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違規催收1000餘萬次,網絡借貸糾紛如何洩洪?

僅半年就發現違規催收1000餘萬次、施害人79萬、受害人92萬……

3月15日,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消費者保護法研究中心、消費者網等機構在京聯合發佈《2017年互聯網現金貸輿情大數據報告》。

《報告》顯示,共監測到2017年互聯網現金貸輿情信息219724條,其中正面信息31399條,佔比14.29%;負面信息125550條,佔比57.14%。

暴力催收、利率畸高、“砍頭息”現象氾濫

數據顯示,互聯網現金貸負面輿情信息主要在暴力催收、利率畸高、“砍頭息”、逾期罰金高、合同貓膩、虛假誇大宣傳、多頭借貸、無牌經營、侵犯個人隱私等九個方面。其中暴力催收、利率畸高、“砍頭息”方面的輿情信息最多,三者總共佔信息總量的近六成。

據《報告》內容,僅2017年6月至11月,有關網絡催收的負面輿情信息就達1萬多條,違規催收頻次1000餘萬次,施害人79萬,受害人92萬,已致20餘人死亡。

除了暴力催收問題,還有相當一部分現金貸的實際利率遠遠超過法律允許的年利率36%,更超過了受法律保護的年利率24%的邊界,明顯存在風險問題。以最高的利率周息30%來算,借1萬元錢一個月之後要還2.2萬元,折算年利率可達1500%。

而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年利率超過24%為高利貸,超出的部分不受法律保護。一些民間借貸為了逃避法律管制,通常採取“砍頭息”的方法,以“管理費”、“手續費”之名,將扣除過利息的資金借給對方,借款人則需歸還的金額則為本金加利息之和,以此達到收取非法高額利息和規避一定風險的目的。

半年違規催收1000餘萬次,網絡借貸糾紛如何洩洪?

高利率無法覆蓋高成本致使平臺鋌而走險

據瞭解,大部分現金貸平臺在運營過程中,風控基本為零,壞賬率極高,導致催收難度較大,在暴利的驅使下,各現金貸平臺的催收手段層出不窮。而催收能力也成為部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報告》認為,不少現金貸平臺的高利息背後,折射的是高成本問題。由於過高的利率可以覆蓋不良損失,很多平臺便不再重視信用風險的管控,從而導致整個行業的不良風險大增。如今已遠遠超出了“高利率覆蓋高風險”正常盈利模式的範疇。這也是催生非法暴力催收的主要導火索,甚至會引發惡性社會事件。

對此,《報告》認為,平臺應該在降低成本、降低不良率、提高自身風控意識等方面下功夫,而非以過高的借款利率等非法手段去攫取暴利。

半年違規催收1000餘萬次,網絡借貸糾紛如何洩洪?

互聯網金融糾紛已形成“堰塞湖”

另一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糾紛量暴增,現有司法資源卻捉襟見肘。截至2017年一季度,全國小額貸款公司8665家,全國小額貸款公司貸款餘額9377.3億元。由於單筆貸款金額普遍較小,其引發的糾紛數量確是巨大的。考慮多次借貸因素,我國每年小額貸款筆數已經超過10億筆,而這些借貸逾期率平均高於30%。這意味每年有3億多筆小額信貸陷入違約糾紛。

由於互聯網金融業務形態具有“跨域”特點,借貸雙方可能來自全國各地。這些小額信貸糾紛由於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存在成本過高、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量小額借貸糾紛無法找到正常的化解出口,可以說互聯網金融糾紛是一個積聚已久的堰塞湖。

半年違規催收1000餘萬次,網絡借貸糾紛如何洩洪?

專家:善用互聯網+司法化解互聯網金融糾紛

針對《報告》中反映的各種問題,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防範現金貸等互聯網金融風險,需要完善和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相關業務准入標準,同時加強監管體系建設,探索建立“互聯網+”的監管模式,嚴厲查處違法侵權行為。

同時,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加強監管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同時,我國需要提供合法高效的手段給海量互聯網金融糾紛一個洩洪的通道。

雲證科技作為一家雲計算企業,致力於解決互聯網金融行業亂象,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合法、高效的債務逾期解決方案。公司研發的雲法通債務逾期在線司法處置平臺基於雲計算數字取證技術,採用在線化、智能化、標準化跨域處置全國各地債務逾期請求,通過智能系統最大限度的輔助、替代了司法人力處置環節,在大幅縮短債務逾期糾紛處置週期的同時,使得金融及相關機構傳統風控和資產保全解決方案中的成本得到了極大降低和有效控制。

目前,雲法通已為百度、法院、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國開銀行、華融租賃、晉商銀行、億海控股、勤億資產等為金融及其他行業大型組織提供最優互聯網+司法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