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向定了,全面寬鬆如何影響中國經濟!

大方向定了,全面寬鬆如何影響中國經濟!

大眾還在哀嘆疫苗之殤、調查記者式微時,金融圈已忍不住要歡呼雀躍了。

終於熬到了頭,央媽大超預期的天量放水,釋放寬鬆貨幣信號。

本週一上午,央行往市場投放5020億MLF。先別管MLF是個什麼東西,只要知道他叫做中期借貸便利,央行創設一種貨幣投放工具就行了。

本次5000億投放,也成為歷史上MLF規模最大的單次投放。

此時的風向好像變了,由原先的嚴監管讓位保增長。

這一切彷彿都在晚間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塵埃落定。

會議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讀懂國務院文件兩大重點。

第一,釋放進一步寬鬆信號,保增長。

貨幣政策不再提“中性”,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財政政策從年初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要聚力增效”,轉變為“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

“積極”兩個字算是給此前的央行和財政部之爭一錘定音。

第二,穩投資,穩基建。

基建和城投是戒不掉的,現在要求要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此前調整規定重新上馬的地鐵項目是一個驗證。

這下城投平臺最為歡欣鼓舞,下半年城投債將受到追捧,貸款也將向平臺公司傾斜,優質城投平臺違約風險將明顯下降,同時合規的PPP項目也將“重出江湖”。

財政要出力,督促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金融部門也要幫一把,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

房地產暫時不能動,出口又遇到阻力,只能拿原先的老方子基建發力了。

但是,文件通篇沒有提到“去槓桿”。

2季度以來,市場和企業微觀層面種種紛繁蕪雜的亂象背後,政策制定者開始反思政策失當之處,國常會是政策制定者對當下經濟金融現實反思的結果。

如資管新規細則一樣,資管新規出臺三個月的時間,金融市場經歷了可怕的非標回表、社融斷崖。

政策制定者逐漸明白,去槓桿的改革初必須與市場承受力現實相妥協,政策才有有效落地的可能。

否則,則有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應。

人民日報在前幾天《結構性去槓桿穩步推進》中指出,稱去槓桿初見成效,我國進入穩槓桿階段。文章被市場高度關注,認為是放棄去槓桿了。

其實目前的狀況就是從去槓桿變成穩槓桿了。劃重點。

去槓桿變成穩槓桿,穩健的貨幣政策變成了鬆緊適度,積極的財政政策更積極。

這一些都顯示出了,政策變鬆了。其中央行通過5000億MLF投放,更是通過債務擴張支撐經濟穩定。

那麼大家又想問了:樓市會否重演暴漲行情?因為股市已經反彈100點了。

這個要看兩方面的因素。

一是貨幣之水會否流向房地產市場?

二是居民部門還有沒有加杆杆的空間?

先說第一個問題,從政策本身來看,無論是寬貨幣還是寬財政,都無意刺激房地產。

但歷史一而再再而三證明,每一次放水,貨幣都會追逐房地產而去,反倒是本來應該傾斜的中小企業,卻屢屢面臨融資難的問題。

這一次,恐怕也難例外,貨幣之水一定會想方設法流向樓市。

不過,與過去不同的是,這一次調控政策全面收緊、監管全面從嚴、對於樓市的金融管控仍未放鬆。

只要監管節奏能夠持續,小規模放水,對於樓市的影響更多還只是心理層面。

再說第二個問題,居民部門還有沒有加槓桿的空間?

從居民部門槓桿率(居民債務/GDP)來看,2018年,我國居民槓桿率已經達到55.1%,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並不高。

但要知道2008年時,居民槓桿率還只有17.9%。短短10年時間,翻了3倍多。

大方向定了,全面寬鬆如何影響中國經濟!

由於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並不高,所以居民槓桿率有低估債務之嫌。這方面,可以居民債務收入比作為替代。

以居民債務/居民可支配收入測算,截至2017年年末,中國居民槓桿率高達110.9%,已經超越美國(108.1%)。

就此而言,居民加槓桿的空間同樣不足。

經過這一輪暴漲,居民的家庭儲備基本消耗殆盡,連消費增速都開始大幅下滑,要想讓居民繼續加槓桿,除非降低首付比例、放鬆現金貸首付貸。

否則,一切都很難持續。

其實,中國居民已經正式進入高負債時期。

2007年-2017年,中國普通居民有兩個金融數據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居民儲蓄率,48.8%降為7.7%。

2、居民債務率(槓桿率),18%升到50%。

居民儲蓄率,月存款佔月收入比例。月入一萬,存兩千,儲蓄率就是20%。

居民槓桿率,月還債額佔月收入的比例,負債包括房貸月供,卡債,花唄,校園貸,民間借款等。

月入一萬,房貸五千,債務率是50%。

居民存款越來越少,居民債務越來越大。這符合一般人的直觀感受。

只要一買房,你家就進入最低生存模式了,什麼錢也不想花,一心一意還房貸,夏天打車都捨不得。

現在,銀行要求月供低於收入的一半,實際上大量的購房者做高了月收入。

舉例,買房貸款300萬,月供1.6萬,月收入要做高到3.2萬,很多家庭根本達不到這個標準,實際收入可能也就是兩萬多。

去掉月供,只剩下六千塊生活費了,然後啃老或者零零碎碎搞點野路子錢。

為什麼購房者喜歡勒緊褲腰帶生活,寧願自己苦點累點也不願意賴賬違約當老賴呢?

因為購房者心中有兩個美好的願望:

1、房價會漲,

2、工資會漲。

只要熬過三五年,就是人生大贏家。購房者再苦再累也要還債,不願意違約。

我們的商業誠信度其實是很差的,不執行法院判決的老賴比例,肯定遠遠超過歐美,還理直氣壯,不以為恥。

你去看看動遷小區裡的人,物業費能夠收到六成就算好的了。

各地各級法院最大的痛苦是,老賴實在是太多了,執行難。

但是,購房者卻普遍守約,全世界壞賬率最低的領域,說白了就是:購房者抱有巨大希望,今後會賺錢。

如果限購繼續,工資不漲,m2不漲,沒有出現新的經濟大發展,房價肯定會跌的。

這時候,購房者,買小戶型的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買豪宅的都是收入不穩定的商人,內心就超級失望了。

幾千元熬一個月,生活質量這麼差,還要持續二十年,我想很多人可能就熬不住了。因為失去希望了。

與此同時,房價下跌後,購房者吃虧的心理就非常強烈了。

房價下跌不是開玩笑的,京滬下跌10%,就是50萬,一般家庭直接崩潰了。

下跌20%,你家損失100萬現金,估計會直接昏厥過去。那時候銀行再去逼他按時還月供,可能不是那麼容易了。

舉個例子,你看看虧了幾萬元的股民是什麼樣子,你就知道了。

既然銀行把億萬居民引上了高負債的路,那銀行就要保證絕大多數人能夠安全的走出來,這是基本責任,底線責任。

在政策即將轉向的緊要關口,雖然房地產的問題仍然被束之高閣。對於個人來說,保持通暢的現金流才是當務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