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建設 提升城市內在品質

“海绵”建设 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西峰區正寧東路海綿城市建設示範項目。

慶陽網訊(記者 閆慧 路娜 實習生 米靜)2016年,我市成功入圍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市,市區建設期為3年,試點區範圍北至東西大街,西至南梁大道,南至經五路,東至北京大道、仁杰路,面積約29.6平方公里。

海綿城市建設啟動實施兩年來,按照國家“滲、滯、蓄、淨、用、排”的六字方針,結合我市溼陷性黃土地質特徵,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提出“蓄用為主、滯淨為輔、適度滲透、有序排放”的海綿城市建設實施策略,結合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固溝保塬等項目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

地塊改造 提升居住品質

如今,西峰區匯景家園的雨水花園已經成為小區裡一道養眼的風景,也是居民休閒活動的好去處。花園內植草茂盛,坡度高低錯落、層次豐富,花園四周的最低點設有溢流式雨水井,並在四周鋪設卵石,用於收集雨水花園的超標雨水;花園四周的車行道和人行道一側設有開口式路緣石,路面雨水經開口路緣石進入到雨水花園中。

“這片地塊的面積雖然不大,但對小區雨水的收集、淨化和利用發揮著重要作用。”市海綿辦工程建設科工作人員趙盼盼告訴記者,花園的雨水通過植草溝排到雨水井,再通過小區管網排到蓄水池,然後通過淨化裝置淨化,最後回收利用,再用以澆灌和沖洗路面。下沉式綠地和雨水花園本身具有的調蓄容積對周邊匯入綠地的雨水進行調蓄,綠地和雨水花園還具有一定淨化雨水的作用,這樣既可以起到調蓄作用,同時具有淨化作用,能夠有效控制雨水徑流總量和雨水徑流汙染率。

據瞭解,我市目前實施和諧廣場、人防廣場、科教新村、金鵬家園等海綿地塊項目32項;實施市檢察院、市疾控中心、西峰區公安局、區熱力公司等海綿單位10項。地塊(小區)海綿化改造項目是我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重要環節,對城市建設轉型和居民生活環境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滲、滯、蓄、淨、用、排”的建設模式,旨在將地塊(小區)建設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體”,實現降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雨水“緩釋”回用的目的。地塊(小區)海綿化改造的主要內容包括:景觀綠化改造,將綠地進行海綿化升級改造,提高土壤涵養水分,同時還能調節微氣候,降低熱島效應,提升校園景觀效果,提升綠化植物多樣性;道路修復改造,修復現狀破損混凝土道路,並將道路進行透水鋪裝改造,提高路面透水性,對水資源進行涵養,人行道透水鋪裝改造可提升行人舒適度,達到小雨不溼鞋的效果;雨水管網改造,實現“雨汙分流”,避免管道堵塞,降低管道清淤頻率,減少管網維護費用等。

“海绵”建设 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西峰區匯景家園雨水花園項目。

綜合治理 解決內澇困擾

進入汛期以來,持續強降雨多次造成老城區道路被淹、積水嚴重、車輛被困等問題。造成內澇的主要原因是老城區地勢起伏,局部低窪,比如古象東路、箭道巷、小什字,還有部分路段地面坡度大、匯水時間短;路面硬化率高,徑流係數大;管網建設標準偏低,收水設施不足;排水系統佈局不合理。內澇治理不僅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保障抗災能力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解決片區水安全問題、提升防洪排澇標準的重要途徑。

記者瞭解到,老城區內澇治理項目是我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的重要目標和內容。經實地踏勘、走訪及現場分析,現狀實際存內澇點15個,其中6個為市政排水主通道內澇積水區,主要通過市政雨水排放主通道系統工程解決;9個為地塊、支路內澇積水點,主要在市政排水主通道通暢的基礎上,由地塊、支路局部排澇工程解決。

2018年,我市實施蘭州西路、解放西路、西大街等內澇治理項目7項,完成投資10.9億元。內澇治理是削減城區面源汙染、合流汙染、溢流汙染重要的中間控制環節,通過內澇治理項目的全面完成,將實現區域內2年一遇小雨不積水,30年一遇大雨不內澇的建設目標。

正寧東路是我市新建海綿道路示範工程,西起隴東大道,東至北京大道,道路全長591.44米,路幅寬度24米。記者在正寧東路看到,人行帶、綠化帶、中間行車帶等功能分區明確,路面標識清晰,道路兩側的景觀植物已全部栽種完成,人行帶和綠化帶內建有多處海綿設施。這條路還設計了一處海綿設施樣板展示“窗口”,打開防護蓋,可以看到一截黑色的管線,即雨水收集系統。

據市海綿辦工程建設科工作人員賈學仕介紹,正寧東路的海綿設施包括下沉式綠地、雨水收集系統、溢流井、蓄水池等,人行道的雨水通過滲水磚、透水混凝土進行下滲,利用網管排到綠化帶,最後通過收集管把雨水收集到蓄水池,作為綠化用水、消防用水、城市灑水等循環使用。

持續發力 完善城市功能

2014年10月,住建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明確“海綿城市”的概念,即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啟動實施兩年來,我市先後建成東湖、北湖、南湖等雨洪集蓄生態保塬工程;建成周祖廣場、和諧廣場等下沉式綠地廣場;建成火巷溝、紅杏山莊等防洪排澇項目,在東湖、南湖、北湖等片區初步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同時,完善本土海綿建設標準、技術規範,《溼陷性黃土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已列入專家技術團隊的專項研究課題,正在進行深入研究。

2018年是我市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攻堅決戰年”,全市緊盯全面完成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任務“一個目標”,緊扣城市總體規劃、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三個規劃”,堅持打造樣板、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方便市民“四個原則”,突出四個項目包和一個能力包建設、樹理念、抓項目、強監督、趕進度“五個重點”,力爭把慶陽打造成為高原湖城、高原林城、高原海綿城,為西部溼陷性黃土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據悉,今年年內新開工實施海綿項目207項,基本完成170項,完成投資25億元以上, 重點抓好岐黃大道等21條道路海綿化改造,和諧廣場等34個公共地塊海綿化改造和張鐵溝溝道綜合治理項目。通過“滲、滯、蓄、淨、用、排”措施的全面落實,確保市區90%的徑流量得到有效控制,實現市區道路平整、廣場靚麗、湖泊清澈、綠帶成蔭,打造天藍、地綠、水碧、城美的生態宜居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