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盪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檔案承載歷史、記錄發展、見證改革。

每一件檔案,都鐫刻著豐厚的軍隊記憶;每一件檔案,背後都有著講述不完的故事——

西部戰區陸軍第一檔案館館藏擷萃——

歷史無聲 檔案有痕

■作者 付小東

歷史無聲 檔案有痕

歷史悄然流走,時光不再倒流。是誰留住了歷史的昨天,又是誰默默記述著今天發生的歷史?

軍隊檔案記錄著人民軍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承載著我軍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紅色記憶。

坐落在甘肅省蘭州市後五泉新村的西部戰區陸軍第一檔案館,珍藏著駐陝、甘、寧、青四省區部隊1950年以來所產生的數萬卷檔案。這裡的每一卷文字,都滿載著軍隊輝煌燦爛的歷史記憶;這裡的每一件實物,都見證著軍隊發展壯大的奮鬥足跡;這裡的每一幅圖片,都凝聚著軍隊開拓創新的激昂瞬間!

步入庫區深邃的環廊,耳邊彷彿聽到歷史一步步邁進的足音;翻閱密集架泛黃的檔案,眼前浮現人民軍隊無堅不催的制勝密碼……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斑駁錦旗 鐫刻血性榮光

“這兩個連就是現在我們師所屬的英雄連!”看到檔案展櫃中那兩面舊色斑駁的錦旗時,專程到蘭州為新疆軍區某師查閱檔案的兩名幹部激動不已,“沒想到68年前授予英雄連隊的錦旗,在相隔1600公里的檔案館得以完整保存!”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兩面舊色斑駁的錦旗

仔細端詳,兩面錦旗均以大紅色印花棉綢布做底,雖歷經戰火和歲月的洗禮已多處脫線,但白色棉布貼縫上去的字跡卻依然清晰:“獎給三十團三連羅局戰鬥英雄連‘守如泰山’”和“獎給三十二團一連羅局戰鬥英雄連‘吃得苦打得硬’”,落款均為“四軍司令部、政治部”。

當這兩面鐫刻著血性榮光的錦旗呈現在眼前時,目前均隸屬新疆軍區某師的兩個英雄連隊曾一度僅有文字記載的光輝歷史,就一下子鮮活起來:第4軍10師30團3連和11師32團1連,在1949年7月扶眉戰役羅局鎮戰鬥中英勇頑強,功勳卓著,被分別授予“羅局鎮戰鬥英雄連”和“吃得苦、打得硬英雄連”榮譽稱號。

建國以來,這兩個連隊以及原隸屬單位歷經多次改革和編制調整,但這兩面誕生於1949年的紅色錦旗卻在檔案館從未消逝,熠熠生輝!一面旗幟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榮譽,其背後所承載著的是這支部隊千磨萬礪的血性榮光!

一封家書 彰顯忠誠堅守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黎秀芳與家人通信的信封

“大姐:前次兩信想已收到了吧……您知道媽和我們弟妹沒見到您已有卅多年了……”這是一封1980年7月寄自大洋彼岸美國的家書,收信人是被中央軍委授予“愛黨為民模範護理專家”榮譽稱號、我國軍隊首位“南丁格爾獎”獲得者、原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專家組主任護師黎秀芳。黎秀芳,1917年出生於南京一個名門之家,19歲考取南京中央高級護校,畢業後懷著一顆抗日之心、救國之心,瞞著家人毅然踏上去祖國大西北的征程,一待就是66年,直至2007年她的生命盡頭!這期間,她致力於護理事業,首創的“三級護理”理論,“三查七對”制度和“對抄勾對”規程,在全軍全國推廣並沿用至今。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她一心向黨,先後6次申請入黨,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她61歲時終於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有68位親人僑居海外,自己獨身留在國內赤誠奉獻;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將平生積蓄的80萬元捐助設立了“為兵服務獎勵基金”,甚至連遺體也捐給醫學研究。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黎秀芳其弟給她的來信

這封家信,是黎秀芳1981年1月申請出國探親時向組織提交的報告附件,與這封信一起歸檔的還有1981年4月組織批准她前往美國探親的批覆和黎秀芳親自填寫的《本國公民出境申請表》。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1981年4月組織批准黎秀芳出國探親的批覆及她的申請出國探親報告

黎秀芳赴美臨行前,曾有人預言:“動亂年代把她害慘了,這次出國肯定不會再回來”。然而,她到美國之後,利用4個月假期參觀學習了美國11所著名護士大學、醫院、醫護教育和研究機構,認真把先進的管理經驗記錄下來。當年10月,她惜別親人,帶著用母親給她的美金購買的護理書籍和資料,回到了祖國大西北。

黎秀芳不但把一生奉獻給了軍隊護理事業,更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堅守。

口述歷史 回憶堅定追隨

“我是四川巴中人。1933年,我9歲那年,就和十幾個同鄉一起,從家裡出來參加紅軍。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老紅軍張星點

我們紅四方面軍官兵關係非常好,幹部和戰士都是打成一片的,真像歌裡唱的那樣:‘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都一樣,沒有人來壓迫人。’”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2016年採訪老紅軍張星點的視頻截圖

這是一段2016年錄製的口述歷史視頻。口述者是親歷過長征的老紅軍張星點。採訪錄製當年,老人已93歲高齡。

視頻中,老人動情回憶了他在長征路上,先後5次差點被迫脫離隊伍,但每一次都想盡辦法、歷盡艱險追趕隊伍,堅定不移地追隨紅軍前行!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上兩圖、左下圖為 1948年4月29日西北集團軍警三旅政治部宣傳隊給張星點的立功證書及證章盒; 右下為張星點1957年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回憶起長征途中,因為掉隊,獨自在沼澤草地中追趕部隊的艱辛歷程,老紅軍唱著當年給自己加油鼓勁的紅軍歌,幾度哽咽落淚……

“我一個人,為了趕隊,就自己給自己唱歌,邊走邊唱:‘紅色戰士志氣高,立場堅定不動搖’。這個歌唱完了,還唱《紅軍三大任務歌》,‘紅軍三大任務,打倒帝國主義,剷除封建勢力,實行土地革命。要建立起工農政權,堅決鬥爭,革命到底!’。這也是我自己鼓勵自己,不要動搖。”

老人就這樣說著、唱著。那段記憶雖已歷經80年,但他依然把當年曾鼓舞他前行的紅軍歌唱得鏗鏘有力,詞曲連貫。

一首首紅歌,連著峰火歲月,更凝聚成人民軍隊強大的精神譜系; 一次次堅定追隨,循著初心信仰,更凝結成通向強軍征途的關鍵密碼。

精彩瞬間 映照練兵歲月

1959年1月,轟轟烈烈的“射擊運動大會”在原蘭州軍區舉行。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射擊運動大會射擊比賽和武裝越野比賽圖片

這是運動員射擊比賽和武裝越野比賽的圖片。

比賽間隙,參賽選手交流重機槍射擊技巧。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射擊運動大會參賽選手交流重機槍射擊技巧圖片

1964年6月,蘭州軍區學習郭興福教學方法比武大會在甘肅天水隆重開幕。與次同時,一場全軍性大比武在全國18個片區拉開序幕。全軍步兵大比武的槍聲率先在北京懷柔、河南信陽和甘肅天水三片打響。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1964年6月27日《人民軍隊》報二版

這是1964年6月27日《人民軍隊》報二版刊登的文章《軍區比武大會在天水隆重開幕》。開幕式上,張達志司令員說:“比武大會,就是比學趕幫的大會。”“要抱著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的態度。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一是一,二是二,是什麼就說什麼,平時咋訓練現在就咋做,不投機取巧,不弄虛作假,不謊報成績。”

據檔案記載,在天水比武大會上,有69個分隊和82名優秀教練員,分別進行了一百多個項目的戰術、技術和專業表演。《人民軍隊》圖片報道“學好郭興福教學方法,練好保衛祖國的過硬本領”拍攝的是步兵障礙跨越。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人民軍隊》圖片報道“學好郭興福教學方法,練好保衛祖國的過硬本領”

群眾性大比武促進了訓練成績的提高。這一年,全軍步兵武器訓練獲得優秀成績的師比上一年提高了4倍,投彈優等的師增加了6倍。

回望“射擊運動大會”“群眾性大練兵比武”精彩瞬間,軍營熱火朝天的練兵場面隔著時空,相映成輝。

在全軍上下貫徹落實習主席訓令,積極推動實戰化軍事訓練之際,一場更加生機勃發、激情湧動的練兵備戰熱潮正如火如荼開展。

紅色印記 見證改革重塑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印章圖片

改革期間,撤併降改單位數千枚印章先後進館。

為確保改革期間撤併降改單位印章的完整留存和科學保管,檔案館及時補充訂製了印章專用保管箱,組織人員對收集進館印章進行印模登記、整理統計、擦拭入庫等工作,協調上級機關制定《撤銷單位印章管理使用辦法》。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檔案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新接收進館的印章檔案

印章檔案是軍事檔案全宗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部戰區陸軍第一檔案館目前館藏印章檔案近萬枚,其中有歷次調整改革中撤併降改單位印章、有歷任軍政主官個人簽名章和名章等。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歷次調整改革中撤併降改單位部分印章、歷任軍政主官簽名章和名章

這些紅色“印”記,見證了人民軍隊從單一兵種向諸兵種合成,從摩托化、機械化向信息化發展的光輝歷程,以實物檔案的形式呈現了部隊的發展史、組織史和沿革史,更以其獨特性、唯一性、權威性及不可替代性,見證了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以來,軍隊重組重塑、浴火重生的偉大變革。

最後軍馬 記錄發展變革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小推車試驗情況報告》部分原文圖片

在電子查閱室輸入“騎兵”“軍馬”關鍵詞,點開目錄中《小推車試驗情況報告》的原文閱讀,一份1980年關於步兵營屬武器運載方式革新試驗情況報告映入眼簾。

上世紀80年代以前,軍馬在部隊發揮了積極作用,騎兵部隊作戰打仗、通訊信息上傳下達、武器彈藥運輸前送都離不開軍馬的保障。1951年天安門廣場閱兵就曾出現“馬拉炮”,由騾馬牽引大炮參加閱兵。隨著軍隊的發展,我軍武器裝備由“馬拉炮”逐步向機械化轉變,軍馬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小推車試驗情況報告》部分原文圖片

這份試驗報告詳細彙報了利用小推車運載步兵營機、炮連武器彈藥與騾馬馱載的對比試驗結果。其中,詳細測算了使用小推車單兵負荷量的減重數量,比如,82迫擊炮班平均每個戰士減負荷21.8公斤;對比計算了軍馬在飼養管理方面的經濟成本,使用小推車一個步兵師每年能節約經費48210元。同時,使用小推車還可將原來的“馭手”改為“彈藥手”,增強戰鬥力。報告還認真總結了在軟戈壁、泥濘路等不良天候和地形條件下以及遭遇輪胎破裂等故障時,使用小推車存在的缺陷。

一份客觀嚴謹、內容詳實的試驗報告,微觀記錄了我軍機械化發展進程中的宏大變革。

一行小字 圓夢烈士遺孤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記載石志昌烈士信息的館藏資料

照片中記錄石志昌烈士信息的這33個小字,是館藏成千上萬卷檔案中普普通通的一行記錄,卻圓了烈士遺孤歷經50年的心願!

2009年,檔案館接到四川瀘州石曉蓉女士的查檔電話,請求通過檔案尋找其父親石志昌烈士的墓地。當值班員繼續詢問烈士詳細情況及線索時,電話裡傳來哽咽的聲音:“家裡只有一本烈士證書,我們姐妹倆只知道父親1959年犧牲。50年了,我們想找到父親長眠的地方,即使是一座墓碑,那也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父親。”

電話交流雖然短暫,但負責接聽電話的值班員,卻感受到千里之外石女士歷經半個世紀尋找父親墓地未果的無奈和急切心情,體會到年過半百的姐妹倆想為父親掃墓盡孝而不能如願的沉重心情。

據烈士證書信息記載:石志昌,1949年入伍,犧牲前系中國人民解放軍9352部隊副連長,1959年8月11日在執行任務中光榮犧牲。1959年9月2日由蘭州軍區政治部批轉為烈士。

檔案人員首先理清了原中國人民解放軍9352部隊,曾隸屬北京軍區,1959年前後因執行任務需要轉隸蘭州軍區,1978年該部隊代號作過新的調整,1985年和1990年又經過兩次大的改編,現已撤銷。

可是,經過對這支部隊全部歷史檔案的查找,卻一直沒能查到“石志昌”的名字及相關信息。想到千里之外翹首企盼的姐妹,想到石志昌烈士地下孤單的英靈,檔案人員不能甘心作罷,繼續擴大範圍查找。一卷卷、一件件、一頁頁,電子數據搜索不到,就手工翻閱。

終於,在一部一寸多厚的軍史資料中找到了“石志昌”的名字!那是一張表格式的烈士名錄,只一行小字的記載:“石志昌,四川滬縣人,**團*連副連長,1959年8月,西丁河執行任務中犧牲。”

可仔細對照,發現名錄登記的烈士籍貫“滬縣”與查詢人提供的“瀘縣”不符。經多方查詢,四川境內過去和現在均沒有“滬縣”,只有“瀘縣”,根據兩字的相近字型,推測可能屬當時筆誤。在查找“西丁河”所在地時又遇到了困難,通過查找相關地區兵要地誌並向測繪信息中心電話諮詢,均沒有查到“西丁河”。但是,發現甘南瑪曲縣境內有一個“西可河”,會不會也同籍貫一樣,屬記錄筆誤呢?只要有線索就決不放過!檔案館又輾轉與甘南自治州瑪曲縣烈士陵園取得聯繫。

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瑪曲縣烈士陵園確有石志昌烈士之墓,籍貫與犧牲時間均與查詢人提供相符。

歷經半個世紀苦苦尋找之旅,終於在一份檔案資料、一行小字的引導下,畫上了圓滿句號。姐妹倆在其父親光榮犧牲50週年前夕,實現了親自去為烈士父親掃墓祭奠的心願。

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一起回味那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歷史是流淌的河 檔案是沉澱的砂

歷史是流淌的河,檔案是沉澱的砂。每一件檔案,都承載著豐厚的軍隊記憶;每一件檔案,背後都有著講述不完的故事。

軍隊檔案記錄歷史、傳承軍魂、服務建設、保障打贏。伴隨著我軍建設、改革和軍事鬥爭準備的偉大進程,軍隊檔案始終以它獨特的方式賡續著紅色基因鏈條,延伸著強軍興軍階梯,豐厚著人民軍隊的紅色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