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回憶|綠葉冰糕:那些年,比網紅還要紅的西昌「老字號」

儿时回忆|绿叶冰糕:那些年,比网红还要红的西昌“老字号”

儿时回忆|绿叶冰糕:那些年,比网红还要红的西昌“老字号”

198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遍神州大地,全國各地的個體經濟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這一年,西昌個體工商戶從1978年的42戶,發展到464戶。這一年,一種叫“綠葉”的冰糕悄然出現在西昌人的視野中,誰也沒想到,這個盛夏的“美味”不僅在當時掀起了一股熱潮,成為西昌人排長隊爭相購買的美食,之後,走過38年的風雨,在各種經濟浪潮的席捲和衝擊之下,直到今天,依然鮮活地存在,成為西昌人夏日裡喜愛的冷品。

儿时回忆|绿叶冰糕:那些年,比网红还要红的西昌“老字号”

“老闆,要兩根豆沙冰糕!”臨近中午,李揚帶著8歲的兒子,來到西昌大巷口街綠葉冰糕店,這是她近幾年來,每年暑假都會做的事情。“現在有太多好看又好吃的冰淇淋了,但是我最愛的還是綠葉,每次吃到它的時候,都感覺回到了小時候。”李揚雖然已經定居成都,但每年暑假會帶著兒子回來探親,綠葉冰糕是她每次回到西昌必不可錯過的美食之一,也慢慢地成為了兒子對夏天、對西昌的記憶之一。

隨著中午氣溫的升高,前來店裡的客人漸漸多了起來,有的成群結隊,一人挑一支鍾愛的冰淇淋;有的人則一口氣買上幾十支,帶回家慢慢享用。這其中,不少人是專為“綠葉”牌而來。

而這並不是“綠葉”冰糕最火的時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昌人要想吃到綠葉冰糕,可是得排很久的隊才能買到呢。不僅要排隊,去晚了也是買不到的。從1980年至今,綠葉冰糕已經伴隨著大家走過了38年,凡是20歲以上的西昌人,大概沒有幾個是不知道綠葉冰糕的。

如今,排隊購買綠葉冰糕的盛景我們已經看不到了,但是回顧這一路,它的歷程,正好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西昌個體經濟的發展脈絡。

醞釀為生活穩定,發展特色產品

初見林義,是在西昌勝利北路綠葉冰糕的生產車間裡,她和工人們一道,忙著生產冰糕。今年43歲的她是綠葉冰糕創始人林之武的女兒,2001年,時年26歲的她從父親手裡接手了綠葉冰糕,為了傳承這一事業,她放棄了漂亮的裙子,剪短了留了很久的長髮,1.6米的個子,每天卻要搬運好幾個近百斤的不鏽鋼桶。為了熬煮製作冰糕的原料,還時常熬夜。

“雖然換了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從澆模、脫模再到包裝,節約了近一半的時間,但是熬漿的時間卻無法壓縮,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途中要隨時注意調節火候,還要不停地攪拌,防止粘鍋。”林義說,當初父親才開始做冰糕的時候,並沒有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幾乎都是通宵忙碌。

林之武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西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之一,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一直沒有穩定的工作,當過學徒、拉過板車、賣過米粉和抄手,但是收入並不高,要養活一家老小,並不容易,為此,他一直在琢磨,怎樣才能增加收入,讓家人生活穩定,讓孩子能夠接受更多的教育。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經濟方面實行在國家政策和計劃的指導下,國家、集體、個體一齊上的方針。對個體工商戶,在政治上正確對待,經濟上加快扶持,思想上加強教育,西昌市個體經濟因而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1980年,林之武和朋友合夥在商業街開了一間小吃店,主要經營抄手、米粉、麵條之類。雖說生意還不錯,但收入不算高,也沒有什麼特色,競爭不過那些有特色的餐館。

怎樣才能做出有特色的產品,讓大家能記住,林之武反覆思考著。眼看天氣越來越熱,林之武突然想起,可以做冰糕呀。原來,西昌是有冰糕賣的,出自涼山州食品廠,但是後來有段時間卻沒有生產了,這讓林之武靈機一動,將目標鎖定在了冰糕上。有了食品廠之前的市場基礎,不愁沒銷量。

萌芽綠葉冰糕“走街串巷”

摸到了一些“眉目”,讓林之武頓時有了幹勁兒。結束了小吃店的經營,他開始研製冰糕。那一年他38歲,此前,他並不會做冰糕,憑藉著自己大學裡面所學知識,以及多年來積累下來的經驗,林之武開始一步一步鑽研冰糕的生產,從口味的選定、甜度的把握以及原材料的配比等方面,都靠著自己慢慢摸索,顯然,這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就在林之武反覆失敗之後,偶然間卻意外地收穫了成功,研發出了具有濃郁口感的冰糕,因此,他將其取名為“綠葉”。綠葉通常代指肯為別人無私奉獻且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用自己的“綠”去襯托別人的“紅”,這不僅僅是一種涵養,更是一種豁達寬厚的處世態度。之所以取這樣的名字,不僅是林之武想要表達的人生態度,也是從製作冰糕的過程中得到的啟發。

有了冰糕生產的技術,林之武又馬不停蹄地落實廠房,在親戚的幫忙下,租到了位於濱河路的一間屋子,作為生產車間。那個時候並沒有現代化的生產工藝,從原料的配比、熬煮,到冷卻、澆模、凍結、脫模、包裝,全都是靠人工完成。最初,林之武還請不起人,在全家人一起幫忙的情況下,一天下來也只能生產三五千支,口味也只有三種,糯米、水果和牛奶。而林之武為了這份堅持,幾乎都是熬夜製作。

生產出來的冰糕,林之武沒有時間拿出去賣,於是都批發給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們去兜售,一支冰糕就兩三分錢。

儿时回忆|绿叶冰糕:那些年,比网红还要红的西昌“老字号”

上世紀八十年代,走街串戶賣冰糕的小姑娘。資料圖片

在冰箱還未大面積普及入戶的八九十年代初,商販們會攜著小木箱,裝上各種口味的冰棍,上面塞著棉被保溫,或是肩挎,或是馱在自行車上沿街叫賣,幾分錢一根,便宜又好吃。

“後來,還有老冰棍、水果冰棍等各種款式的,不過最喜歡的還是綠葉牌的。印象最深的是糯米冰糕,一口咬下去,滿嘴都是純純的米香。”從小在邛海邊長大的邊成菊說,孩童時代的夏天,她和小夥伴們常常守候在村口,等著那些騎車遊走,販賣冰糕的小商販。而她們吃的第一支冰糕都是綠葉牌的。

就在綠葉冰糕起步的這一年,西昌個體工商戶從1978年的42戶,發展到464戶。

生長成為西昌爆款產品

當時,中央重申: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不可缺少的補充,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將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國家出臺政策,允許個體工商戶僱請幫手、帶學徒。

在綠葉冰糕漸趨穩定之後,林之武也僱請了兩位幫手,但是為了保證冰糕的口感跟質量,他們並沒有盲目擴大產量。況且,冰糕是季節性產品,夏天的時候人們喜歡它,但是在冬天,恐怕就沒幾個人待見了。

於是,林之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產品的質量和新口味的研發上。就這樣,經過四五年的發展,綠葉冰糕在打開人們味蕾的同時,也打開了市場。之後西昌相繼出現了一些其他品牌的冰糕,老冰棍、水果冰棍,以及被大家戲稱為“染色冰糕”的冰棍,讓林之武有了危機意識,必須要推出新口味以及增加產量了。

在醞釀籌備了近一年的時間後,1986年,綠葉冰糕推出了小草莓、黃雪條、白雪條、豆沙、糯米、紅豆、綠豆、菠蘿等八種口味,日產量增加到一萬多隻,並且在西昌大巷口街開了第一家店,開啟“批發+零售”的模式,此時,價格也漲到了每支八分錢到1角錢。

這一年,西昌個體商戶增至2783戶。

而此時,綠葉冰糕的名氣也已經“如日中天”,狂甩其他品牌好幾條街。不少人為了一嘗它的美味,走上好幾公里,有的人甚至會從十幾公里以外趕來,換做當下,彼時的綠葉冰糕可以說是比“網紅”還要紅了。

1986年,曾麗還是一名西昌鐵路中學的高中生。雖說功課很緊,卻總要擠出時間,騎著單車,呼朋喚友,相約著從鐵中門口集結出發,一路騎行到城裡。大約15公里左右,一群人冒著豔豔驕陽長途騎行,途徑大山坡,還要下單車手推自助爬坡。這些都抵擋不了大家對“綠葉冰糕”的渴求,一想到它的絲絲涼甜,騎行的距離都感覺不是那麼遙遠了。

儿时回忆|绿叶冰糕:那些年,比网红还要红的西昌“老字号”

1985年,一群孩子吃冰棍,沒錢買的孩子只有眼巴巴地看著。資料圖片

而她最喜歡“菠蘿冰沙”。每次還未剝開那裹在外面的包裝,隔著紙,一聞到那酸酸甜甜的,又帶一種天然的菠蘿的蜜香味兒,就抵抗不住誘惑了。更何況舌尖輕觸,那細膩的質感,柔滑的滋味,再嚼一嚼,有細小的菠蘿粒釋放的果酸蜜甜,也有融融冰沙的清涼凝脆,口味極佳。直到現在,她還時常想起,在那個樸素的年代,大家排著長隊,爭相購買一支冰糕的情形。

“為了吃到它,要排很久的隊,有時候排到自己了,喜歡的口味也沒有了。”生活在410的段波說,小時候在跟著大人“進城”的時候,就盼著能吃到一支綠葉冰糕,但似乎每次都要排至少一兩個小時的隊。

林義回憶,過去,大巷口綠葉冰糕店通常都是還沒開店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在排隊了,幾乎在中午那幾個小時的時間裡,所有冰糕都會銷售一空。“這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天氣越熱,生意就越好。”

此後的十餘年時間內,西昌個體商戶發展非常快,戶數、從業人數和註冊資金的年均增長率都在兩位數以上。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了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進一步掃除個體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激發了廣大群眾投資創業的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個體經濟的發展。個體經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飛躍性進展。

轉變

現代化生產+代售品牌

進入新千年,中國先後迎來了申奧成功以及加入世貿組織的喜人時刻,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現代化生產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不少企業也面臨著改革。

綠葉冰糕也一樣,面臨著一個難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品牌冰淇淋搶分著市場,娃娃頭、三色杯、蛋卷冰淇淋、七個小矮人等產品挑動著人們的味蕾,綠葉冰糕不再是西昌人消暑的第一選擇。

尤其是在冰箱逐漸普及到家庭的時候,排長隊購買冰糕的場景漸漸少了,好在綠葉冰糕的銷量趨於穩定,就在2001年,林義接手綠葉冰糕後,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引進現代化生產設備,同樣的日產量仍然維持在一萬多支,但是時間卻縮短了一半。

就在林義為現代化的生產設備拍手叫好時,父親卻提醒她,要更加註重品質,不能因為產量就丟了質量。就在這一年,憑藉著20年的好口碑,綠葉冰糕開始增設店鋪,從大巷口街的第一家店,發展至文匯路、馬道、410……

同時,綠葉冰糕店除了銷售自家的冰糕外,也銷售其他品牌的產品,仍然沿用“批發+零售”的模式,消費者的選擇也更加多元化。

迴歸傳承情懷,延續回憶

2006年以後,林之武的身體每況愈下,此時,林義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關閉綠葉冰糕的生產線,帶著父親外出就醫。此後,“綠葉冰糕”店雖然還在,但卻沒有了綠葉冰糕。曾經的爆款品牌,一點一點成為大家記憶中的畫面,除了存在於各門店招牌上,也只在偶然的談話間被不經意地提起。

2011年,69歲的林之武走了,在父親的追悼會上,親戚朋友不斷提起過去,提起父親曾經創造的“奇蹟”,這讓林義很是觸動,她決定重新恢復生產。

儿时回忆|绿叶冰糕:那些年,比网红还要红的西昌“老字号”

現在綠葉冰糕的生產車間,工人正在包裝。

在經過長達3年的準備,2014年夏天,西昌人的朋友圈掀起了一股懷舊熱潮。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綠葉冰糕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引發無限感慨。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小時候的記憶又回來了”……不僅如此,林義還自己開發了新口味,山楂味和哈密瓜味。

“再次投入生產,也是為了將父親留給我的記憶傳承下去,相信這也是很多西昌人的情懷所在。”林義介紹,在停產的這些年,不斷有人問起“綠葉”的現狀,讓她意識到,“綠葉”已經不僅僅是一支冰糕,它是大家共同的記憶。

“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吃的是味道,是情懷,但是對我們來說,更多的還是因為感情。看到它從生產到銷售,再從別人嘴裡面聽到對它的稱讚,會有一種喜悅跟自豪。”今年46歲的何正蘭來自團結村,“以前在農村,不容易吃到綠葉冰糕,要麼苦等不到那些帶著箱子販賣冰糕的小商販,要麼只能吃其他的冰糕,而其他的冰糕都沒有綠葉的味道好,所以每次上街都會特意跑來買。後來才知道他們選料講究,製作精良,所以味道才那麼好。”1990年,十七八歲的何正蘭看著綠葉冰糕的招工啟事,高興地加入了其中。而在得知綠葉冰糕要重新生產後,她也是毫不猶豫地再次加入進來。

重新迴歸的綠葉冰糕,仍然維持在日均一萬多支的產量,生產週期為每年的3月到8月,口味從八種增加至十種。

儿时回忆|绿叶冰糕:那些年,比网红还要红的西昌“老字号”

琳琅滿目的“綠葉”冰糕品種。涼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玉成 攝

到今天,打著“綠葉冰糕”字樣的店鋪已經有13家,儘管當初大家排著隊爭相購買的盛況不在,但在西昌人的記憶中,它卻是永遠的“不老時光”。不論經過多少年,仍然能夠輕易開啟大家的記憶之門,帶大家重回那個天氣燥熱、蟬鳴刺耳,卻又光影斑駁、不緩不急的夏天。

儿时回忆|绿叶冰糕:那些年,比网红还要红的西昌“老字号”

素材來源 | 涼山陽光

綜合整理 | 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