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人教部編版2017-2018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試題

八年級語文人教部編版5月月考試題

(滿分120分)

初二語文人教部編版2017-2018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試題

一、選擇題

1. 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或字形有錯誤的一項是( )

A. 瑟索 蕭索 詼諧(xié) 後裔(yì)

B. 恣(zì)睢 鄙夷(yí) 詫異 衽(rèn)席

C. 稽(jī)考 猖獗 褻瀆 瑰寶

D. 新成代謝 忍俊不禁(jìn)氣宇軒昂 義無返顧

2. 依次填在下面橫線上最恰當的一組詞語是( )

(1)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 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 ?

(2)額爾齊斯河有著令人 的風采,它水量的充沛和純淨近乎 ,它的浪濤如同眾多大塊的碧玉傾斜翻滾。

A. 舒適 境地 驚豔 神話

B. 舒適 境界 驚奇 奇蹟

C. 安適 情境 驚詫 神蹟

D. 安適 境地 驚異 神話

3.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 至於河流,這養育文明和生命的保姆,除了近百年來遭受破壞和汙染,過去在歷史上可是一直受到歌頌和熱愛的。

B. 她同時提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切忌不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以免孩子在兩種態度中鑽空子。

C. 據世界黃金協會分析,去年春節前後中國黃金需求高漲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消費者對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所致。

D. 在他看來,“共享”是現今時代的潮流,完美地利用了各種閒置資源,共享經濟日後也會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4. 下列各句中標點符號使用不規範的一項是( )

A.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B. 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

C. 芯片通常被分為兩種:一種是功能芯片,比如我們常說的CPU(中央處理器),就是帶有計算功能的芯片;另一種就是存儲芯片,比如電腦裡的內存條,是一種能儲存信息的芯片。

D. 有人在紙質書中嗅到了書香,感受到了閱讀審美;也有人將視野濃縮於方寸之間,同樣找到了閱讀的樂趣,身處互聯網時代,卻非要固守青燈黃卷不可,未免顯得有些迂腐。

初二語文人教部編版2017-2018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試題

二、閱讀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蘇軾的故鄉觀

①綜覽蘇軾關於故鄉、異鄉的眾多文字表達,可以看出蘇軾是一個有濃厚懷鄉情結的人。故鄉首先是地理意義的出生之所。對此蘇軾有明確交代,多次說他的家在劍外之地、岷峨之間、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綠如藍。”他雖總在異鄉漂泊,但總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鄉是宗族意義的團聚地。在異地他鄉,遇到兩類人最易牽起懷思故鄉的心腸。一是來自故鄉的鄉人。“我家峨眉陰,與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飲玻璃江。”那種共飲一江水的同裡感覺讓身在異鄉的他難忘。二是到故鄉去做官的人。蘇軾總會誇故鄉的山水、風物等:“膠西高處望西川,應在孤雲落照邊。”最後,故鄉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區。在異鄉,蘇軾常用故鄉的山水、風物、典故來比照,在黃州見到美麗的海棠,他不禁發出是否來自故鄉的疑問:“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不僅如此,他還將故鄉的文化移植到他鄉,讓異鄉充滿故鄉的氣息。他在湖州寫的《何滿子》詞中的岷峨、江漢、當壚人等都是故鄉的符號。

②不斷懷念故鄉的蘇軾,事實上卻是於三十三歲時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沒有回過老家。蘇軾的後半生在貶謫流放中度過,長期處於“無家”的狀態,“逐客如僧豈有家”,不得不忘記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義上的故鄉,認他鄉為故鄉。

③但要認他鄉為故鄉,又要經歷幾個必要的思維階段。首先將故鄉具化, 與異鄉對立。蘇軾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雲月來代表故鄉,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鄉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遷移人對異鄉的排斥,這既可發生在遷移初期的鳳翔,又可發生在飽經遷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將故鄉泛化。不具述與眉山有關的地名,而只說“故園”、“故山”、“歸路”、“歸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現對宦途世味的夢幻感受。此時的故鄉是煩惱人生的虛化寄託,是對現實漂泊處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眉山。然後是將故鄉意念化。所謂意念化,就是不執泥於出生地的故鄉,一切隨緣,適意,將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處都視為故鄉,“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此時的故鄉只是一種意念,一種理想的曠達人生態度,不再與異鄉對立。最後是,實現故鄉的異鄉化,甚至是異鄉的故鄉化。對蘇軾而言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與異鄉的和睦相處,把異鄉變成要歸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異鄉的風景足夠好,蘇軾甚至會“貶低”故鄉:“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對異鄉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極, 蘇軾就會用佛教思維,將異鄉“前生”化為故鄉:“前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遊。”另一種是受命運驅策打擊,顛沛異鄉,與魂牽夢縈的故鄉阻隔時,擴大心胸,寓寄於物,發現異鄉的種種優點。先將異鄉寄託甚至實體化為身體和心靈棲息的故鄉, 最後實現對故鄉和異鄉阻隔的超越,以一種處處吾鄉處處家的心態來對待每一次實際非常痛苦的貶謫經歷。

5. 下列對於蘇軾“濃厚懷鄉情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故鄉是地理意義的出生之所,蘇軾多次說他的家在劍外之地、岷峨之間、蜀江之上就是這種觀點的體現。

B. 故鄉是宗族意義的團聚地,在異鄉遇到來自故鄉的人和去故鄉做官的人,最易牽起蘇軾懷思故鄉的心腸。

C. 故鄉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區,在異鄉見到美麗的海棠,蘇軾也要發出是否來自故鄉的疑問,充分體現了他對故鄉的依戀。

D. 蘇軾雖有濃厚的懷鄉情結,但他在長期被貶謫遠離故鄉之後對故鄉的情感日益淡薄,反認他鄉是故鄉了。

6. 下列對於“認他鄉為故鄉,又要經歷幾個必要的思維階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蘇軾將故鄉具化,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雲月來代表故鄉,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異鄉與他的對立,和對他的排斥。

B. 蘇軾將故鄉泛化,只用“故園”、“故山”、“歸路”、“歸去”等泛化字眼來代表故鄉,使它成為一種寄託,用來抗衡漂泊的現實。

C. 蘇軾將故鄉意念化,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處都當作故鄉,此時故鄉代表的是一種理想的曠達人生態度。

D. 蘇軾實現了故鄉的異鄉化,甚至與異鄉和睦相處,把異鄉變成要歸去的“家”之所在地。

7. 下列對於“異鄉的故鄉化”產生的原因,分析不符合原文表意的一項是( )

A. 如果異鄉的風景足夠好,蘇軾會認為“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於是會“貶低”故鄉,進而將異鄉認作故鄉。

B. 深受佛教思維的影響,蘇軾會認為“前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遊”,於是將異鄉“前生”化為故鄉。

C. 受命運驅策打擊,蘇軾顛沛異鄉,對故鄉的魂牽夢縈寄寓在異鄉之物上,發現異鄉的種種優點,將異鄉寄託甚至實體化為了身心棲息的故鄉。

D. 長期的貶謫流放,蘇軾以一種曠達的心態來對待每一次實際非常痛苦的貶謫,實現了對故鄉和異鄉阻隔的超越。

初二語文人教部編版2017-2018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年四十,乃遊京師。嘗於太學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採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張九齡為荊州,闢置於府,府罷。開元末,病疽背卒。

8.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 隱鹿門山 隱:隱居

B. 一座嗟伏,無敢抗 抗:抗衡

C. 會故人至 會:聚會

D. 闢置於府 闢:辟召

9. 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他卒不赴

A. 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他/卒不赴

B. 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他卒不赴

C. 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他/卒不赴

D. 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他/卒不赴

10. 下列對文本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

A. 孟浩然少年時喜好氣節、義氣,喜歡救濟有困難的人,隱居在鹿門山。

B. 孟浩然四十歲遊學到京師。曾經在太學作詩,滿座的人都瞧不起他。

C. 孟浩然吟到“不才明主棄”一句時,唐玄宗很不高興,於是沒有起用孟浩然。

D. 孟浩然寧願跟老朋友一起飲酒作樂,也不願接受韓朝宗引薦,可見他有耿介不隨的性格。

11. 將上文中劃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

12. 古詩詞填寫。

(1)感時花濺淚,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_______________?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初二語文人教部編版2017-2018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試題

三、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讓文化活著

①穿過一段喧譁的迴廊,又穿過一段幽靜的迴廊。亞平寧冬日的陽光早已褪去,燈光給整齊的廊柱投下了昏黃的放射狀身影。博洛尼亞①市中心有四十多公里的迴廊。行走在其中,人彷彿進入了時空隧道,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從權爭到妥協,一切在這裡上演又謝幕。街道慢慢變窄,人也稀疏了起來。石板路上,腳步聲從一個牆面跳躍到另一個牆面……終於找到了那個不起眼的入口——古代樂器博物館。

②“先生,您來的真巧。”生怕打擾了正在排練的樂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壓低嗓音說道:“十五分鐘後,免費音樂會就要開始了,您可以先看看博物館。”說完,遞上了一份對摺的象牙色樂單。舉目望去,大廳似乎是一個室內的迴廊,巴洛克大理石柱兩側,擺放了十幾臺古鋼琴。匆匆瀏覽了展品,據介紹說,其中大部分是由出生於博洛尼亞的管風琴演奏家路易吉·塔利亞維尼捐贈的。令人驚歎的是,該館中有九十多件展品——管風琴、擊弦古鋼琴、大鍵琴和撥絃古鋼琴等——都還可以演奏。館中的圖書館還收藏了音樂研究專家奧斯卡·米奇亞迪收藏的一萬五千多件樂譜和音樂書籍。民眾也可以通過電話預約來查閱所有資料。

③聽眾慢慢地入場。有人身披皮草,有人穿著跑步外套。待我看完展品,四五十個座位都已經滿了。簡短的介紹後,演出開始——三把小提琴,兩把大提琴,一臺大鍵琴和一臺管風琴。曲目是喬瓦尼·馬利亞·博農奇尼②和他兩個兒子的作品。演奏中使用的大鍵琴製造於公元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

④樂聲悠揚,迴繞在大廳中。穹頂上的天使注視著,傾聽著,看過了太多世事,不怒不喜。後查閱資料得知,這個位置最早是始建於公元七世紀的教堂。前幾年整修時偶然發現了一座十三世紀教堂的地基,裡面有一面同時代的耶穌受難浮雕。

⑤不得不說,有些民族並不長於創造,但兢兢業業地收藏點滴,終也可以有一段綿延的歷史;有些民族雖從不缺乏偉大的天才,但時常揮霍自戕,難免落得徒有悠久之聲名。文化並不需要高屋建瓴的綱領,也不需要被高高供奉於展架之上;文化只需要在每一次凝視、惦念、閱讀、演奏中活著。

⑥一個半小時的音樂會結束後,獨自去吃了著名的博洛尼亞千層麵。肉醬、麵條和奶酪似乎是歷史的脈絡和斷層,雖不盡相同,卻相得益彰。配方延續千年,食材務必新鮮。

注:①博洛尼亞:意大利北部城市。②喬瓦尼·馬利亞·博農奇尼:十七世紀意大利作曲家。

13. “行走在其中,人彷彿進入了時空隧道”,請概括作者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

14. 作者介紹了館中的展品和圖書館,除了大量的個人捐贈外,還各有什麼特色呢?

15. “讓文化活著”,請概括在這場音樂會中,“活著”的具體表現和原因。

16. 通讀全文,概括作者敘述的主要內容與表達的主要觀點。

四、完成下列綜合性學習試題

在歷史長河中,無數風流人物博覽群書,而“漫遊”山川大河,是他們所讀的又一部書。漫遊不僅增長了見識,而且使詩人的胸懷變得更加開闊。杜甫在《昔遊》中寫道:“寒蕪際碣石,萬里風雲來。”這首詩寫得蕩氣迴腸,氣勢磅礴。孟浩然也有壯闊浩然之筆,他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寫道:“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班級以“唐代詩人的山川情結”為主題展開綜合性學習活動。

17. 請你為小組設計兩個選題。

18. 暑假裡,爸爸決定讓你和同學結伴出門旅遊,而對於你的出行,媽媽總是憂心忡忡。爸爸認為你已經是大孩子了,可以在做好充分準備後,無需父母的陪伴,去感受山川大河之美。請你結合爸爸的觀點對媽媽說幾句話,使她能夠安心下來。(字數100~120字)

初二語文人教部編版2017-2018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試題

五、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19. 著名詩人多蘿西·勞·諾爾蒂曾寫過一首小詩:《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們將學會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誠實中,他們將學會正直;

如果孩子被公平對待,他們將學會正義;

如果孩子被關心和體諒,他們將學會尊重;

孩子的未來,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

請你根據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依據材料的整體語意立意,自擬標題,不少於600字。文中如果出現真實姓名,請以化名代替。

本題答案解析,請發私信:“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