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經濟中的放緩跡象不必過慮

中國近期的內需數據較為疲弱,人們害怕再次出現2015年至2016年的景象。但目前的情況與那次危機相比有明顯不同。

對中國經濟中的放緩跡象不必過慮

中國再次讓全球投資者大為頭疼。

直到最近,中國為減少金融體系、尤其是影子銀行中投機和槓桿過高現象而收緊金融狀況的舉措都沒有對經濟造成多大影響。2018年初,在被美元升值搞得措手不及的新興世界中,中國依然是一個穩定增長區。

然而,5月份公佈的內需數據極度疲弱,動搖了市場信心。消費和投資似乎都在放緩。人們擔心,眼下正值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可能削弱中國外貿部門,而去槓桿化可能導致內需衰退。中國股市已從最高點下跌了23%,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了6%。

對中國經濟中的放緩跡象不必過慮

那麼,中國這個穩定增長區正在成為全球經濟一個新的特殊風險來源嗎?2015年至2016年就出現過這一幕,當時中國經濟增長率急劇下降導致大量資本外流,跟著就是貨幣貶值,金融體系流動性緊張,引起人們對全球通縮的強烈擔憂。

中國成了問題本身的很大一部分,而不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而這些壓力一直持續到美聯儲(Fed)推遲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計劃的時候。

不過幸運的是,目前的情況與2015年至2016年危機相比還是有明顯不同。

首先,中國經濟不像當時那樣疲軟。5月份內需下降很可能放大了投資和消費者支出大幅放緩的風險。

零售下降的部分原因是趕上了公眾假期,以及因7月份汽車進口關稅下調消費者推遲購車。今年的消費增長率可能下降了約一個百分點,但消費者信心和勞動力市場依然活躍。

與此同時,引發市場擔憂的固定資產投資放緩似乎主要與影子銀行業萎縮有關。雖然基礎設施投資確實明顯放緩,但2018年下半年放鬆財政政策可以迅速扭轉這種局面。此外,在保證不失去對匯率的控制的前提下,這次貨幣政策有更大的放寬餘地。(見下方表格)

對中國經濟中的放緩跡象不必過慮

近期內需指標的減弱顯然對市場情緒造成了影響,但實際上這些指標不能很好地跟蹤商業週期。據支點資產管理公司的“即時預測和高盛的活動追蹤指標,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仍遠高於7%。預計經濟活動的增長將會出現放緩,但與2015年至2016年相比,財政和貨幣當局依然可以把控局面。

此外,雖然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徵關稅構成了明顯而迫切的危險,但它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影響有多大需要客觀看待。即使貿易戰嚴重升級,它導致中國經濟年增長率下降的幅度也可能不足1%。

總之,目前看來全球穩定不太可能遭到來自中國的特定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