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成都,真的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么?

历史上的成都,真的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么?

你关注我了没?没有的话,我下一次推文再问

最近两天,成都的阴雨天气让人欢喜让人愁。

温度是降下来了,但老天爷这种挑准上下班时间下雨的“做法”,也让诸多上班簇们多少有些“情绪”。没带雨伞的同鞋,下班过后要么是被不幸地堵在了地铁站出口,站着被冷空调吹得慑慑发抖;要么就是幸运地留在了工作区域,坐着享受老天的馈赠——“义务加班”;而那些有带防护套装的人们(通常只有一把小雨伞),也在路边切身感觉到了来自汽车大佬们的激情问候。

历史上的成都,真的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么?

古时的成都,也是一个多雨多水的城市。传言,在很早以前,成都本是个大海子,海中有个龙头鱼身的大鳌鱼经常出来兴风作浪,给岸边的人们造成无尽的灾难。之后,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出现了,施法术将它翻了个四脚朝天,又派了四只金鸡守在四方,鳌鱼一扭动,就要遭金鸡啄食。但不甘寂寞的鳌鱼总是趁着金鸡打瞌睡的时候扭动。它一动,成都就地动山摇,洪水滔天……

所谓,神话折射出现实,我们可以想象,早期的成都先民肯定是饱受着地震和洪水的侵扰。后来,先秦时期的李冰出任蜀郡太守,主持修建了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至此书上说,蜀地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而成都因为有都江堰的惠泽,成为了“天府之国”。

但在“水旱从人”方面,成都其实是很不遂愿的。从都江堰建成后的两千多年间,成都的特大洪水每隔数十年就有一次,而大洪水则是几年来一次。从公元952年至1223年的271年中,发特大洪水8次,平均34年一次;从1914年至1949年的35年中,特大洪水和大洪水发生了10次之多,平均三年半一次。即便是在当代成都,前几年笔者也是经常听到“欢迎天南海北的朋友来成都‘看海’”的段子。

看个啥子海?

历史上的成都,真的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么?

历史上的成都,真的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么?

在城市基本建设较为完善的当代,成都都能淹成这个样子,那在地下管网还未成型的年代,发大水的成都又是怎么一幅光景?

1945年的7月中旬,一连下了五六天大雨,当时的南河水位高出了地面,华西坝一带地区,成了泽国,城外几处疏散桥都被冲垮了。低凹地区的居民,扶老携幼,向高处迁移。浆洗街淹得最惨。

一位成都老人回忆道:“浆洗街不远处有个赵篡匠,他家被水淹后,女人背着一袋米,赵蔑匠一手扶着老妈,肩上坐着一个两岁的娃,向城里亲戚处避难,走到老南门大桥,水急路滑,一跤绊下,儿子被水冲下南河。他慌忙抢救,老妈却跌倒了,被水淹死。”

而在这场大雨中,东门的城墙也忽然崩塌,压死压伤几十个人,城里背街背巷的土墙陋室多被冲倒,到处都是妇女小孩抱着衣物,半节身子泡在水里行走。

两年后的1947年,在7月5日这一天,成都市内又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号称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全市较低街巷,淹成汪洋一片,电杆、林木连根拔倒。电杆倒塌时,还引起多处火灾,打毁很多房屋。

8月3日又是不断下大雨,金河河水陡涨。沿金河一带地区娱乐场所和大小商站全部关门。青年人站在水里,妇女站在桌上,闪电划破阴暗的长空时,老人们一个劲地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是时,有人说成都古时候本来就是沧海,后来才变成了桑田,大慈寺佛像下面,就是“海眼”,不久成都就会沉陷成海子!一时间,很多善男信女,都到大慈寺去烧香敬神,殿上跑满了人群。到了8月下旬,成都通往各县的道路,断断续续地被冲毁,粮源断绝,米价陡涨,每斗米突破法币百万元大关。

1947年,从7月到8月,洪水一直在蓉城肆虐,大半城区皆淹为泽国,致使百业停顿,一片肃杀。老成都张义奇回忆道:“父亲当年10多岁,住在城边街一大杂院,亲历了洪灾的痛苦。一天之内他们就搬了三次家,先到文庙前街,还没歇脚,水就撵拢了;赶紧又搬到纯化街,歇了不多会儿,水又跟来了;最后搬到延庆寺,才总算暂时歇稳当。”

而张义奇口中所谓的“搬家”,不过是慌乱中收拾几件换洗的旧衣服。大水退后,沿江两岸一片狼藉,离河近的民房被冲毁殆尽,水面上到处漂浮着门板、木条、家具,以及未能逃脱的人的尸体。雨后气温骤升,死尸经太阳一晒,恶臭熏天。

在1947年的特大洪水中,有非常两个特别的事情。当时,政府街一带全被水淹。家家户户的厕所粪便,和烂布烂纸裹成一团,浮在水面飘飘荡荡,各家各户都用扫帚竹竿荡水,把粪团荡在街上。“高等法院”在正府街上,院外是很长的院墙没有住户,因此各家各户的粪团,都被荡在了高等法院的墙边。两天后积水消退,高等法院的长墙上,就糊满了大量的粪便。当时报上报导了这一则消息,标题是:“高等法院、粪发涂墙”读者无不捧腹大笑。

另外,因为有的地段修筑时偷工减料,被建成了“假水泥路面”,经大水这么一冲,就又现了原形,满街散落着东一堆西一堆的碎石。人们都幽默地说道:“这是赤壁赋上的文章——水落石出”。

当然,随着成都城市基本建设的不断完善,地上渗水设施得到大力推广,地下管网也得到了换代和加强,洪灾在成都已成为了历史,“看海”也已成为了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