藝術的時過景變,享受的是過程,看重的是年功。作品相對成熟時,有機會還是要多參加行業的活動和展覽。參展之前,必須把作品好好整理一下,配好支架,似人赴宴一般正裝示人。展現作品最好的畫面,既是對得起自己的勞動成果,亦是尊重他人之舉。2015年,為參加溫州泰順藝術展,我對這棵雀梅進行摘葉處理,去掉圈圈,恢復當初的斜坡狀,盆面敷以青苔,配上紅木書卷架,取名《村頭》送展。初秀喜獲銀獎,受到大家的好評和鼓勵。

雀梅盆景《村頭》創作隨筆

5

2015年以《村頭》為題名參加溫州泰順藝術展,喜獲銀獎

一盆雀梅作品基本定型後,每年需2次精心修剪,對生長變化的枝條進行微調。不管是冬季落葉還是人為摘葉,修剪後都會萌發滿樹的新芽,這時候一定要花時間,細心抹芽,按需保留加強枝和分級枝的芽,多餘的全部抹去,使作品逐漸完善。後來又從友人處尋得金絲竹,製作了平鋪支架,來突顯樹木之高大。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

2016年《村頭》選送浙江省第八屆盆景展,榮獲金獎。

雀梅盆景《村頭》創作隨筆

6

2016年《村頭》在浙江省第八屆盆景展上榮獲金獎

今年立春過後翻盆修剪,有意識地將左邊小枝略縮些許,右邊放養一節,這樣樹的重心和雲盆軸線相吻合,構圖更加悅目。10月,《村頭》入選首屆浙江省盆景藝術大師作品展。10月12日裸枝參展,18日撤展時,嫩芽滿枝,宛如春月,盡顯雜木盆景逢季換景之美!即時拍照留影,今隨筆記之,分享與盆友。

雀梅盆景《村頭》創作隨筆

7

2017年10月《村頭》參加首屆浙江省盆景藝術大師作品展

認可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轉發,

頂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關注,

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