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鴿傳書的開山鼻祖竟是一位唐代大詩人

因為鴿子有著很強的“歸巢”能力,能在很遠的地方,識別出自己常居的巢穴,然後千里跋涉歸巢,所以人們在歷史上逐漸學會了訓練鴿子用來傳遞信息。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據此經過訓練就可以為人類服務,傳遞信息。

飛鴿傳書的開山鼻祖竟是一位唐代大詩人

我國最早關於鳥類傳遞信息的記載見於《山海經》,書上說,西王母的身邊有三隻青鳥,它們能夠千山萬水飛傳信息。關於這三隻青鳥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在《無題》中曾雲:“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到五代十國的南唐中主李璟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兩位詩人說的都是唐初編撰的《藝文類聚》裡記載的一個故事:“七月七日,上(漢武帝)於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 ,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 王母至,有兩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

飛鴿傳書的開山鼻祖竟是一位唐代大詩人

不過,畢竟關於這三隻青鳥只是神話傳說。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匈和好,漢朝使節來匈,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匈奴謊稱蘇武已死。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真相,並給出主意讓漢使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隻雁足上繫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這樣,匈奴只得把蘇武放回漢朝。這就是“鴻鵠傳書”的來歷。

飛鴿傳書的開山鼻祖竟是一位唐代大詩人

後來,大雁往往成了信使的代名詞,不過大雁用來傳書可能性不大,而且也不見於記載。這樣說只是利用大雁秋去春來,代指信息而已。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西洲曲》中有“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隋代薛道衡在《人日思歸》裡也有“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的詩句。

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說到了鴿子傳書:“大理丞鄭復禮言,波斯舶上多養鴿。鴿能飛行數千裡,輒放一隻至家,以為平安信。”這裡講的信鴿是由波斯商人傳來的。不過,據傳說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開始用鴿子傳遞書信了。但這並沒有明確的加載,國外對於信鴿最早使用的記錄應當是十二世紀的巴格達,比段成式所記載之波斯使用信鴿的記錄晚了200多年。

飛鴿傳書的開山鼻祖竟是一位唐代大詩人

鄭復禮生在晚唐時期,寶曆年間(825--827)前後,還有沒有比段成式的記載更早的呢?有的。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在初唐武后年間,大詩人張九齡少年時,在廣東韶關的家中,“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寄之飛往投之。九齡目之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說。”

唐代以後,關於鴿子傳書的記載便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