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用整個生命對待兒子的!」毀掉一個孩子,只需拚命「愛」他

1

最近一檔親子真人秀火了。這檔叫做《我家那小子》的節目,選擇了4位年齡不同的單身男,24小時跟拍他們的日常生活,場外有嘉賓和四位媽媽觀摩。

其中一對母子,就是70後的朱雨辰和他年過70歲的媽媽。

節目一開始,相比其他單身男藝人凌亂的房間和一日三餐皆外賣加泡麵的日子,朱雨辰乾淨整潔的家和功夫了得的廚藝,讓在座的媽媽們滿眼羨慕。

畫面外的朱雨辰媽媽也是滿臉抑制不住的驕傲。

然而,一個看似溫馨整潔的家帶給朱雨辰的卻是滿滿的抑鬱和孤獨。

年近40歲,身材發福,單身沒女友,事業停滯,想當導演卻充滿焦慮,如今的朱雨辰,幾乎是朱媽媽親手炮製的。

為了兒子的健康,朱媽媽十幾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四點鐘起床熬梨湯和各種果汁,逼著朱雨辰每天都要喝完,導致朱雨辰強迫症一樣走哪都要帶著湯湯水水。

“我是用整個生命對待兒子的!”毀掉一個孩子,只需拼命“愛”他

兒子都40歲了,媽媽還要跟劇組,貼身陪伴,理由是“不論兒子走到哪裡,都要給他一個溫暖的廚房”。她將排骨綽好水,肉絲切好一定的量,去看兒子,總是隨身揹著鍋。

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朱媽媽哭了:可憐的寶寶,他不過是個40歲的孩子,為什麼要讓他面對這麼多?

“我是用整個生命對待兒子的!”毀掉一個孩子,只需拼命“愛”他

朱媽媽說:我一個人頂倆菲傭。

她又說:兒子的媳婦必須是賢妻良母!

她還說:雨辰的姐姐至今未出嫁,就是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到像媽媽這樣。

她節目上發誓要改變,結果所謂的讓步就是,朱雨辰想把果汁歇一天的時候就歇一天吧。

……

許多網友感慨:攤上這樣的媽媽,真的太可怕了!

2

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子女營造舒適安逸的環境。家長們總覺得孩子還小,凡事都要父母出面解決,總是認為孩子離不開自己。“我是為你好”的父母無處不在。

比如熱播綜藝《少年說》裡的一位男生向母親鄭重其事地說:“媽,這輩子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

而媽媽卻一臉笑意地說:“你長得這麼帥,就是媽媽讓你吃蘋果和雞蛋吃出來的。”

“我是用整個生命對待兒子的!”毀掉一個孩子,只需拼命“愛”他

“我是用整個生命對待兒子的!”毀掉一個孩子,只需拼命“愛”他

​男孩非常認真地跟媽媽說自己的想法,而母親只是敷衍地回應。

在試圖用自我的經驗讓孩子過上“完美人生”,這位媽媽和朱雨辰媽媽“梨汁是為了你身體好”的邏輯如出一轍。

因為我是為你好,所以我可以干涉你的生活;

因為我是為你好,所以我可以左右你的選擇;

因為我是為你好,所以你交往的對象應該由我來決定……

在這種父母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為自己活過;人生每一步都不是自己做出的選擇,而是像棋子一樣被人推著往前走。

《愛的藝術》一書中對母愛大致有過這樣的描述:

不成熟的母親,把孩子視為自身的一部分,她對孩子的愛很可能是一種自戀,不過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種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這樣的愛非但不能成就孩子,早晚會毀了孩子。

3

生活中,我也見過一個將這種父母子女之間的界線感把握地特別好的例子。

他是我同事,有一個十歲的女兒。

前兩年,小姑娘說想領養一隻寵物,我同事也就是孩子爸爸,建議先制訂一份領養計劃。

這份計劃包括:去哪家領養;路線怎麼走;手續怎麼辦;還有以後的工作分配,誰負責衛生,誰負責餵食飲水等等。

後來,孩子在他的陪同下,乘車去了一家領養機構,簽字畫押,收養了一隻小狗。

幾年來,都是她自己在照顧寵物,從不麻煩父母,表現地十分有責任感。

同事說,他不希望孩子養成一時興起,然後把爛攤子留給家長處理的習慣。

他希望通過這件事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她明白,每個人都要有獨立的能力處理自己的事情。

他對孩子的教育一直採取這種模式,只參與不掌控,儘量給予自主權。

積極心理治療的創始人諾斯拉特。佩塞施基安說愛是由諸多側面所體現出來的,但總的來說,家長給孩子的愛應該分為兩部分:

關係的愛:關係的愛主要是父母在孩子早年時給予的,它傳遞給孩子,你是如此的重要;你值得被愛護、被理解;你可以犯錯誤;你可以被包容等情感方面信息的愛。這種愛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印象、自信、信任感、安全感等情感方面能力的發展。

規矩的愛:規矩的愛是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呈現給孩子。與關係的愛不同,它傳遞給孩子的是“你應該做什麼”的行為準則。這種愛會幫助孩子建立起對事物的看法,以及內在的規則和價值觀。

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合理的界限。懂得適時跟孩子分離的父母,才是真的愛孩子。否則,只會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巨嬰”。

你是一個肯放手的家長嗎?孩子從小可以獨立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嗎?如果沒有,跟著古豆一起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好習慣吧!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必須要面對的麻煩和壓力,如果非要代勞,那麼所有你替他走的路,日後都可能變成他爬不出的坑。讓我們和孩子相互獨立,卻又血脈相連,孩子的幸福快樂掛在心上,但決不用自己的思維去主宰孩子。最後,願所有的爸爸媽媽與孩子都能找到適宜自己的相處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