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管道推進中國天然氣進口再擴容

東西管道推進中國天然氣進口再擴容

依據歷次發佈的政策,中國政府計劃在2030年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佔比提升至15%。

7月19日,在江蘇如東舉行的“中國首船亞馬爾LNG入港儀式”上,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和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章建華分別表示,中俄西線和遠東管線,將成為中俄雙方未來十年推進的重點能源合作項目。

據章建華介紹,中俄目前正在緊密建設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已經建設過半,按照與俄方簽訂的協議來看,在2020年正式通氣後每年將有40億立方米進口量,之後逐年遞增,至2024年達到80億立方米。而遠東管線在建成後,每年也會有80億立方米的輸氣量。依據雙方協議,從明年開始亞馬爾項目每年有300萬噸的LNG進口至中國,除此之外還可以另外購買該項目的100萬噸LNG。

按照2014年底中俄雙方簽署的合作協議來看,中俄西線管道每年的供氣量足有300億方。努爾·白克力在19日的發佈會上確認了這一消息,並表示在未來10年,中國或每年將進口俄羅斯天然氣700億立方。

對於價格和競爭力,努爾·白克力表示,因雙方定價屬於商業機密,所以不便透露,但中國的天然氣消費市場主要在東部,因此,西線、遠東線或者中俄東線,哪一條距離中國的主要消費市場更近,哪一條就越有競爭力。

“地理上看,肯定是中俄東線和遠東線距離東部的消費市場更近。”一位央企人士告訴記者,受限於保密協議,他也不知道具體哪條線的氣價更為合算。

但據中石油去年的年報,目前陸上兩大天然氣進口通道所銷售的天然氣全部虧損。2017年,中石油天然氣與管道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56.88億元,同比下降12.3%,其主要原因就是進口天然氣板塊鉅虧240億元。

面對未來,與俄方不斷深入的合作,將不太可能建立在中石油大舉賠錢的基礎上,選擇中俄西線還是遠東線,如何平衡不同來源的進口天然氣,將會是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一個難題。

擴容優先賬

今年上半年天然氣消費的增速達到16%。而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去年的消費佔比7%。依據歷次發佈的政策,中國政府計劃在2030年將這一比重提升至15%。

2018年6月中國天然氣進口量為730萬噸,同比增長30.9%。2018年1-6月中國天然氣進口量為4208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5.4個百分點。

尋求多元化的供給,保持國內進口氣的安全與經濟,成為中國政府和能源企業面對的新命題。擺在中國政府和企業面前的選擇,就有中亞D線、中俄西線和中俄遠東線。

“從中國目前對於天然氣本身的定位來看,很有可能這三條管道都要修,但是具體哪條優先級更高,就需要具體比較了。”上述央企人士表示。

目前,中亞進口氣的管道有ABC三條線,而目前來自中亞的供給,在去年被證明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去年底,在北方最冷的時候,來自中亞的天然氣曾短缺4000萬立方米/日,極大影響了冬季的取暖供應。

因此,在中亞D線和中俄西線的優先級比較上,看似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更佔據優勢。但是,因為中國西氣東輸三條線路目前已經滿載,如果決定建設中亞或者中俄西線,就意味著國內還需要配合超過4000公里的長輸管道。

上述人士透露,目前中亞ABC三條線加起來的氣量是550億立方米/年,再加上新疆本身的天然氣田產量,西氣東輸一二三線每年870億立方米的輸送能力已經滿載,想從西邊進口天然氣,就必須新修大口徑長距離高壓力的管道。

“4000公里的管道,從新疆運到東部市場,管輸費可能就需要1元左右,按照2.3元左右的用氣價格,在談判的時候中方要把貿易價格定在1.3元以下才有競爭力。”他說。

目前正在建設的中俄東線,北段已經完成一半,從其最北端黑河至最南端上海,也不過3300餘公里,更何況沿線的東三省、北京、山東、江蘇和上海,全部都是未來天然氣消費的核心區域,市場空間廣闊,高氣價的承受能力也更強。

據悉,同樣是東邊進來,遠東線與目前正在修建的中俄東線或許會有路線上的差別,目前中俄東線從黑河進入,北段終點是大慶,遠東線則從牡丹江附近進入中國,終點同樣為大慶。

同樣是要新修管道,4000公里還是3000公里、1元管輸費和六七毛的管輸費,代表的最終是這條管道,和其運輸天然氣的經濟性。綜合比較起來,選擇誰似乎顯而易見。

“如果同樣是和俄羅斯商談好1.3元/立方米的價格,那毫無疑問東邊更有競爭力,較低的管輸費為競爭留出了空間。”上述人士表示,“但是,具體的比較可能會綜合更多方面的因素,氣量、供應能力等,都會影響最終決策。”

與LNG的競爭

在中國快速增長的天然氣進口中,LNG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LNG進口總量達到3490萬噸,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LNG買家。

依據國際貨物追蹤公司Kpler的數據,2017年6月中國到岸LNG運輸船65艘,同比增加30%;到岸氣量911萬立方米,同比增加28.6%。結合去年冬季的情況來看,今冬或將進口更多的LNG。

外部環境來看,近幾年LNG供應充裕,儘管在季節不同時會有價格的漲跌,但仍將保持買方市場。

一個顯而易見的市場信號就是,近幾年全球LNG市場中,十年甚至五年的中短期合約數量在不斷增加。依據殼牌發佈的《液化天然氣前景報告2018》,近十年內平均合約年份已經從接近20年大幅縮短至不足八年,合同平均規模也降至十年前的三分之一左右。

“很明顯,買方擁有了更好的議價權利,這代表著目前LNG市場整體的買方市場情況沒有改變。”一位LNG市場分析人士表示,“同時,對於中國天然氣市場來說,LNG的靈活、安全和穩定等特點非常契合。”

價格方面,去年初至年底,亞太地區LNG到岸價格從4美元左右/百萬英熱單位猛漲至11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中國需求對於價格的影響能力立竿見影。

“今年六七月份,供應量出現了反季節性的下降,導致價格反彈至11美元/百萬英熱單位,這是去年冬季以來從未見過的水平。”標普全球普氏分析師JeffMoore表示,“隨著供應能力的解決,預計未來幾個月亞太地區價格會走弱。”

價格如果恢復到9美元/百萬英熱單位,那麼與東北和西北長途奔襲而來的管道氣相比,LNG就有了一定的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