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給詩詞「治病」,難怪能寫出驚神泣鬼的小說

《聊齋志異》這本書聞名中外,估計沒有幾個認識中文的人沒有沒聽說過。但對於它的作者蒲松齡,不但文學造詣非同小可,同時還精於醫道,生平經常懸壺濟世,這點,恐怕瞭解的人就不多了。

他能給詩詞“治病”,難怪能寫出驚神泣鬼的小說

話說蒲松齡年幼時,就博覽群書,尤其對歷代名醫甚是傾慕,對他們所遺留下的醫學著作,但有所聞,都要想方設法找來熟讀。所以練就了一身醫術。有一個久遭疾病困惱的人,在蒲松齡的悉心調治下康復了,病人為表感激之情,特意送了一塊牌匾以彰其醫術。本來是想寫上“一代時醫”四個大字,可是在寫匾時,一走神,竟然寫成“一代詩醫”。書寫的人發現後,考慮這個稱呼也不失文雅尊重,也就直接送了過來。蒲松齡本來就志在治病救人,並不大在意浮名,所以接過牌匾也沒有仔細查看,就讓人懸掛起來了。

後來,有位飽讀詩書的秀才發現牌匾的題詞,認為“詩醫”的稱號有點過分,認為蒲松齡太目中無人了。心想:“恃才傲物的人見多了,還沒有見過能給詩治病的人,倒要來見識見識”。於是便託詞看病,求見蒲松齡。蒲松齡還矇在鼓裡,親自接待了秀才。學醫之人,望聞問切那是基本功夫啊。察言觀色之下,也不見那秀才有何不適之處,心理正納悶呢,秀才開始發難了。

他能給詩詞“治病”,難怪能寫出驚神泣鬼的小說

秀才道:“小生久慕蒲公醫術通神,既能醫人之病,亦可醫詩之疾,不知能否賜教?”蒲松齡看來者不善,卻也不願負了一生所讀之詩書,到底是讀書人,雖然心理有氣,還是很客氣地回答:“賜教不敢,先生若有詩詞小恙,愚願一試,自慮不至貽笑方家。”秀才本就有意而來,乃吟詩一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蒲松齡一聽,心理一頓:“吆,來者不善啊,竟用小杜的名作來為難我。若不出手,則正給了秀才砸牌子的藉口,要是出手,很可能會被人詬病的”。沉吟稍許,乃揮筆寫下:

“清明時節雨,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詩雖然從七言絕句變成了五言絕句,但杜牧的原來詩意一點也未變。秀才看了蒲松齡寫的“處方”,心裡對蒲松齡的學識已經有所佩服了。於是起身問道:“牧之此詩何症,先生如此處治,其緣故焉?願先生教我”。蒲松齡答道:“此詩略有中肥之患,溼痰雍阻中焦。經雲“實則瀉之”,餘乃用瀉法,縮其冗形,令人易記也。”

秀才曰:“鄙人另有一詩,願先生妙手挽之,則小可感激不盡”。乃再吟一詩:

“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蒲松齡見此,終於知道這秀才是故意來為難的。於是不假思索,揮毫寫下:

“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鄉遇故知,新郎洞房花燭夜,老叟金榜題名時。”

他能給詩詞“治病”,難怪能寫出驚神泣鬼的小說

秀才讀罷,大為拜服。再問:“願聞此詩何疾,先生何故施治如斯?”蒲松齡謙遜地說:“夫世間萬物,有陰陽虛實之分,天地五行,有寒熱表裡之別。瘦人多火,肥人多痰,此人之疾也。而詩賦文章,大致其理。觀乎是詩,瘦瘠而欠腴,非喜之狀。今補之,外以壯其形體,內以豐其神韻也”。秀才聽後,真正地為蒲松齡的學識所震撼。於是三拜而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